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的临床治疗
范志孟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6.88%(31/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3%(25/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转阴率90.63%、复发率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75%和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普瑞酮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临床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粘膜腺体萎缩,也是胃癌演变的关键环节[1-2]。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占慢性胃炎的10%~20%[3]。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包括2种:自身免疫性和多灶萎缩性,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腹部疼痛、反胃、恶心、食欲不振等,且临床复发率高,不易根治,对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工作、学习等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压力[4-5]。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6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鄱阳县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2)。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诊断标准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55~78岁,平均(61.2±4.1)岁;肠上皮增生重度4例,中度17例,轻度11例;腺体萎缩重度4例,中度15例,轻度13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56~75岁,平均(61.0±4.2)岁;肠上皮增生重度3例,中度18例,轻度11例;腺体萎缩重度3例,中度17例,轻度1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Hp感染程度进行三联抗菌治疗(果胶铋/奥美拉唑+克林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连续治疗1周。部分反酸患者可适当口服20mg奥美拉唑,于睡前服用,1次/d;嗳气、腹胀患者可于餐前半小时服用20mg潘立酮,3次/d。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性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50mg替普瑞酮,于餐后30min内口服,3次/d。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Hp根除标准:尿素酶试验及病理学检查均呈现阴性。
1.3.2 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腹部疼痛、恶心、胃炎炎症反应消失,食欲恢复正常;(2)显效:2~3项主要症状消失;(3)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15例,显效9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78.13%。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n(%)]
2.2 2组Hp转阴率及复发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转阴率、复发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Hp转阴率及复发率情况比较[n(%)]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列为癌前疾病,阻断、抑制、逆转癌变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反酸、腹胀、嗳气、上腹痛、纳差等,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胃癌,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6]。其病理表现主要包括:胃粘膜数量减少、胃动力不足、胃粘膜萎缩、血压循环差、分泌功能不足等,复发率较高。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医务人员应首先对Hp进行彻底清洗,以降低胃炎对身体的伤害[7]。幽门螺杆菌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幽门螺杆菌能够分泌产生细胞毒、空泡毒素等相关蛋白,这些蛋白均会对患者的胃粘膜造成一定损伤。幽门螺杆菌诱发患者机体出现自身免疫性反应。(2)幽门螺杆菌刺激患者机体出现细胞免疫应答以及体液免疫应答,刺激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分泌产生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炎性反应造成胃粘膜的损伤。(3)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溶血菌素、脂多糖以及多种酶,均会对患者的胃粘膜产生一定损伤,导致患者出现炎性反应。因此,患者在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由于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多种蛋白和因子的作用,造成患者胃粘膜屏障出现损伤,导致胃粘膜表面发生炎性反应。
替普瑞酮具有光谱抗溃疡功能,能够抑制患者胃部溃疡。此外,替普瑞酮可加速胃粘膜分布的高分子糖蛋白合成,提高胃粘膜防御能力,提高磷脂质浓度及粘膜血流量,是一种新型胃粘膜保护剂[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Hp转阴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崔平等[9]对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症状改善、转阴率、复发率等均有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1] 周思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55-156.
[2] 郑君,林晓春,陈育尧,等.甘草总黄酮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腺体萎缩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3-117.
[3] 杨印智,王继栓,王晓琴,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中医药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4):2686-2687.
[4] 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255-256.
[5] 蒋时红,蔡小平,张文娴,等.胃康舒宁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96-197.
[6] 邝耀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145-146.
[7] 孔岩君,李勇,李文林,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的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0):1982-1986.
[8] 张翠萍,孙学国,赵清喜,等.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0):1069-1073.
[9] 崔平,彭凤梅.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5):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8.089
江西 334000 鄱阳县人民医院 (范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