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创新困境与政策调控

2015-08-12 16:23耿兆辉王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收入分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耿兆辉++王涛

摘要:创新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普遍遭遇了创新困境。主要表现在不能适应集群外部环境的变化,缺乏创新能力,产业链低端,产品质量低下等。为此,应着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集群的竞争力,建立公共技术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政策的透明性,打击非生产性投机活动,使我国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调控;区域经济;收入分配;企业利润;社会收益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5-0092-03

一、引言

产业集群作为对福特制的替代,在20世纪70年代福特制发生危机以后,引起了政、企、学界的广泛重视。波特认为集群内部众多企业间激烈的竞争给了企业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同时,集群内部又充满了信息流动,上下游企业之间互相带动,同类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以及政府、行业协会提供的基础设施、教育、研发等公共物品等都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的载体,同样会发生由于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而衰退甚至解体的风险。产业集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缺乏创新能力。如果按照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可以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两类:内生型和外生型产业集群。内生型产业集群才是我国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温床。内生型产业集群按照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主内生型和引导内生型。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大多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大多进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存在技术不可分性的问题,因此发展到今天虽然兼并收购现象时有发生,但并未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群内企业相互竞争、合作形成彼此间较为平等的关系。此类产业集群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便是一旦一家企业创新成功,那么大量企业便会通过模仿生产同样的产品,一哄而上的局面造成创新的企业由于没有收益而放弃创新。结果没有创新的企业只能够生产同质化的产品,采用价格竞争战略。由于信息不完全,生产劣质品的企业往往能够以价格优势取得胜利,将生产优质品的企业赶出市场,形成“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柠檬市场。但是由于消费者迟早意识到产品质量的下降,因而对产品只愿支付更低的价格,造成集群内企业利润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集群被锁定在生产劣质品的产业链低端或者是衰退甚至衰亡、解体。

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动态博弈模型讨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我国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内部模仿成风,缺乏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何种政策调控逐步形成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风气,从而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升级与发展壮大。

二、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集群内部企业技术外溢现象十分明显。技术外溢的主要途径包括无介质的知识溢出(交流与合作)、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反向工程)和以人力资本为介质的知识溢出。当前我国技术溢出的主要途径是以人力资本流动为介质的技术溢出,即当一个企业做出重要创新之后,其他企业只要能够挖到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便能够获得技术溢出,甚至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新。技术溢出与扩散当然有利于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但创新本身是一项高风险活动,创新企业本身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与成本,而创新一旦完成,则风险就大为降低,跟随企业就可以通过技术溢出低成本的获取知识和技术。跟随企业的“搭便车”动机造成了外部性问题,使创新企业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对企业来说,创新行为能不能发生取决于创新的预期收益大小。如果创新的预期收益过小或者企业预计创新不会带来收益,那么企业就不会选择创新,而是选择等待别人创新后模仿。这将导致集群内虽然信息流动量极大,流动速度极快,但是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创新,集群被锁定在某一技术水平而无法提升。一旦出现经济波动,集群内企业激烈的竞争只能是产品同质化基础上的价格竞争,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柠檬市场出现,最终影响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这正是我国很多产业集群尤其是资助内生型产业集群兴衰起伏的真实写照。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大小呢?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产业集群中虽然存在大量企业,但是从技术创新与采用技术创新的角度,可以将整个集群内的企业抽象为两个企业A与B,企业A是技术创新企业,由其决定是否创新以及是否转让技术,企业B是跟随企业,由其决定是否购买技术创新以及是否模仿。由于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接近,信息流动充分,企业的选择行为与得益情况很容易被对手观察到,因此两类企业的博弈可以构建为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利用逆推归纳法分析(见图1)。

该博弈第一阶段由企业A选择是否创新。当企业A选择创新时,它必然要付出创新成本,另外,如果创新成功,它还需要为垄断技术付出额外的成本,假设这两项成本的和为CA。如果企业不从事创新活动,该成本便可以用在其他用途,获取其他收益,其中的最高收益即为创新的机会成本,假设为πA。如果企业A不从事创新活动,那么博弈结束。如果从事创新活动,那么博弈进入下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企业A决定是否将创新转让。不论企业A在此阶段的选择是什么,博弈都将进入下一阶段。

在第三阶段,由企业B选择。当企业A在第二阶段选择不转让创新成果时,企业B可以选择模仿与不模仿。如果不模仿,企业B不用付出成本,当然也得不到新产品的任何收益;如果企业B模仿,为简化分析,假设企业B可以获得新产品一半的市场,即R/2,但其只要付出CB的模仿成本即可。如果企业A在第二阶段选择转让,那么企业B同样有两种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如果企业B选择接受,那么它必须支付给企业A双方协定的转让价格P以及谈判成本CBN,获得新产品的一半收益。而企业A虽然创新收益降低为R/2,但是获取了转让价格P,当然它也要付出谈判成本CAN,即CA′=CA-P+CAN。如果企业B选择不接受,博弈将进入第四阶段。

在第四阶段,企业B决定是否模仿。与在第三阶段采用模仿的策略不同的是在此阶段企业A与B均付出了谈判成本。

利用逆推归纳法首先分析第四阶段企业B的选择。企业B在模仿与不模仿之间,主要比较两者的收益R/2-CB″与-CBN。由于CB″=CB+CBN,因此,只要R/2-CB>0,企业B就会模仿。考虑到企业模仿的成本很低,因此在此阶段企业B会选择模仿。

回到第三阶段,企业B在企业A选择转让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那么企业B选择接受的条件是接受的得益大于不接受的得益,即要求满足R/2-CB′>R/2-CB″与R/2-CB′>-CBN。由于CB′=P+CBN,CB″=CB+CBN,简化得到:PP。由于模仿成本极低,企业B在第四阶段选择模仿,那么第三阶段企业B接受企业A的转让的条件就唯一变成了P

企业B在企业A选择不转让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模仿还是不模仿。那么企业B选择模仿的条件是模仿的得益大于不模仿的得益。即:只要R/2-CB>0,企业B就会模仿。由于模仿成本低,如果企业A选择不转让,企业B还是会选择模仿。

回到第二阶段。在企业A选择转让与不转让的情况下,企业B都会选择模仿,那么企业A的选择需要在比较R/2-CA″与R/2-CA之后决定。由于CA″=CA+CAN>CA,所以企业A在此阶段一定会选择不转让。

再回到第一阶段,此阶段企业A在创新与不创新之间选择,即比较R/2-CA与πA的大小。如果创新收益较低,那么企业A就会选择不创新。

因此,在上述假定条件下,集群内企业的选择将是(不创新,不转让,模仿,模仿),即集群内的企业均不选择创新,等待别人创新,然后自己模仿。这将导致集群内没有任何创新产生。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在集群内应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扩散的机制,即企业愿意创新,并且创新后愿意转让成果,而未能创新的企业则寻求技术转让的技术溢出方式而不是通过反向工程和“挖人才”的方式模仿创新企业。通过本文构建的动态博弈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产业集群创新与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在于其他企业模仿的成本、创新的成本、预期利润以及创新的机会成本,故此可以从这几个因素入手调整政策,促进产业集群摆脱技术创新的困境,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1. 恰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创新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获得创新垄断利润。如果企业认识到创新不能够得到补偿,那么企业便不会从事创新活动。从博弈模型中可以看到,在模仿成本极低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意选择创新而是选择等待创新然后模仿。这将使创新企业负担更多的成本,而模仿企业付出较小的成本,创新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后便不会再从事创新活动,除非创新本身也付出极小的成本。但是显然现代经济的创新主要来自于有组织的研发活动,需要投入大量资本,结果对整个集群来说,创新活动将会停止。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能来自技术进步,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经济便将陷入停滞状态。

改变这种状态的方法是提高模仿企业的模仿成本。如果模仿的成本增加,使R/2-CB<0,那么模仿企业便不愿意采用模仿战略。提高企业模仿成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创新企业与模仿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落差,技术水平低的模仿企业没有能力模仿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这需要创新企业巨大的技术跃升能力,实现可能性难度较大。另一种方式是公共部门介入,给创新企业提供保护,对模仿企业的模仿实施惩罚,即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将提高创新企业的预期利润,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的动力,与此同时,对知识流动设置的壁垒将促使模仿企业寻求自主技术创新或者从创新企业处购买专利,从而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创新氛围。当然,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问题,如果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过大,期限过长,这将提高创新企业的要价,使模仿企业既不接受技术转让,也不模仿,形成技术垄断的局面,也不利于产业集群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

2.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公共技术平台,集群内的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或共同对具有共性的技术难题攻关,这将降低集群内每个企业的研发成本,只要创新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集群内就将会有创新发生。当然,更进一步,地方政府可以促进公共财政支持的大学、研究机构面向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关系,由大学与研究机构帮助企业创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并促进技术知识扩散。

3.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如果创新的收益足够大,创新的成本足够低,那么企业也会选择创新。在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阶段,虽然集群内也存在严重的模仿现象,但是总体来说集群内仍然存在着连续不断的创新,这主要源于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创新提供了巨大收益。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问题,而且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收入两极分化,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数量庞大,缺乏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两极分化导致了消费的两极分化,一极是外国奢侈品的消费,另一极则是低端产品的消费,这使企业要么挤在低端消费市场,提供质量一般的商品,要么跃升到高端,寻求高端消费品市场。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是连续性而不是突变性,缺乏中间层次的消费者,企业就缺乏逐步向高端迈进的阶梯,从而使企业的产品锁定在低端,一般低端产品的创新收益极小,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的动力。而且按照波特的分析,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大批挑剔的消费者,中产阶级往往充当了这个角色,如果缺乏这个阶级的参与,那么企业的创新也会失去动力。因此,着力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形成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使消费者的偏好从“质次价廉”的商品转向“质优价高”的商品,提高企业创新的预期利润,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

4. 提高政策的规范性与透明性,打击非生产性投机活动。创新是一项需要巨大投资的经济活动,如果企业不将投资用于创新而将其用于其他用途带来更高的利润,那么企业的创新活动也不会发生。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股市的非理性繁荣,投资房地产、股市可以比投在其他产业上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率,结果大量资本进入。股市与房地产投机泡沫显然对创新资本形成了“挤出效应”,因此,抑制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也可以起到促进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肖敏,谢富纪.我国内生型产业集群的特征与类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

[4]张杰,刘志彪.套利行为、技术溢出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与突破[J].当代经济科学,2007,(3).

[5]汤长安.产业集群初期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6]D.C.诺斯,R.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尹聪.雅戈尔退地之痛:4.84亿损失需卖千万件服装[N].新京报,2013-07-08.

[8]黄振雷,吴淑娥.竞争会促进创新吗——来自零部件产业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0).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猜你喜欢
收入分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