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规律,追求数学记忆的长久性

2015-08-11 12:56陈云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所学性质

陈云

科学实验已经反复证明,记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事物有内在联系和外部联系,有表面和本质之分,了解了它的意义,记忆才能深刻牢固。反之,深刻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记忆是知识的积累,记忆是知识的深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记忆与应用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深化理解,以记供用,以用促记。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数学学习是改变数学认知结构,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话,那么,数学记忆则是保持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记忆有一个“记”和“忆”的过程,“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再现。所以数学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阶段。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需要识记的内容保持在记忆中,在解决问题时又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再现,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解题效率,降低解题负担,缓解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情趣。

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很多的公式与概念,分散在各个学年段,绝大部分内容是在学习过程中便慢慢熟记于心的,尤其是数学悟性较高的孩子,在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需要背诵,知识点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熟记于心的。而面向班级群体来说,教师能够协助孩子的,便是在单元小结或集中复习时,把知识整理出来,让孩子们针对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把印象不深刻,学得不透彻的找出来,熟读成诵,解除学习中羁绊。

那么,如何保持记忆的长久性,这就需要我们把握记忆的规律。

时间律: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合数、素数、奇数、偶数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数量律: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储,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

如五年级需要熟记的数值,学习分数一单元的《分数、小数互化》时,组织学生记忆分母是4和8的分数值的大小;学习《圆》一单元时,在学习“圆的周长”时,练习中常会遇到带有圆周率的计算,此时同学们初次感受到π值计算的烦琐,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先背记π~12π的值;在学习“圆的面积”时,练习中常会遇到平方值的计算,且16π和25π会频繁出现,需要孩子去计算,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背记平方值,加记16π和25π,减少学习中的计算量。

联系律: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有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如四、五、六年级所学的“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个性质有着本质的联系,变化的只是形式,在后期学习分数和比的基本性质时,一定要与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比较,挖掘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知识储存,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干涉律:当一个新的信息输入后,它与原有的知识储备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干扰。一是前后信息互相加强,称为“正干涉”;二是前后信息互相干扰,称为“负干涉”。正干涉有利于记忆,负干涉则对记忆起抑制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正干涉而避免负干涉。

如学习五年级所学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时,若不与之前所学“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的知识相比较,前后两个知识很容易造成负干涉,知识点之间互相打架;如果把面积单位罗列到一起,强化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便于孩子更加准确地接受新知识。

强化律:强烈、新鲜的刺激能激起兴趣,使人感受突出,就会使记忆强化。

上述规律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学生在运用这些记忆规律时要因人而异、因记忆对象而异,每个人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和特长出发,来理解和驾驭这些规律。 为此,必须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并概括成系统;合理安排复习;复习要适量、适时;借助直观形象和语言的作用加强教学记忆;在发展中巩固知识内容。

一线教师常常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了提优和补差上,对能学又学得不够轻松的同学缺少关心和促进。适度记忆,捡回小学数学学习中被抛弃的“背诵”,对这部分孩子来说,或许会让学习少一点疲累,多一些从容。

【作者单位:淮安市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所学性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非所学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