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亲情的人间大爱

2015-08-05 08:57陈敢
红豆 2015年8期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

陈敢,1958年生,广西合浦人。诗歌评论家,广西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

这是一部纪实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用真实细腻的笔调给我们娓娓讲述了杜丽群与其团队许多生动真切栩栩如生的人生故事。作品并没有壮阔的洪波巨澜,没有纵横捭阖的风云人物,但透过激扬飞溅的一朵朵生活浪花,闪烁着时代的波光,折射出超拔的人格魅力。在那些人们习察不焉、寻常平凡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激动人心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蕴含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浩大情怀。杜丽群和她的团队,用爱创造了人间的奇迹,用大爱撑起生命禁区的一片蓝天,彰显出超越世俗超越亲情的人间大爱。因此她先后荣获国家颁发的“白求恩奖”和国际性的“南丁格尔奖”。作品为我们展示这两枚金灿灿沉甸甸奖章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苦人生与辛酸故事,读之令人热泪盈眶,情怀激荡,心海久久不能平静。

面对“世界瘟疫”艾滋病,许多医护人员不敢问津,畏惧退缩躲避,有时,连患者的亲属也不敢接近,甚至有的恩断义绝斩断亲情,离得远远的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杜丽群却隐瞒着家人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出任四医院艾滋病科的第一任护士长。显然,她作出这样的选择来自其内心最本真、最原始、最质朴的爱。

俗话说,选择容易成事难,万事开头难。在建团队时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刚开科时,患者与其家属都不信任并不配合治疗。杜丽群硬是凭着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钻研精神很快熟悉业务适应新的环境,熟练掌握麻醉师的深静脉穿刺技术,化解了医院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又及时为患者服务,减少患者病苦。八年以来,她用深沉的爱感化患者,赢得“杜妈妈”的美誉,她用坚定的信念凝聚团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执着坚守,由刚建科时只有九人的小团队如今已发展成为有三个病区五十多人并获得多项荣誉的大集体。省市主要领导、卫生部副部长和彭丽媛都曾到她们的科室进行慰问,可谓美名远扬,令人羡艳。

大爱无疆,真情无涯。无论是什么样的患者,杜丽群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都对他们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真挚深沉的爱。对幼小的患者,仅一岁多的男孩小亮,对只有五岁的女孩小雨,她视同己出,以母性的慈爱柔情进行精心的呵护,让这些年幼无辜的生命感受人世间的温暖,沐浴爱的光辉。对那些白发苍苍的垂暮患者,她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悉心照料,呕心沥血。有的患者,亲属在他们患病时不在身边陪护,临终也没有亲人为他送行,她却坚定地说:“没人为他们送行,我们医护人员为他们送行”,“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开”。让死者在往生的路上依然享受人世间的真情,为亡者祈福。杜丽群告诫同志们说:“对他们我们要多忍让,多迁就,多体谅。”一个艾滋病并发症患者叫小红,有人说她是患病后就被家里赶出来的,身边没人陪护,没人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身臭气熏天。杜丽群同样斩钉截铁地说:“她的亲人不管我们管!”而且说到做到,以一颗仁爱之心担起了照看护理小红的责任。

更有甚者,患者中,有的呼天抢地,拒绝就医,要死要活,闹得四邻不宁。有的铤而走险失去理智,疯狂地把刀架在医生的脖子上。令人最可怕的是那一对年轻的艾滋夫妻,简直形同无赖流氓,不仅上街敲诈勒索钱财,而且在医院用带血的针头扬言要刺杀医护人员。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杜丽群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勇敢面对威胁面对死神。她深知自己不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病房就是战场,稍一迟疑彷徨后果就会不堪设想。于是她耐心地做工作,用真诚无私的爱感化患者,使他们渐渐地冷静下来,转变态度,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重新回到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杜丽群和她的团队八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善待患者,在科室建立“红丝带中心”和“温馨病房”,使所有的患者住院时非但不被歧视,生活在异样目光和重重精神威压之下,相反,那绝地的阳光穿越浓雾射进他们灰暗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宇宙顿时灿烂高远,使他们仿佛倾听到旷野里真诚的呼唤和高原惠风的欢畅,一种从未有过的求生欲望和做人的尊严油然而生,如草原烈火在胸中熊熊燃烧。蓦地,他们分明地觉得杜丽群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信赖的亲人,四医院就是他们的家,就是他们柔化烦恼避风的港湾。正如患者小田在一封感谢信中所写的那样:“在我人生最黑暗、最痛苦的时候,是杜大姐,是艾滋病科的医护人员在精神上鼓励我,在生活上关心我,给我活下去的勇气。这里不是家,却更像家,甚至比家还要温暖......”。

杜丽群在抗艾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失去理智偏激疯狂患者的死亡威胁,使她曾想过要放弃退却:“绝望到极点时,一度想到了自杀,想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呐喊:艾滋病人也是人,艾滋病人无罪,生而平等这是天赋人权。善待一切人,尤其是那些心灵特别脆弱脾气极坏的病人,让他们感受人间温暖,领略绝地阳光是杜丽群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她深刻的意识到,当今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在不断扩大,艾滋病病毒不再局限在某种人群里传播, 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影响艾滋病病毒流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没有得到改变,你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想到这些,杜丽群立刻改变人生态度,打消退却的念头,坚定抗艾的决心。

还有一种压力来自家庭。当丈夫得知杜丽群所从事的工作之后,不仅连连叫屈,进而威胁分居离婚。杜丽群并不为所动,没有丝毫妥协,相反她据理力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赢得了丈夫的大力支持。虽然他常挂在嘴里说:“作为妻子,她是不‘合格的。”但他毕竟和杜丽群青梅竹马风风雨雨走过来,谁也离不开谁。此后,识大体顾大局深明大义的丈夫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她的工作,使她没有后顾之忧。在杜丽群生日的那天,她自责地说:“我欠老公很多,欠女儿很多。我不是‘合格的母亲。”话语中有些感伤,充满愧疚,令人动容。但她却是许多患者的“好妈妈”“好大姐”,是一个不惧艾滋的白衣战士。

作品还告诉我们,在四医院不止一个杜丽群。艾滋病科是一个团结战斗的坚强集体,这其中有那些怀孕的护士就连孕期也不愿离开,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其中有从不被困难吓倒,专拣重担挑的二病区护长谢彩英,还有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保洁员游阿姨和陆姐等等。

从艺术性的角度看,作者别出心裁,匠心独运。开篇推出特写镜头,艾滋病患者小龙把刀架在何医生的脖子上,制造恐怖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从而引出主人公杜丽群,可谓语出不凡,先声夺人。结尾通过一个禅宗故事揭示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的生活哲理,昭示着主人公绝不会安于现状止步不前。相反,她将把成绩和荣誉抛在脑后,重新出发,携梦执着前行。因为远方有无限广延的瑰丽图景,有更壮阔的人生。这样的结尾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其次,作者对材料的选择使用极见功力。所选取的材料真实生动,新颖典型,富有表现力。尤其在描写刻画杜丽群这一人物形象时,选材精当,以一当十,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活灵动,雕塑般跃然纸上。此外,作品的语言简洁洗炼,自然流畅,给人予审美的享受,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脑卒中的识别与急救方法你都知道吗?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癫痫发作有“三防”
恐高患者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