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兆华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动力。”科学课程改革深层次地挖掘了小学科学的教学价值,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跳出知识本位,注重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学习兴趣;小学科学;创新
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知识少,实验经验不足,所以对抽象的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如在教学《磁铁的力量》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实验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二、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如: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从语文课上,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三、科学探究从身边事物开始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的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
还要做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能讓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制作船,围绕此活动,学生在选材上形式各异,有纸折的船,有纸盒拼凑的船,有泡沫雕刻的船,有一次性筷子编成的船,有饮料瓶做的船,有木块做的船。由于材料不同制作的方式也不一样,用途和功能也各显其能。由于学生的审美观不一,对船的装饰也各有千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学生作品展上,学生对自己的创作作品都充满了成就感,喜悦和欢乐的心情溢满活动的全过程。
孩子们关注生活,从每天吃的食物开始,他们调查了同学们每天早、中、晚餐的食谱,一年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找来米饭、馒头、肉、蔬菜等来分析每种食物的营养成份,他们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上资料室、拜访专家等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活动之后,为同学们制定了一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学生每天吃的参考营养食谱,这套食谱迅速地送到了孩子的家长手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首肯。孩子们中间偏食的现象减少了,有些体型偏胖或偏瘦的孩子们知道该多吃什么,不该多吃什么,一段时间下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孩子们创新的成果。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不足给培养人才带来了局限性,而课外活动正是避免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首先,在传送知识上作了补充。不仅在数量上,扩充了学生知识领域,增加了新的信息,而且在质量上,增添了学生的感性材料,把已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弥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完全性。其次,在培养能力上作了补充。在丰富课外活动的实践中,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再次,在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上作了补充,由于课外活动具有自主、自愿等特点,因而使学生在原来课堂教学中难以发挥的特长在课外活动中得以充分施展,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为未来选择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小学科学在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同时,又积极引导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各种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探究以及学习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