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教学浅谈

2015-08-07 01:08林小华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7期
关键词:说明文文体课程标准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在《课程标准》中提及不多,考试也不很重视,但教材编排量却不少。介于以上原因,教师在一线教学中,沿袭传统方式的多,改革创新的少。经过研究和实践,整合出初中说明文教学经验,即以获取信息为主,关注文体特色,继承传统优势并参照当年考试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说明文课时,常会提到说明对象、特点、顺序、方法、语言五方面内容,这是课改前就一直存在的教法。我在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上还听到:教师在引领学生背诵“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的说明文教学十五字真经。随着传统教学方法的逐步改进,几乎所有的文章体裁以及作文、口语交际等内容的教学,已经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说明文教学仍在独守旧例地坚持传统方式。我认为,它在新课标中作为一种独立文体但却被较少提及是一个原因,教师对此不够重视也是一个原因。由于课标相关要求提及少,所以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去改进,尽管教材中课文不少,但考试时并非重点,尤其是在近福建省 宁德市周宁县咸村镇周宁二中 林小华年中考中还有分量下降的趋势(以宁德市为例,2012、2013两年中考都没有涉及说明文的内容,2014年也仅有一道题考说明方法),因此教师的重视度有所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对此,我觉得虽然在课标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提得较少,但是与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相结合后,其教改在方向、内容、形式和结果的改进程度上都是很饱满的。所以综合各方面现状,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文本内容和信息的提取整合,同时也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色,并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参照当年的考试说明进行重难点的微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提取整合信息,了解文章内容

根据新课标要求,对说明性文章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还要学会获取主要信息。两者一脉相承,后者是前者的扩大与延伸,前者是后者的浓缩和精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领悟、模仿和借鉴,为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文本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提供多项选择的机会。我常用的方法有复述法、结构图式阅读法和参照比较法。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后,他们还会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发现更多的小分支。

1.复述法

这是借用以故事为主的记叙文或小说类的一种整体感知方法,让学生按说明顺序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教师可选择其中某一段落,设计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理清思路,将复述的难度降到最低。讲述时要求学生把关键要素表述清晰,不能一句带过,更不能省掉不说。如上《核舟记》一课时,经我翻译过后,学生就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印象,再让他们找出文中包含的两种说明顺序,即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让学生按照这两点在小组内进行复述,文章的内容就更加清楚了。

2.结构图式阅读法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其他文体的文章),只要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结构类型(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递进、并列和综合),学生经过积累就能认知说明文常见的结构类理,当学生再阅读说明文时,就能够很快地辨识出文章的结构,从而根据结构迅速提取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如《故宫博物院》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在“分”的部分,又呈现出以空间顺序分布的并列关系,于是从“总”的部分(或题目)找出说明对象,从“分”的部分发现具体内容,这已成为一种规律。

3.参照比较法

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或以最新动态引出要学课文的纵向设计,也可以是与并列学科横向比较的策划,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大意,明确其主要信息。结合学生兴趣,我在上《奇妙的克隆》一课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了一篇名为《人体器官的克隆》文章,让学生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了解克隆技术对于人类的重大作用,然后以问题“什么叫克隆?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偏向于对说明方法的掌握。在上《大自然的语言》过程中,我让学生回顾了《中国石拱桥》一课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再从本课中找出说明法进行比较,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什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意图。总之,怎样偏重就怎样取舍,教师在引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时,应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二、关注文体特色,符合课标理念

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但仍是以文字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文章,自然也属于语文的一部分,即使再怎样强调科学性,也离不开语文的范畴,没有必要无谓地强化语文的渗入,正所谓“你争或不争,它都在那里”,文可载道,亦能载科学。教学说明文,我们不能将其单独地提出来教学,如果是一个单元,就要考虑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若是一篇课文,就要思索它在单元中的位置。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上下文衔接的连贯感和递进感,以其突出课标要求的“获取主要信息”,“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中国石拱桥》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事物说明文,它是初二年级的第一篇说明文,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从中感受到说明文的文体特色,包括说明对象和特点、三种说明顺序、十种说明方法、说明文的三种分类以及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这些内容或课前整理成表格展示(常规做法),为后面的学习排除障碍;或在讲课的过程中,逐条顺势引出,以让新知与文本形成关联。在这些相关知识中,教师可以随课文提炼出教学目标,无论是说明语言还是说明方法都能在本文中体现,因此备课时,我都将之纳入教学目标,其中语言是重点,方法及作用是难点。教学时,学生从题目就能明白说明的对象,但要完整归纳说明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在自主学习时,学生借助记叙文的结构,大多学生认为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但均未从说明文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赵州桥与卢沟桥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经过合作探究和我的补充,学生得出了石拱桥外形、结构和功用三个信息,并理解了赵州桥和卢沟桥是为说明石拱桥特点而举出的例子。

三、紧跟考试大纲,继承传统优势

影响教师平时教学的指挥棒有两根:一是课程标准,二是考试。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两者并不冲突,只要考试的方向标对着素质,应试也就成了素质如何的一个评判标准了。考试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出题,但考试也有自己的,所以说明文教学必须紧跟考试大纲,无论是不是毕业班教师,都应关注每年的中考考试说明,这对自己的教学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以2014年的考试大纲为例,它没有将说明文独立界定,但我们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可以发现“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而没有“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以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的考试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偏重于引导学生总结说明文的信息捕捉方法,而对词语的教学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此外,传统的教学优势,应当成为教改的基石。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这才能符合课程标准,适应社会需求。如在传统教学中,整体感知一般只存在于知识层面,而我们上课时,如果能多要求一下学生:读文章的时候,你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是愤怒的还是感动的?引导学生读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情感态度,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程的学习,因为这一单元导读已明确提出:探索自然奥秘,要注重科学精神、态度和思想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革新还必须与其他教学内容齐头并进,只要教师能够读透课程标准,教学思路不只停留在“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这样的字眼上,而是放宽视野,打开思路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都融入指导标准之中,就可以把说明文的教学革新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陆兵.是科学课还是语文课?——由一节说明文教学引发的思考[J].教育教学参考,2014(5).

[2]何彩红.依托文本个性,烹制说明文教学中的“语文味”[J].学周刊,2014(4).

[3]邹厚虎.对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重新认识[J].新课程学习(上),2014(6).

猜你喜欢
说明文文体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说明文阅读专练
另类文体巧谋篇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