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强 杨思凝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H.Maslow)在《人类动机论》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促进人类不断成长进步的动力源于人类的各种动机,而每一种动机都是由多个不同需要组成的。总体来讲,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指维持人的生命体征正常存在的必须物质基础,例如水、饮食、睡觉、空气等要素。安全需求是指避免精神上担忧、恐惧等消极感觉或者生理上受到客观危害的要求。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主观思想上与某种团体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其中爱的需求包括给予别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两个方面。尊重需求分为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一方面是对自我能力提升的自信,另一方面是希望他人对我能力提升认可。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理想、抱负得以实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等方面的追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各个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递增。当人的低一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该层次需求的驱动力明显下降,转而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会被激发,该层次的驱动力就会成为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过程中,如果比该层次低的任何一个层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可能导致人们放弃对该层次需求的追求。
我国高校学生选择出国学习目的地一般集中在发达国家,选择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相对偏少。总体而言,发达国家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相对较高。出于各种目的,我国高校学生大多数会选择发达国家高校作为短期出国学习的选择目标。但是参与该短期交流项目学生也会面临种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因素,这些因素或促进或阻碍他们参与这些项目的可能性。
(1)经济因素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阻碍我国高校学生选择出国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成本使出国学习无法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或者可以说出国学习的经济成本相对较大,超出学生及家庭的承受能力,迫使学生因为经济因素放弃放弃参加短期项目的出国学习机会。
(2)文化因素
校际间短期交流项目主要针对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半学期的学生。但由于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同一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短期项目双方院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完全对应。另外由于选课人数无法提前确定,预选课程是否按计划开课有时也无法确定。学生在国外学习课程因授课内容与国内存在差异,学生在国外期间学习的学分可能无法进行互换。这些因素使学生在交流期间课程选择较少,回国后不得不在下一学期增加选课数量。这些困难可能会打乱学生的学习计划,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压力,最终迫使学生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
(1)社会因素
社会文明比较发达是促进学生选择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作为出国学习的目的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程度较高的社会发展可以满足学生心理上渴求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的归属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往往意味着高校的知名度较大、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这可以满足学生追求学校知名度的归属需求,也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追求的认知需求。
(2)语言因素
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从小开始进行英语语言学习。对多数人来说,英语是其掌握的唯一外语语言。同时,英语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因此,我国高校学生选择参加高校短期交流项目的目的地大都是英语为母语的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学生参加短期交流项目出国学习,一方面是对专业知识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有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迫切愿望。
(3)心理因素
因为发达国家的高校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科研水平,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因素代表着成功。学生无论是出于对高校知名度的追求还是对其高端科研水平的向往,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成功获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选择出国学习可以满足学生心理的尊重需求。
我国高校学生参加校际间国际交流短期项目受到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影响。消极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而积极因素包括社会因素、语言因素、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都起着阻碍或者促进满足各种心理需求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对校际间国际交流短期项目的参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各种因素考虑进来,作为学生参与项目预期的衡量因素有助于短期项目的成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