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都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质疑解疑模式”是以學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由他们提出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形式是:质疑──归纳──解疑──总结。
环节一: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了质疑的好习惯。现在每学一篇新课文,我总会先给每个学生一些质疑的时间。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提问的质量也有差异。为更好地提高质量,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座位前后左右的四人为小组单位,先在小组内交流,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先决掉,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组长写在纸条上并贴上黑板。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课文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质疑”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环节二:归纳
各小组贴在黑板上的问题还需要经过老师的归纳整理,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成几类,并作相应的处理:一类是在小组内不能解决,但在班级内仍有同学可以解答的,就当场解决;第二类是问得很有质量,正是教材的重、难点,但由于学生提问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使这些问题或交叉或重复,我就从中选一个问题,或者把这些问题归纳成一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入课文学习;还有些问题比较深奥,常常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就留到课后再讨论。这样,学生提出的散乱、无序的、指向性不强的问题,经过老师的归纳,就变得有序了,指向性明确了,就能成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突破口。这就是归纳的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下面以教学《狼和他的影子》为例,对以上两个环节加以说明。
在指导学生学习寓言《狼和他的影子》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非常投入地读完后,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了记号,随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对于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就在小组内消化解决。例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太阳落山了,动物们都出来活动了”?问题一提出,这个小组的其他成员就迫不及待地为他解答:老虎、狮子都是夜里出来活动的,这是它们的生活习性。
之后,各小组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狼最终被狮子吃掉了,这是为什么?……我看后发现,如果解决了“狼最终被狮子吃掉了,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就能把这则寓言的寓意揭示出来。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学生甲说:“这是因为狼遇见狮子不逃开。”学生乙站起来说:“狼之所以不逃开,是因为它觉得自己比狮子强壮。”话音刚落,学生丙紧接着说:“其实,是狼太自以为是,结果害了自己。”这个答案似乎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因为他们都放下了小手,频频点头。我肯定了这三位学生的回答,并将学生丙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以资鼓励。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堂课上完,黑板上的纸条都被取下了,问题也全都解决了。
环节三:解疑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说、读、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让他们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同学提问的准备。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这样的解疑过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环节四:总结
总结环节,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总结反思,自由抒发所感所想。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想象力的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家庭作业,使课内学习在课外得到更广阔的延伸。
下面以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对以上两个环节加以说明。
在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前,我想:西沙群岛是美丽富饶的,可对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西沙群岛的特点来加深感受;还可以补充课外的音像图片资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这些方法都运用,显然在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后来想到,既然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那为何不把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呢?我决定试一试。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平时运用的五种学习方法:读读议议、想想画画、赏析词句、质疑解疑、寻找资料,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这一堂课你们还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感举的一节或几节来学习。”接着,我指导学生跑组,按相同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临时推选出的组长带领下学习。这一下,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埋头作画,有的圈圈划划,有的热烈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既有个人代表小组交流的,也有整组参与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有读、听、议、问、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各种资料,第二天交流,以此作为这堂课的补充和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质疑—归纳—解疑—总结”一改传统的教师注入、学生接受失去知觉这模式,而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确实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简介:
胡月娇(1987.5~),女,籍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学历:大专;毕业院校: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现有职称:小教二级;研究方向:小学教育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