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促学”课堂形态的实践——以《亡人逸事》教学为例

2015-08-06 01:39任丽芬
亚太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实践

文/任丽芬



“以教促学”课堂形态的实践——以《亡人逸事》教学为例

文/任丽芬

摘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这对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课堂形式极具挑战,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课堂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有感于浙师大郑逸农教授研究的“非指示性”教学中提倡的“四自”课堂,试着将之运用于《亡人逸事》的教学,也许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以教促学”;课堂形态;实践;《亡人逸事》

2004年毕业站上讲台至今将近十年,若是别的学科,那些知识点恐怕已经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了吧,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真不敢说自己已经底气十足,面对经常变化的教材,面对常读常新的文章,面对各路专家的高见,有时甚至觉得更糊涂了,经常很疑惑:语文该教什么,该怎么教?

笔者所见课堂虽有限,但通过侧面了解,也大同小异,即教师教得很辛苦,很主动,学生却学的很被动,很无味甚至无效。久而久之,学生都将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其他科目上了,语文徒有“大太太”之名,却无“大太太”之实。造成这样的语文学习现状,究其原因,最大的责任还在我们教师身上,长期以来,我们自以为是,强行将自己的教凌驾于学生的学之上,将自我的见解等同于学生的见解,并且强行灌输,却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化理解,没有尊重他们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课标的规定刚好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他们的学习意愿和个性化理解。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感到很棘手。直到有一次翻看语文杂志,看到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郑逸农教授的一篇文章《换一种方式教语文》,以及今年有幸参加了市学科带头人夏建民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在探讨《亡人逸事》的教学时,在夏老师的点拨下,想到将二者联系,似乎觉得怎样还权利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在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

郑逸农教授在文章中归纳了课堂教学的三种形态,他以教师和学生两人走路的方式来类比。第一种,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走路过程中遇到坎坷等问题,教师都主动指出来告诉学生,并把问题主动解决给学生看,这种教学形态称为“以教带学”。第二种,教师不让学生自己走路,嫌他们走路太笨,速度太慢,干脆背起学生,一口气走到底。这种教学形态,称之为“以教代学”。第三种,教师不在学生前面带路,更不背学生走路,而是让学生自己走,独立面对路上的各种问题,并尝试着自主解决。在学生遇到问题并独立解决后,教师才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学生分享,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种教学形态称之为“以教促学”。第三种教学形态,正是我们当下课堂教学改革还权利于学生所急需的一种课堂形态。下面我就以《亡人逸事》教学为例,谈谈我对“以教促学”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解。

首先是确定教什么,即确定教学目标。

《亡人逸事》是一篇怀人的散文,文章由四个片段组成,这些片段之事看似平常,语言看似平淡,背后作者的感情却是激流暗涌,表达了对亡妻诚挚浓烈的思念并愧疚之情。这平淡背后的深情浓情学生却不一定能感受到,我把第一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把握作者对亡妻的感情。

其次是怎么教,即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达成前面的教学目标,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步。

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我一开始便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同学们,在导入部分,我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要完成好一篇怀人的散文,你会选什么样的材料? 2、你认为这样的散文语言应该是怎么样的?针对这个2个问题同学们畅所欲言,得出的答案基本都是一样的。接下来的文本研读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我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本文的选材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基本不费吹灰之力,都能找到“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紧接着,我呈现了第二个问题:你怎么评价本文的选材?请结合文本简述你的理由。这一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学生们找到的细节会不一样,甚至对同一细节的品读也会不同,但思考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作学习主人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该把所有的细节都细细研读过,才能做到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做一个深入的引导。思考片刻之后,一个学生找了最后寄布到娘家的细节,这一部分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作者对妻子的体贴,这一细节很感人。诚然,这个学生对这一细节的品读是有过认真思考的,不是走马观花式浏览,那是不是仅限于此就好了呢?继续找让同学们找另外的细节品读?没有!我紧紧抓住这一细节,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开来,那“选取这样的细节有什么好?”我追问。这时,一个语文素养相当高的同学引用自己看过的一段文字来理解这一细节,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段话来自顾城《谈薛宝钗》,如下:我认为《红楼梦》之所以这么漂亮,不在于它仅仅是写好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表达了什么哲学观念,而在于它体现出了中国精神一个特别美妙的地方。这个美妙的部分在西方文学里本来是个绝望的部分,就是浮士德说的“真美呵,你停下来吧”,但是就消失了的那个部分。它不停下来,因为执之者失。这时中国就采取一个什么办法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相望不相闻。文中的这一细节之美和这段话不谋而合,留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时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堂进行至此,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顺势让学生总结细节特点,同学们讨论激烈,最后得出细节的特点:典型、真实、细腻、适当取舍、细而有质。

以上是我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本堂课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不现成告知答案,不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在教学设计时就强调了问题答案的自主性和理解的多元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作者单位:浙江省景宁中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3]郑逸农《换一种方式教语文》(《语文学习》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任丽芬,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老师,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景宁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8-0048-01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