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红+解培中
摘 要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发展趋势,然而目前高校仍偏重于传授式教学,注重结果式评价,很难完成真正培养目标。相比而言,研究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学习过程,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研究性教学 主要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7.002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of College Research Teaching
CHEN Changhong, XIE Peizho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task and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but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teaching universities are still teaching, evaluation of results-oriented style, very difficult to accomplish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In contrast, research teaching students to give full play the main role, focusing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teaching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Comb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need for research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key issues in-depth discussion, and gives practical solution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eaching; main problems; solutions
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传授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弊端非常明显。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欠缺批判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①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显性转化为隐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潜能。研究性教学的优势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材料多元、评价方式更合理,侧重学习过程。陈小鸿②认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属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意识”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性”,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过程,具有主体性、合作性、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1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高校教学的不良现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知识的沉淀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但仅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式教育不仅不能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还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能够改善高校教学不良现状的根本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通过小组讨论、读书、设计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所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应用场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发现问题,使学生创造性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的新的实践场景中,这是传统式教育无法比拟的。
第二,有利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项基本任务,但长久以来两者的发展都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很难达到两者协调发展。高校教师甚至呈现出“教学派”和“研究派”两个分支,“教学派”兢兢业业的提高讲课技巧和方法,在知识的延续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却很少能给出合适的引导,“研究派”的科研能力强,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强的优势,但教学能力又比较欠缺。没有教学,高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研究,教学就会丧失生动性。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学与科研有机统一起来,对大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学和只以“科研成果”为标准的研究都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具有主体多元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只有对学生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后才能得出。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和学生,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这种评价贯穿于研究性教学课程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全过程,可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以考试拿高分为目的。此外,高校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③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关注学生、教师、课程自身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2 研究性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有很多大学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形成了一些研究性教学方面的著作。④然而在实践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结合实践过程对研究性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形式大于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干预太多。研究性教学做为一种新生教学形态,受到较多关注,但认识不到位,实际经验相对缺乏,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注重表象多于实质,教学管理部门干预太多的情况。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初期,教学管理部门就已明确规定需要包含的教学环节及次数。过多的干预,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动性,不能及时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每个教学环节的比重,导致形式大于内容。
第二,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缺乏热情。大多数同学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习惯于教师做为主体,有层次、有步骤地展开教学内容,习惯于做具有确切答案的作业而非小组讨论等,突然投入到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中, 许多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都受到学生的排斥,比如我们增加了课上提问的次数,但很多同学都站起来回答不知道,不会因此多投入精力预习和复习相关内容;加入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之间根本就无交流;让学生准备读书报告,多数报告都是拷贝而来,根本就没有阅读相关文献。
在实行研究性教学之初的热情和兴趣,等学生了解到研究性教学对自己的要求更高、需要做的事情更多后,会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而这样的学生如果占到了大多数,研究性教学就无法推行下去,继续实行下去,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缺乏动力。虽然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可以说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冲击是最大的。要充分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对所传授的课程知识充分掌握,还要对知识的延伸和应用领域等都要有很清楚的认识。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但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是多元的,教师不是权威,没有优越感,甚至随时会遇到回答不上的问题或学生的质疑。此外,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却不一定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教的好与坏没有明确的标准。
3 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一,减少形式主义,给予教师更多的能动性。在大多数高校,研究性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有很多的疑惑和不确定性。在实施过程中,很难一步到位。虽然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约束必不可少,但不可以过多的干扰。实行研究性教学要交多少次作业、有多少次提问、有几篇读书报告、有几次小组讨论等,诸如此类形式主义的强行规定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老师疲于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而无法估计实施的质量。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主动性也差异很大。虽然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老师减少授课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找资料,进行学习,但这个转变是有过程的。突然让学生适应这个过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管理层面应给给予教师更多的能动性,让教师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有调节的余地,而不应该硬性规定,导致过程很丰满,材料很齐全,学生却很难从中受益,也就丧失了改革的初衷。
第二,根据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虽然教学方案的制定理应在教学实施之前,但是研究性教学本身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导致统一性的教学方案可能很难满足不同班级学生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也应给给学生留有余地,应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比如,我们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的题目由老师事先给定,题目的设定设计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提升,课上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对基础性的问题能回答到位,对提升性的问题却很迷茫。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给其提供一些相应的参考资料,并且留部分问题到下次讨论,而不能因为我们的讨论课时是两个课时,就不顾及问题是否解决或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学生下次遇到相似问题时“磨洋工”。
第三,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以学和研带动教学。研究性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把研究性教学做为负担,而是看成自我提升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以此为契机进行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科研中的新进展、新思路都可以与学生进行分享,在扩充学生眼界、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可能对会给教师的科研带来新的想法。
第四,构建研究性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环节比较多,有很多环节需要学生课下完成,因此同时开展多门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难度较大,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可以在学生每学期的课程中筛选出1~2门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选定课程后结合课程的特点挖掘具有开放性、问题性和发展性的内容,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就这些内容的学习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展开讨论等,由此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研究兴趣,构建研究性教学氛围,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 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外,虽然查找资料等工作应由学生完成,但是大部分同学查找资料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完全让其自由查找的结果可能很难达到要求,也可能挫杀学生的积极性,建议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库。学生可以先学习资料库,对问题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再查找库外的其它资料。
第五,完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明确提出:“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研究性教学展开的同时,必须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如果评价体系不完善,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略过程性评价,将无法显示出研究性教学的优越性,甚至会打击教师、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首先根据每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形式制定出包括课程出席、知识性测试、课程作业各形式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还需对课程团队(队伍结构、学术水平)、教学条件(教材、参考资料)、教学效果(学生评估、同行评估、教学总结)等进行评价。
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00214JX52
注释
① 李文波.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25):244.
② 陈小鸿.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评价与管理[J].高教与经济,2008(3):7-11.
③ 王秀华.高校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2):91-95.
④ 钱国英,徐立清.创新能力与高校教学方略——本科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策略与实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