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三馆馆际资源共享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2015-08-11 06:23左雨萌江碧真傅文奇
图书馆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资源共享馆员

左雨萌,郑 昂,江碧真,傅文奇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1 引言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ibrary,archive and museum,以下简称LAM)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日益广泛和复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呈现出明显的整合趋势。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藏,档案馆是社会的记忆,博物馆是历史的缩影,三者均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LAM馆际资源共享指的是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成立跨机构的联盟组织,目的是促进三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推动LAM馆际资源共享和协作始终是文化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注的重要主题。国外对LAM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馆际资源共享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促进作用。Ruth Hedegaard探讨了LAM的整合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资源[1]。该作者介绍了丹麦的NOK计划[2],指出LAM建立的资源网络平台可消除馆际之间的鸿沟。英国Sheffield大学针对三馆在公众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3],指出了公共文化机构在帮助人们获取所需信息、进行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保护文化遗产、保存地区记忆。Johnson R介绍了由英国构建的基于LAM的欧洲文化遗产门户网站[4]。Sidsel Hindal和Elin Harriet Wyller介绍了挪威通过整合三馆资源保护国家记忆的战略项目[5]。Zinaida Manzuch对欧洲联合计划在保护地区文化记忆方面的意义和项目的具体现状和展望做了介绍[6]。Joyce Ray等人指出,“图书馆与博物馆服务协会”的成立促进三馆协作和资源整合,其成为“学习共体”[7]。

国内文献涉及的内容比较集中,但切入点略有不同。近年来,关于三馆馆际资源共享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大幅度增长趋势,LAM馆际资源共享的概念开始广泛地进入到国内学者的视线。肖希明、郑燃等从LAM数字资源整合平台建设、LAM数字资源整合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角度分析了国外LAM的数字资源整合和实践探索,探讨了以混合联盟方式实现三馆的馆际资源共享[8]。赵生辉、朱学芳等发表的几篇文章,构建了三馆数字化服务融合的组合方式[9]。虽然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初具规模,对三馆协作的过程也有了初步的认知,对三馆的数字资源整合与数字化融合服务的研究较为深入,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深入触及公共文化机构资源整合的执行核心——馆员。鉴于此,本文以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为例,调查分析三馆人员对公共文化机构资源整合的认知态度和需求,希望能为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馆际资源共享服务提供参考。

2 调查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简介

根据本次研究的特点和需要,将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星专业调查网站,向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馆员展开调查(问卷网址:http://www.sojump.com/jq/3837022.aspx),问卷的编制阶段经历了确定结构、进行访谈、预备测试、筛选项目以及修订问卷等阶段。对于问卷中涉及的态度选择问题,采用了五级的里克特(Likert)量表进行数量分析。调查问卷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①参与测试人员的基本信息(1-7题);②对馆际资源共享的基本了解(8-10题);③对馆际资源共享的基本态度(11-20题);④对馆际资源共享实施中的观点、看法和评价(21-28题);⑤对馆际资源共享的意见和建议(第29题,本题属于开放题)。除第8、9、10、29题为选答题外,其余均是必答题。

2.2 抽样方法和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雪球抽样的方法,辅之以豆瓣社区、百度贴吧、问卷星用户推广系统等渠道推广问卷。调查的实施时间为2014年9月21日至10月21日,共回收完整问卷179份,由于在设计问卷时规定了题目是否为必答等要求,所有问卷在题项上均无缺失值。通过对无效问卷的判断和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77份,其中图书馆员问卷64份,档案馆员问卷62份,博物馆员问卷51份。采用频数、频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方法,从职业维度考察图书馆员、档案馆员、博物馆员对LAM馆际资源共享认知和态度的差异程度。

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利用社会科学统计工具SPSS20.0进行分析,问卷经过了克伦巴赫Cronbach's Alpha系数信度测量方法,分别对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馆员问卷样本进行测量后,得到的α系数值分别为0.773、0.778、0.829,各个研究变量的信度系数均超过了0.7,说明调查问卷的信度良好。在数据分析之前,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KMO值为0.867,表示题项变量间的关系极佳,题项变量间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分布1021.789,自由度为55,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达到显著水平,拒绝相关矩阵不是单元矩阵的假设,表示问卷条目间有共同的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对问卷条目进行因子分析,析出9个因子,所有测度项因子负载都大于0.5,表明量表与选项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问卷的整体效度较高。

2.4 调查局限性

研究的样本在数量上和区域上受到精力、时间和财力等客观条件所限,虽然符合统计学规律,但如果能够覆盖更多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获取更大的样本量,则研究结果可能更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10]。如有机会,今后应该选择更大的样本,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3 分析与讨论

3.1 受访者基本资料分析

受访人员的基本资料基本覆盖了各种变量的取值范围,较有代表性。(1)性别结构:男性84人,占47.5%;女性93人,占52.5%。(2)年龄结构:以31-40岁、41-50岁两个年龄层为主,共占61.6%;青年和老年分别占29.9%和8.5%;年龄结构比较符合当今三馆人员的正态分布。(3)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体,共123人,占69.5%。(4)职务结构:以普通员工为主,共93人,占52.5%;中层主管和单位领导分别占34.5%和13%。(5)职称情况: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共占75.2%,被访者大多为基层工作人员。

3.2 职业维度对馆际资源共享的认知度的影响

表1 三馆馆员与馆际资源共享认知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

图书馆员、档案馆员和博物馆员是三馆资源共享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对象。研究抽取问卷中所有的10道量表题,对不同职业馆员与馆际资源共享的认知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10个题目中有9个题目的p≤0.05,说明三馆的馆员在其中9个问题中存在认知上的显著差异,即不同的职业,对馆际资源共享的认知程度差异显著。三馆馆员仅在“馆际资源共享会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上表示较为一致的态度。

3.3 三馆馆员对馆际资源共享的了解与认知

(1)三馆馆员对LAM馆际资源共享总体较为了解。绝大多数被访者听说过“馆际资源共享”,说明该词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馆员中拥有较高的认知度,反映了各馆对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认同程度比较强烈,LAM馆际资源共享的实现存在较好的认知基础。但档案馆员(58.06%)看过或听过“馆际资源共享”的比例明显少于图书馆员(76.56%)和博物馆员(78.43%)。在看过或听过“馆际资源共享”的125个受调查者中,接触途径主要有学术会议、网络和期刊等渠道,其他方式则包括在工作中了解和专业学习等。对于不同职业对馆际资源共享的了解程度,图书馆员(49.70%)对馆际资源共享的认知度高于档案馆员(14.5%)和博物馆员(39.61%),说明相比较而言,图书馆员较多地接触到馆际资源共享方面的信息,三馆馆员都对馆际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群众参与度持有积极的态度。

(2)馆际资源共享对于本馆日常工作影响。绝大部分的受访馆员认为馆际资源共享会增加自己的工作量,25%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好说”,这表明有受访者对馆际资源共享与工作量的增减持较为消极的态度。

(3)对馆际资源共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认知。对于是否同意馆际资源共享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问题,图书馆员、档案馆员和博物馆员选择“很同意”和“同意”的比例分别为68.76%、80.64%和88.24%。三馆馆员普遍认为馆际资源共享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完善提供机会。

(4)对最应该优先实施馆际资源共享项目的类型馆的认知。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认为馆际资源共享最应该优先实施的馆的等级依次是市级馆(29.05%)、国家级馆(28.38%)、省级馆(25.68%)和县级馆(16.89%)。除县级馆外,其他三个等级的馆差别不大。以职业维度进行交叉分析后得出不同馆员对于最应该优先实施的类型馆存在较大差异,主张县级馆、市级馆或省级馆优先实施的图书馆员分别占20.31%、29.69%和34.38%,档案馆员分别为30.3%,36.36%和18.18%,而52.94%的博物馆员则认为国家级馆应该优先实行馆际共享。

(5)对馆际资源共享的形式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馆际资源共享的形式依次有共建共享信息平台(91.22%)、合作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83.11%)和链接合作馆的网址(72.3%)。除此之外,一些受访者还提出了其他共享形式,如“运用新媒体,新资源,新技术”“合作举办临时展览和宣传活动”等。

(6)对馆际资源共享可共建共享的资源和最应该实施的项目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对实现数字资源现实共建共享的认同度很高,而“展览信息”“纸质文献”和“信息管理系统”也都超过50%。说明受访者认为馆际资源共享拥有多样化的共建共享的资源。在实施项目上,被访者认为可促进馆际资源共享的平台依次有数字资源整合 (40.54%)、地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 (16.22%)、合作开发信息管理系统(16.22%)和三馆共用的一卡通工程(15.54%)。数字资源整合也得到了较高认可,说明数字资源在馆际资源共享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7)对最适合作为馆际资源共享形式和联盟组织形式的认知。被调查者认为馆际资源共享的形式依次是共建共享信息平台(91.22%)、合作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83.11%)和链接合作馆的网址(72.3%)。除此之外,一些受访者还提出了其他共享形式,如“增进活动交流、研究共享”“运用新媒体,新资源,新技术”“合作举办临时展览和宣传活动”等。对于组织联盟形式,“主管部门管理和协调”“地方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和“三馆自主成立管理组织”这三个观点支持者相近,说明对于该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

(8)对馆际资源共享的形成会遇到的最主要障碍的认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最适合作为馆际资源共享的联盟组织形式依次为“管理障碍”(66.89%)、“经费障碍”(62.84%)、“组织障碍”(58.78%)、“知识产权障碍”(57.43%)和“技术障碍”(39.19%)。其中“管理障碍”被认为是馆际共享的最大障碍,“经费障碍”“组织障碍”“知识产权障碍”也占有超过50%的比例,说明目前实现馆际共享的最大障碍并不在于技术,更在于管理是否具有科学性,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组织之间的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三馆馆员对LAM馆际资源共享的认知度上总体存在差异。对于一些问题的态度,三馆馆员既有共识,又存在差异,多数图书馆员和博物馆员对降低信息资源采集成本、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均持肯定的回答,而档案馆员对此类问题的态度则有趋于否定或中立,图书馆员和博物馆员显示出了较大的一致性,档案馆员对这类问题的肯定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两馆馆员。而对于优先实行馆际资源共享的等级馆的问题,图书馆员倾向于省、市两级,博物馆员大部分选择了国家馆,说明大多数图书馆和博物馆员认为有着更为充足经费支持和较为先进管理经验的大中型图书馆更具备实现馆际资源共享的基础,而档案馆员则更趋向于县市两级,这反映了在三馆馆际资源共享过程中,各馆对具体范围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吸引更多的群众到馆参观学习,三馆人员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都持积极态度。

(2)总体来看,三馆人员对于馆际资源共享没有呈现出强烈的态度冲突,对馆际资源共享及相关问题的支持与反对,都是相对温和的。也就是说,他们普遍能够接受馆际资源共享这一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方式。

(3)三馆馆员对LAM馆际资源共享普遍认可的实施方式是通过信息检索系统,以链接合作馆的网址、共建共享信息平台、合作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等形式进行合作。

4.2 发展建议

4.2.1 促进三馆数字资源内容关联性

三馆之间对资源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后,以信息检索系统或数据库为平台,通过网址链接服务,建立起一个多载体、多类型的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将为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各种大小文化机构中的数字典藏对象提供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以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11]。除此之外,三馆根据资源的主题将不同学科类型和馆藏资源进行相关主题的发现、关联与聚合,有利于填补本馆空白资源和拓展复合资源,并提高三馆参考咨询水平,促进大众对LAM的知识和资源之间的发现和利用。

4.2.2 促进三馆数字资源共享的活跃性

LAM馆际资源共享的实践中,应该尽量优化数字资源质量,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努力完善资源内容。对各馆已有数字资源和共建数字资源的更新频率进行核查,保障新颖性,适时邀请三馆馆员与用户一同参与到数字资源的互评中,增加LAM之间、用户之间的契合度。

4.2.3 促进三馆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

在调查过程中,有被访者提出:“资源共享平台要真正立足于服务对象,提高数据搜索功能的含量,简单易懂。”因此,LAM信息共享平台应具有更加完善而多元化的检索途径,通过搭载三馆各自的门户网站整合数字资源后,建立统一的检索入口,实现对资源的无缝获取。用户在任何一个图书馆的页面上能同时享受到其他馆的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正如一位被访者所说:“以小项目为契机,促长期发展为纽带,实现大数据时代的共赢。”

4.2.4 促进三馆资源共享的开放性

LAM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公共服务需求,以多维度展现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地方文献资源交互的结合。在教育与研究方面,三馆应整合各自的资源,共享讲座信息,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使LAM具有第二课堂和公众终身教育的功能。在分享与传播方面,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引导观众对LAM的参观和阅读感受、拍照、书评等互动结果进行“一键分享”。合理运用3D、全息、体感、射频识别、扩张现实、“声聚焦”播放系统等高新科技,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发挥出展览的艺术性,给观众以精神触动[12]。在纪念与回忆方面,通过信息推送、社交分享、互动展览、数字导航等多种社交技术方式实现,方便群众随时分享学习体验,结识兴趣相同者,创建知识社区。

4.2.5 促进三馆合作开发利用地方资源,保护地方文化记忆

地方文献长期以来分别收藏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不同机构,管理分散、缺乏必要的联系。因此,三馆在馆际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应遵循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利用载体转换,联合编目等手段,通过科学的知识集合形成系统化的保存,共享各馆自建和自购的地方资源,建立起跨系统合作共享的地方文献保存体系,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化零为整;三馆结合共同的地域特点开展特色项目,为公众提供民间传统技艺的创作平台,开展对口述和影像资料的汇编收藏,从而辐射到社会各界,共同保护宝贵的地方记忆。

[1]HEDEGAARD R.The benefits of archives,libraries and museums working together:a Danish case of shared databases[J].New Library World,2004(7):290-296.

[2]HEDEGAARD R,HELLUM A,TOPHOLM J.NOKS:A Searchabl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tabase from Denmark:An ALM Project[J].Library Hi Tech News,2005(2):19-20.

[3]USHERWOOD B,WILSON K,BRYSON J.Perceptions of archives,libraries,and museums in modern Britain[J].Library&Information Research,2005(93):50-57.

[4]JOHNSON R.Web site:The development of a portal[J].Electronic Library,2001(4):241-246.

[5]HINDAL S,WYLLER E H.The Norwegian Archive,Library and Museum Authority:our role in a society based on knowledge and culture[J].Library Review,2004(11):207-212.

[6]MANZUCH Z.Archives,libraries and museums as communicators of memory in the European Union projects[EB/OL].[2014-11-01].http://informationr.net/ir/14-2/paper400.html.

[7]RAY J.Connecting people and resources:digital programs at the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J].Library Hi Tech,2004(3):249-253.

[8]肖希明,郑燃.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26-38.

[9]赵生辉,朱学芳.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框架D-LAM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4):57-61.

[10]唐承秀.图书馆内部管理沟通[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78.

[11]韩文靓.图博档数字化服务发现趋势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46.

[12]陈煦蔚,郭晶.泛陈展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探析——以李政道图书馆陈展建设为例[EB/OL].[2014-11-01].http://www.emeraldinsight.com.cn/images/upload/File/lmc380203.pdf.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资源共享馆员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