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5-08-08 19:51:57李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孔繁森丹顶鹤青松

李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常态的训练。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下面,以二年级课文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 发挥朗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小语教材把朗读要求作为每篇课文的最基础练习,凸显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课堂上,要用琅琅的读书声替代繁琐的分析提问,让学生在“口诵心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1. 教程上体现。课堂上要精讲多读,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识字,理解词句,积累语言,在读中想象课文情境,领悟思想内容。例如,教学《青松》一诗,可先让学生听范读,再自由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逐句读诗,并对照插图想象诗意;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讨论。读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看图想象,重点理解“压”“挺且直”的意思,体会青松不怕压力、无比坚强的品格。读后两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着重扣住“高洁”一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冰雪融化后,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上述表现青松品格的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不宜过快,前两句要读得有力,读出青松的坚强气概;后两句语调上扬,读出赞美之情。学生在“朗读”与“理解感悟”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后,就能够熟读成诵,并逐步认识、喜爱青松这一形象,甚至愿意做一个像青松那样品格高洁的人。

2. 评点中指导。对朗读的评点,一要及时,二要具体。学生读得怎样,要及时点评。读得好的,不仅要给予肯定,更要指出好在哪里,如“字音咬得很准”“你这样读,真切地表达了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读得有欠缺的,也应委婉地指出来,如“可不可以这样读(师范读)”“要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应注意哪些词呢?”“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感情呢,谁愿意试一试?”对学生的朗读如果总是简单模糊地来一句“读得还可以”“读得不行”,甚至不作任何评点,谁还能对朗读感兴趣呢?

3. 形式有选择。一般来说,带着思考时,宜自由轻声地读,交流汇报自读情况时应个别读。而齐读这种形式,比较多地适用于巩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感情,强化记忆或渲染气氛等。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初,在对内容理解不透之前就齐读,学生个体就失去了自主体味的机会,教师也难以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使部分学生因得不到点拨矫正,而养成不良的朗读习惯。此外,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范读,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蕴,进入学习情境。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结构复杂或蕴含深刻的句子,经过尝试朗读乃至教师的指点仍读不好的,适宜用范读引路。

二、 落实阅读中的语言训练

教材语言平实优美、简练规范,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很好范例。阅读中的语言训练,应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蕴含,领悟词句的精妙,在此基础上积累运用语言。

1. 在读中感知内容。小学课文大都浅显易懂,理解起来没有多少障碍。所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相信他们完全能“读”懂。例如,《有趣的发现》一文第1自然段:“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教学时,如果只是问诸如“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关于谁的故事?”“他是哪国人?”这些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岂不是把一句简单的话问复杂了?学生只要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意思不能明白的呢?当然,对于文中一些关键词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来理解。如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著名”,如果一读带过,或仅让学生知道它的字面意思,那还是不够的,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达尔文善于观察比较,是他成为“著名”科学家的重要基础。

2. 在读中品词析句。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对遣词造句的领悟并不要求作理性的探究,主要的途径还是出声的朗读。在读中品词析句,要善于选择训练的切入点。

(1) 表达准确的词句。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先去掉“边儿”这两个字,读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比较后就会明白,“翅膀边儿”才是准确的。再读这句话,“边儿”就能强调重读了。又如《有趣的发现》一文中“……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一句中,在“可能”前加上“不大”,客观有分寸地陈述了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的生存情况,应该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这样用词的好处。

(2) 表意关键的词句。如,《孔繁森》一文中,“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句中“悄悄”一词看似平常,但是却表现了孔繁森助人的举动是多么无私。如果再引导学生联系有些领导干部做了一点事,“记者前后跑,留影又见报”,对孔繁森的敬意会更深一层,并能读出句中含着的感情。

(3) 情味丰富的词句。如《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句中的“鲜红鲜红的”,不仅仅表示一种颜色,也包含了对丹顶鹤的赞美和喜爱。如果把“鲜红鲜红的”仅仅理解为“红色”,那么,在朗读时,就读不出那种“味儿”。

(4) 统摄上下的词句。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中,“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一句,可先扣住“非常感激”和“伟大英雄”,引导学生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禹的“伟大”表现在哪些地方?他有哪些业绩让人们“非常感激”?学生在读中就能抓住“洪水的灾害”以及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突出表现,理解“非常感激”和“伟大英雄”的深刻内涵。

在朗读中感悟词句,要注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一般地,优美抒情的课文(如《夕阳真美》),可采用“欣赏法”,即组织学生听范读或朗读录音,以感受课文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对情节性强的课文(如《狐狸和乌鸦》),宜用“表演法”,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表演,借助表情、动作、语言、道具等,使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可爱,在“玩”中进一步感受角色形象,体会思想感情。而有些课文则可采用“情境法”,即用图片、投影、录音等媒体,创设有声有色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第1自然段时,可映示“洪水淹没庄稼树木,冲毁房屋”的画面,并配以低沉、激越的音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用多作讲解,学生就能感受到洪水到来时,那种紧张、危急的情形。“比较法”也是阅读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主要是借助不同朗读方式的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或通过朗读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以辨析差异,加深对词句的感悟。

3. 在读中积累运用。积累语言主要靠诵读,朗读是背诵的基础。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首先得读好。忽视这一环节,势必会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因此,结构复杂、含义较深的语段,要指导学生先理解,再读通读熟,然后要求背诵;篇幅较长的,要帮助理清叙述顺序,明白内容要点,以提高背诵效率。

总之,朗读是表达运用的重要基础。一段文字,先要读得通顺流畅,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内化,才能表达出文字所承载的真正意蕴来。

(作者单位:苏州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孔繁森丹顶鹤青松
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力量
——访山东省聊城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主任王红霞
人民周刊(2022年22期)2022-12-26 10:56:42
Experimental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of Electrostatic Coated Grinding Wheel
丰收歌
丹顶鹤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 01:12:42
林青松
宝藏(2018年6期)2018-07-10 02:26:44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科学导报(2018年41期)2018-05-14 12:06:07
丹顶鹤受伤,3D打印来帮忙
它们如此眷恋着湿地 丹顶鹤与白枕鹤:和而不同
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 13:46:49
大爱是一种圣洁的精神生态
——读柴腾虎《永远的孔繁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