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学能

2015-08-07 14:48刘洪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篇跨文化

刘洪娇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学能

刘洪娇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为了理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了解我国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针对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及学习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改革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确定了高校英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并在实际教学中展开跨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学习能力;英语教学

当今信息社会发展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人们生活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世界。人与人之间,人与外界媒介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交际能力是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重要能力。如何在社会交往中提高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学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顺畅交流。两种语言的差别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因此在语言交流中文化因素是信息传达的关键,语言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育大纲已明确表明应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学界也越来越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因此产生了关于语言技能教学和文化教学地位的争论。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外语教学还停留在语言技能教学凌驾于文化教学,抑或已经开始重视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但过多地关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学习,包括历史、地理等,因而忽略了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过分的强调母语的负迁移会导致文化“逆差”现象,学生和老师都盲目地学习目的语文化而缺失了对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把握,学生缺乏文化同化的能力,只能简单的重复信息的单方向传递而无法实现双向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

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出迥异的思维方式。文化交际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人们生存需依赖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则依赖交际能力。影响交际能力的因素很多,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适用于彼此交流的文化准则,因此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沟通交流会产生障碍。为何文化因素会影响交际的展开?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传递模式是什么?很多学者针对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及信息传导特定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每一种认知模式都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的思路。跨文化交际模式基本包括交际过程、影响要素、实施交际的策略和完成交际的效果,交际模式能充分的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关世杰在施拉姆文化交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传导过程。如图1所示,文化信息的传播形式是反复循环的,主要包括两种不同文化信息的接收(编码)、分析(反应+传递)和信息解码(表达)[1]。

截至2000年初,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日渐清晰,认为该能力需发生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下并有两种不同文化出现。双方在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交流动机、文化知识、交流技巧)的条件下完成得体而有效的交际。根据上述描述,能够顺利完成文化交际行为需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环境、动机和技能。环境一定要能够满足交际的特定环境,动机可以理解为是合理的动机。需要完成有效文化交际行为的意识,而技能则是不同文化者所必须具备的文化沟通的能力。特定的文化环境是完成交际的必备条件。环境是行为发生的基础,同样的交际能力很有可能在一种环境中会被认为是有效的并能够帮助文化主体完成交际过程,而在另一种特定环境内则完全丧失功能,丝毫体现不出文化主体具备完成交际能力的技巧或实施某些行为。例如:东方人行事谨慎保守,考虑颇多,重视礼节,遇事客套委婉;而西方式行事大胆,表达直接。没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性格表现一定是文化交际的障碍,事实上没有一种性格特征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文化交际,即使是包容、开放的性格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也未必能处理文化冲突。这两种行事作风反应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在不同环境下行为方式的不同,因此不能简单的去判断文化交际行为的有效性,而是要将行为空间定位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除了特定的环境,文化个体的行为能力也至关重要。只有符合文化交际规则和交际情景,不同文化个体间存在需要交际的意识且双方行为得当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交际。所谓有效,即顺利实现了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了有效交流的结果。

图1 跨文化交际过程图示

判断实现跨文化交际过程是否有效的另一个标准即交际是否得体、准确。这主要针对交际主体而言,交际主体的行为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目标交际文化的规则、特定环境、文化交际双方的互动关系及对交际成功的渴望。如果文化双方按照预期成功完成交际过程则交际成功。得体的交际行为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虽然实现的方式有多种,但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文化主体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认知个体既能实现交际目的又能通过正确的方式实现跨文化交际教育的最终目的。

如上文所述,学习者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具备一定的交际环境、得体而有效的交际行为、清晰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预期。如果上述条件皆满足会出现四种影响交际行为的现象,包括最小交际、足够交际、最大交际、最优交际。最小交际则是交际条件和效果较差的交际行为;足够交际指的是交际行为可能是合理的,但并没有达到交际的效果。最大交际是实现了文化交际的目的,但是行为不够得当,比如粗暴简单的行为。最优交际既实现了交际目的又通过合理的行为途径,显然是跨文化交际主体渴望实现的交际过程。

二、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模式

学者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发生在二战后,这时文化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化而是融入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规则和社会关系等。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文化只是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仅仅是一门课程,并没有将文化作为实现外语教学的手段。语言教学只重视语言本身,如语言规则(语法)、语音和语言的基本能力。随着世界交往日渐紧密,文化已不是语言教学的附属,而是成为语言教学的创新动力,即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相辅相成,与语言习得并列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两层含义,交际是最终实现的目的,而跨文化是行为方式。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学会一种语言并与人交流。中国学生的现状往往是擅长语言的书面技能,即阅读和写作,而口语表达和听力则相对较弱,这样就分离了语言习得的能力。不仅如此,四种基本的语言能力并没有体现文化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文化教育还是徘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边缘。语言学家对于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关系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些误区,比如,乔姆斯基曾提出“二分法”,即将语言习得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二分法”的提出明显将语言习得的内容固定化,学习者无法用开放和多角度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过分的重视语言习得的结果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只强调语言教学不重视文化因素都造成语言习得过程的分裂。

2.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符号系统,因此语言习得就一定要掌握语言符号系统内的表现形式、语意特征以及语言的使用规则。外语教学就是将这些学习内容和过程传授给学习者,教授学习者语言的“符号系统”。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文化因素存在于语言系统中,因此语言又可被称为“文化符号”。这就要求外语教学的内容除了完整的“语言符号”,如语法结构、语篇分析、语意提取等,还应包括与上述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体系。外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体系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内容的粗浅概括,而是要将影响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因素、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因素融入到普通文化内容的讲解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社会因素对文化认知差别的影响。文化双方做好交流的准备后,进入到交流的实质阶段,即交换不同的文化信息。虽然双方属于不同的文化主体,但均作为符号信息的传递的媒介,一旦信息进入传递过程,双主体就共享由不同语言符号发出的文化信息。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给学生语言交际,即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语言是完成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工具。语言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完成跨文化信息的传递,实现了在真实语境中完成了语言的学习。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有效的将语言和文化因素融为一体[2]。

3.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

认知心理学中解决矛盾能力的过程包括识别矛盾的能力、分析矛盾因素的能力和做出判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过程也是解决文化冲突完成文化信息传输的过程,因此文化主体首先要具备发现文化冲突的能力、调节文化双方矛盾冲突的能力和完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要求文化主体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能够在面对跨文化环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有诸多因素影响外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比如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教材的选用等。课堂是跨文化教学发生的场地,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设定的文化交际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实现教学目标。既然文化因素是通过语言的不同层面来完成的,在外语教学中就不能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而是试图从语言能力的不同方面促进文化沟通,包括词汇、语篇等[3]。

语篇分析是语言使用的关键,是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不同的语篇形式体现了不同的表意,即传达信息和文化交流的语言环境。口语化的语篇交流方式有别于书面语篇交流,口语侧重“说”出的思维,是比较直接的交流方式;书面语篇则属于深层次的思维,体现出一定文化底蕴。口语化的表达是容易传播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很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体现某种共性。属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主体,其语篇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是无法在短期内复制的,这与长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主体的交际方式密不可分[4]。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真实性语料,让学生能够在目标语的语篇环境中学习文化因素。讲解过程中融入启发性思考,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针对文章中体现的文化因素进行讨论和思考,将文化因素融入到语篇细节中,既完成了研读任务,又了解了与文化因素相关的目标语篇的结构构成、思维模式和信息输出。除了语篇阅读外,一般授课环节中的听说课程也十分重要。与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语篇分析不同,听说环境中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自我存在感意识增强,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文化交际环境并参与到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过程顺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由真实的听说语料构成的交流环境中。语料的选择一定要典型,能够深入反映某一细节的文化差异,切忌过于宽泛的语料,学生只学到粗浅的内容且记忆不深刻。写作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就反映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雅思考试来说,作文是进步速度最慢的一科。中国学生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几乎零失误,但是在文章的逻辑构成方面我国的学生和“剑桥”思维差距甚远。写作并不是事件的罗列或者遵循千篇一律的写作模板,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只有长期接触真实的语料(包括听说读写)才能从中学会文化认知、适应文化环境。

三、结 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调整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入文化换位思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学习结果。启发学生找到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体会目标文化的思维意义。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贺子夜.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解析[J].科技信息,2011(11):246-247.

[3]葛红,龚从贵.略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6):107 109.

[4]郑秋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8,20(2):95-97.

【责任编辑 张跃双】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Liu Hong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teach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English teaching,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learning ability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language,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The main ai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fostering and enhanc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leaning ability;English teaching

H 319.1

A

2095-5464(2015)06-0796-04

2015-05-07

刘洪娇(198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语篇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