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视阈下语文教学的“四个维度”

2015-08-07 03:09吴仙锋
魅力中国 2015年50期
关键词:法制教育语文教学

吴仙锋

摘要:语文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是中学教育的时代要求。本文从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深度、广度、适度和满意度四个维度阐释法制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

关键词: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四个维度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五岁之前所作的一切,等于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也就是说,个人道德理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时期抓起。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道德领域、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等领域。而长期以来,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往往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首要目标,片面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而道德、理念、价值观则成的无关痛痒的附属,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则更是“浮萍虹影,了无痕迹”。

关于如何开展法制教育,邓小平曾经提出三种方法:一是理论灌输语法。“从娃娃抓起、办学校、办训练班及学校开展法律课”;二是典型教育法。即通过社会生活中真实法律事例和典型案例作为教材进行教育;三是氛围熏陶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帮助实施法制教育。这是广泛意义上的法制教育对策,而具体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则要从一般的“灌输”走向内在的“心灵对话”,“润物细无声”地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继而由法制教育的“小气候”培植社会法制教育的“大环境”。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贯彻应从“四个维度”上做文章,即深度、广度、适度和满意度。

一、深度:巧用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资源

现如今,中学生违法的事件時有发生,且案例也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虽然说这种违法案件在中学生群体中只是个案,但注视着不断上升的未成年犯罪率,我们不仅要深刻反思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严重缺失。

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阅读和写作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众所周知,学生的行为自律意识的欠缺、自我保护、自救能力的匮乏,所以科学的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可待开发的法制教育资源;另一反面,学生习作是语文学习的升华,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二、广度:掌控社会法制教育途径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育不仅关乎学生心智知识教育,而且和学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息息相关。语文教学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广视角、开放型的方式,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结合起来,培养出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也许才是“百年树人”的真正意蕴。教育家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吕叔湘也在60年代就曾经“呼吁”:“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此所谓语文教学的第二个维度——广度,我们要实施“大语文观”教学,从法制教育视阈讲,就是要有效地掌控社会法制教育途径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社会法制教育文本常有两种途径:传统的法制讲座和“以身说法”,这些法制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与会者一定程度的教育警戒作用。但是,其贫乏的教育形式很容易使人触动甚微,甚至会产生鲁迅所描写的《示众》的场景和效果。

老子曰:“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患,为吾有身。”也就是说,自我所出现的一切问题是自身造成的。因此,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是要从个体意识改变入手。如何形成学生法的观念?我个人认为,要靠大语文观做灵魂。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空前的媒介“轰炸”,这些媒介包括书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微信等,而网络又是所有介质的大头。有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目前上网总人数为1.03亿,其中15.8%是十八岁以下的孩子,可见网络在青少年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网络媒体的出现因其承载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语文教学亦有十分密切的作用。例如网络文学、网络词汇,皆可以从语言艺术和文学艺术上做一定程度的解读,正所谓为“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可以从新闻报告文学艺术角度解读的同时,从法制教育角度开展有组织的班会讨论亦可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当然,包括网络在内的这些媒介良莠不齐,信息鱼目混杂,这就要求我们适时有效地掌控这些媒介发挥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清除其消极作用,很好的握好这把“双刃剑”!

三、适度:平衡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养成,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可见,法制社会同样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而作为道德建设的中心,乃是要重视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这又离不开语文教学。因此平衡法制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讲究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适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平时的语文教学,要“情大于法”寓教于乐。当然这个“情”是发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一种能够用积极的人格感染学生的东西,在教学相长中让他们练就一双辨别是非善恶的“火眼真睛”,最终实现学生高尚道德和崇高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

四、满意度:达到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最佳契合

史铁生在面对个体灾难和命运的自我救赎中,最终用信心,爱心,热心,忠心以及圣洁,公正和宽恕建构着自我信仰的上帝,并跳出了“莫非”的命运。推而广之,只要我们面对语文教育与法制教育时,很好的运用两者的深度,掌控两者的广度,平衡两者的适度,最终会水到渠成的达到两者最佳契合点,也就完成法制教育视阈下语文教学的第四个维度——满意度。此时,定会开出语文教学的妙法莲花!

猜你喜欢
法制教育语文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体会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遏制校园暴力须重视法制教育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