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平民英雄感动的谭小萍

2015-08-05 08:57卢悦宁
红豆 2015年8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艾滋病

卢悦宁,女,1987年生,文学硕士。作品散见《青年文学》《广西文学》《安徽文学》《散文诗》《诗歌月刊》《南方文学》《萌芽》等刊。现为《红豆》杂志编辑,“绿城玫瑰”女作家群成员。

2015年5月28日,国际红十字会网站公布了2015年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名单,全球仅有36名优秀护士获此殊荣。其中,我国有5名护士在列,获奖人数居各国之首。其中,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榜上有名。

2005年6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四医院)正式成立艾滋病专科。成立之初,应者寥寥,杜丽群却瞒着家人主动请缨,肩负起了该院艾滋病科护士长的职责。杜丽群每天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接触,为患者擦身、换药、打针,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家属之所想,以一颗仁爱之心、大无畏之心给予了广大艾滋病患者重生的希望。杜丽群的壮举和义举感动了许多人,其中一位,就是“绿城玫瑰”女作家群成员、报告文学作家谭小萍。

“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听说她的事迹,我就有写她的冲动。”谭小萍如是说。

那是在南宁市作协的一次会议上,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耀民说,四医院艾滋病科的护士长杜丽群,八年如一日,亲自带领一个优质的医疗护理团队,待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狱般的角落,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那些人早已没有了免疫力,身上集合了多种疾病,生理上、精神上都极度痛苦,觉得自己反正都要死了,就破罐破摔,做出很多异于常人的举动:有的动不动就拿刀架在医生脖子上,要杀了医生;有的拿带血的针头威胁人,强迫他人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有的把自己锁进卫生间,割脉自杀;有的则爬上楼顶要跳楼……天天面对这些人,杜丽群几近崩溃。有那么几次,她都说不干了,要调回原来所在的结核科。但是当她看到艾滋病人那么可怜,他们也是受害者,做出那些疯狂举动也是被迫无奈。杜丽群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艾滋病科。

“听到这里我就在心里想,如果我能把杜丽群其人其事写成报告文学作品就好了。”谭小萍认为,艾滋病人隐秘性强,每逢上电视,他们一律打马赛克、用化名。艾滋病房,也是安排在医院最深处、最靠近围墙的地方。对于艾滋病人,还有治疗、护理艾滋病人的医生护士,外界了解很少,但又很想了解、应该了解。这些正是谭小萍想写的东西。

报告文学靠的是“七分跑三分写”。实际上,通过采访去获取第一手资料远比报告文学写作还要苦、还要累。从2012年11月起,经过一次次的实地采访,谭小萍见了四医院不少人,其中包括书记、院长、医生、护士、保洁员、志愿者等。很多次,她全副武装,换上白大褂、软底鞋,戴上医生帽、手套、口罩,假扮成医生进入艾滋病房,向病人询问病情,还与病人握手、聊天,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一切都会好起来。经过多次深入采访,谭小萍对杜丽群和她所处的环境有了详尽了解,也有了感性认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写作和修改,谭小萍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绝地阳光:杜丽群和艾滋病患者的故事》,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于2014年10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每个时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标杆,杜丽群是不是广西南宁的精神标杆?是的。这样一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提倡、需要大力弘扬的。如果你能从中领悟活着的意义,悟到生命的真谛,并且用手中那支笔,把这个人,这种值得这个城市骄傲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如实写下来,承担你所应该承担的道义和责任,就是一个合格的作家。”谭小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事实上,谭小萍确实是一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作家。在杜丽群以前,谭小萍还写过阚培桐、韩素云——他们一位是抗日将领阚维雍的后人、柳州市民革原副主任委员,一位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第一个被称为“军嫂”的人;阚培桐一生都在传唱、收集、整理大量的抗战歌曲,而韩素云则默默支持丈夫献身国防事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庭重担。在谭小萍看来,他们和杜丽群一样,都是了不起的平民英雄。这些平民英雄位不高权也不重,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还重要。感动于这样的平民英雄的事迹和情怀,谭小萍勤于采访,笔耕不辍,《世纪大救亡——阚培桐与抗战歌曲的毕生情缘》《桂派名老中医荣远明》《你是第一个叫“军嫂”的人——记闻名全国的好军嫂韩素云》《新时期的好军嫂韩素云: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绝地阳光:杜丽群和艾滋病患者的故事》……谭小萍的作品一部部写就,平民英雄们的闪光点得以不断延续和传播,向读者和社会不断地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谭小萍坦言自己喜欢真实的东西,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能把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在思考后通过敲打键盘变成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是她所喜欢做的。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后,特别是专职从事写作以来,谭小萍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和报告文学作品。散文和报告文学这两种文体都是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在西方被归为非虚构文学创作一类。谭小萍也坦言,自己似乎不太擅长创作小说和诗歌,与其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虚构情节、堆砌辞藻和深挖思想,她更注重自己作品的真实性、独立性,更愿意去体会某种亲历感和现场感,也更倾向于专注于火热时代背景下生生不息的人物及事件。

说到自己最爱的报告文学,谭小萍谈兴很浓。她认为,报告文学与其他文体相比有及时性的特点,是文学的“轻骑兵”,能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及时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还有纪实性的特点,它不能像小说那样任意塑造人物和虚构情节,而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但报告文学也是有文学性的,它写的确实都是真人真事,但并不是所有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的描写对象。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必须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必须有生动的细节。它有别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但又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的过程中着力刻画人物,以此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在写作手法上,报告文学相对较为自由:可以运用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的分镜头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性等等来创作报告文学作品,不受拘束和限制。

对于广西甚至全国的报告文学现状,谭小萍有自己的看法。目前最大问题是,年轻的报告文学作者较少、尚不成熟,报告文学有青黄不接之势。而整个国家、整个时代正在迈进改革的深水区,每一天的变化都是如此轰轰烈烈,各个地方的发展都是如此火热,这就需要报告文学作家去通过创作作品来反映。但是,据调查,目前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还是中老年作者,青年梯队的作者极少,这一问题呼吁了十几年,状况并没有太大改观。而另一个问题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告文学存在着普遍的“邀约写作”现象,这多多少少会制约作者们的选材角度,使其难以独立思考。虽然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但决心将报告文学进行到底的谭小萍仍将“虽千万人吾往矣”。

为写出更好的报告文学作品,谭小萍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好的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杂家”,所涉猎的知识面要广,平时看的书要杂,思考看待问题的视角要全面……只有这样,才能把报告文学作品写好。谭小萍谦虚地说,自己正在朝这个方面发展,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更好地服务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与她笔下所写的平民英雄一样,谭小萍这样的作家同样怀揣着真心、善心、良心和赤子之心,在这样一个多变的环境下有坚守、有担当,其作品给人以温暖、希望和正能量。我们应当对这样的作家及其创作给以相应的关注与敬意。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艾滋病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评丁晓原的《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