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导读:2014年我国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快于乡镇经济,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受全国经济总体态势的影响,多数城市经济增长继续放缓。总体看,2014年我国城市经济继续呈现趋同态势。今后,在适应“新常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城镇化成为“稳增长”最大潜力的形势下,我国城镇化、城镇建设和城市经济还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
2014年我国城镇化、城镇建设和城市经济继续取得较大发展。全年城镇常住人口为74 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城镇化水平比上年提高1.04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市653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8个和县级市361个)比上年减少5个(增加了香格里拉、昌都、霍尔果斯和日喀则等4个市,减少了富阳、九台、藁城、鹿尔、建阳、双城、文登、从化和增城等9个市),城区建成区面积估计超过5万平方公里;建制镇20 401个,比上年增加284个。2014年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6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6.5%(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5万公顷,下降29.9%;房地产用地15万公顷,下降25.5%;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31万公顷,下降1.9%)。
鉴于2014年城镇建设统计数据尚未公布,这里以2013年有关数据加以说明。2013年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6 349.8亿元,比上年增长6.89%,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6%(其中,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园林绿化投资分别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51.1%、15.0%和10.1%);主要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748万立方米,天然气储气能力2361万立方米,集中供热蒸汽能力0.16万吨/小时,热水能力2.31万兆瓦,道路长度1.12万公里,排水管道长度1.95万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834万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4.8万吨。2014年,全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住房511万套,新开工740万套。
在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继续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城镇经济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根据现有城市经济数据,2014年我国57个主要城市GDP增速合计为8.83%,GDP合计为35.1991万亿元,人均GDP合计为7.90万元(见表1);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39 310万人(新增132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50.88%;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 39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 821万人、本地农民工10 574万人)。今后,在适应“新常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城镇化成为“稳增长”最大潜力的形势下,我国城镇化、城镇建设和城市经济还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继续呈现趋同态势,多数城市经济增长继续放缓
2014年我国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快于乡镇经济,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提高。从现已公布的57个主要城市数据看,这些城市GDP合计总量已占到全国GDP的55.3%(其中有一定的水分,但还是可以看到城市经济大体状况)。总体看,2014年我国城市经济继续呈现趋同态势,受全国经济总体态势的影响,多数城市经济增长也继续放缓,具体可从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和不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一)不同规模城市经济继续呈现收敛发展趋势
事实上,2014年我国整个区域经济继续呈现出地区增长与地区经济总量和水平相反关系的合理变化,地区相对差距继续收敛,协调性继续提高。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发展也继续呈现同样的收敛发展趋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14年城市经济规模越大、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也越慢,呈现出城市经济规模和城市经济增长速度逆向相关关系,表明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性以及城市经济规模协调性继续提高。
从各城市经济看,各城市经济增长范围是13.90%(贵阳)~6.20%(大连),二者相差7.70个百分点,增速排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贵阳、扬州、淮安、重庆和盐城,最后五位的是大庆、上海、哈尔滨、长春和大连。2014年城市发展中的主要亮点:一是武汉、成都等城市经济规模超过万亿元,全国城市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增加到9座;二是中小规模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大于以上规模城市。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大庆、哈尔滨、长春和大连等资源型和老工业基地城市以及上海等特大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严重。2014年城市GDP变化范围是23 561亿元(上海市)~1700亿元(信阳市),二者相差13.8倍,排序前5位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最后5位的城市是连云港、湖州、宿迁、珠海和信阳;各城市人均GDP范围是21.72万元(鄂尔多斯市)~2.78万元(信阳市),二者相差7.8倍,排在前5位的是鄂尔多斯、深圳、大庆、苏州和广州,最后5位的是石家庄、宿迁、茂名、湛江和信阳(见表2)。
(二)各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收敛趋势
我国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也继续呈现出趋同的发展态势(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2014年区域经济规模越大、人均GDP水平越高,其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也越慢,也表现为区域城市经济规模和区域城市经济增长速度逆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区域城市经济规模越大,其城市经济增长越低,区域城市经济协调性也在加强。
从新三大地带来看(见表2):2014年三地带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最高是中部达9.86%,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分别为8.57%和7.80%;地带城市经济总量仍然为“东部大、中西小”格局,三大地带城市GDP分别为2 773 305亿元、74 470亿元和4215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77.6%、21.2%和1.29%;三地带城市人均GDP最高是远西部达21.72万元,这里实际指的是鄂尔多斯的GDP,显然是数据有限造成的,其次是东部和中部分别为8.30万元和6.52万元。2014年三大地带城市发展的主要热点是中西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铁路建设、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以及东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等。
从“7+1”综合区来看:2014年“7+1”综合区城市经济增速居前两位的是珠江中上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分别为13.90%(实为贵阳)和9.97%,其次是黄河中游、东南沿海、长三角和京津冀鲁,最后两位的是远西部和东北三省,分别为7.80%和6.62%;城市经济总量排在前两位的是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均在6万亿元以上),其次是京津冀鲁、长江中游、东北三省和黄河中游地区(在6万亿元~1万亿元之间),最后是远西部和珠江中上游地区(均在1万亿元以下);“7+1”综合区城市人均GDP居前两位的是远西部和东南沿海,分别达21.72万元(实际为鄂尔多斯)和8.87万元,其次是长三角、东北三省、京津冀鲁和长江中游(在9万元~6万元之间),最后两位是黄河中游和珠江中上游(均低于6万元)。2014年各综合区城市发展的亮点是,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如武汉的城市建设、重庆的引资和开放等);突出问题是,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发展再次严重滞后。
从各省区看:2014年各省区城市经济增速在13.90%(贵州,实为贵阳)~6.20%(辽宁,实为大连)之间,居前三位的省区是贵州、重庆和安徽(均在10.0%以上),居后三位的省区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均在7.0%以下);各省区城市经济总量在68 236亿元(江苏)~2497亿元(贵州)之间,居前三位的省区是江苏、广东和浙江(均在3万亿元以上),居后三位的省区是福建、内蒙古和贵州(均在6000亿元以下);各省区城市人均GDP范围在21.72万元(内蒙古,实为鄂尔多斯)~4.15万元(河北)之间,居前三位的省区是内蒙古、辽宁和湖南(均在10万元以上),居后三位的省区是河南、重庆和河北(均在6万元以下)。2014年各省区城市发展的亮点是,贵阳、重庆等一些中西部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东部中小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大庆、哈尔滨、长春和大连等东北地区城市和上海市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严重。
二、未来我国城市发展基本趋势
在适应“新常态”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是“稳增长”的最大举措,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从城镇化发展阶段看,未来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未来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建设仍然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搞好我国城镇体系的顶层设计
发达国家中,美国与我国国情比较相似。美国与中国城镇化最大的不同在农村,美国城镇化后农村变成了250多万个家庭农场组成的土地集约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商业化农庄;而中国目前仍然是由250多万个行政村和自然村组成的小块土地非集约并还带有自给特点的农业村落。2015年2月美国人口大约为3.20亿人,城镇化水平已达90%;城乡居民点,除了前述250万个家庭农场外(大约1000万直接农民和农业就业者),还有城镇(集镇或村,名字叫村,但实为向家庭农场提供服务的农村集镇)3.52万个。其中,1万人口以下集镇(或村)1.57万个(人口大约2200万人),1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95万个,3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100个,10万到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78个,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纽约、洛杉矾、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费城、波士顿、底特律、达拉斯、休斯敦、迈阿密、亚特兰大和西雅图等13个①。此外,美国3.52万个城镇(集镇、村)很有规律和层次地分布于967个都市统计区(包括388大都市统计区(占美国总人口的80%)、541小都市统计区(占美国总人口的9%)和38个新英格兰大小城镇统计区)、175个联合都市统计区(其中包括6个新英格兰联合城镇统计区)以及6大城镇绵延带(即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镇绵延带、五大湖南部城镇绵延带、西部沿大西洋城镇绵延带、东南沿海城镇群绵延带、南部沿海城镇群绵延带和中部沿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沿岸城镇群绵延带)。这就是目前美国城乡居民点和城镇体系。未来中国也将逐步形成类似的居民点和城镇体系,具体设计可能分以下几个层次。
——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点体系。中国城乡居民点体系将由目前的“653座城市+20 000个建制镇+20 000个集镇+300万个建制村和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逐步演变为“2000座城市+30 000个建制镇(或集镇)+ 400个万家庭农场(或集体或企业农庄)”的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点体系。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中国城镇体系将由目前的“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620个地县城市+20 000个建制镇”,在取消地级市和增加省区行政区划单位的条件下,逐步演变为“8~10个直辖市+50~60个省会城市+2000个县城(市)+20 000个建制镇”。
——若干城镇群和众多的城镇圈。将构建“两横三纵”的总体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做到“大分散、小集中”,空间均衡发展;优先发展21个城镇群,落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城镇圈为取消地级市行政区划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以一个或若干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圈体系。未来我国城镇圈将达300个左右。
——城镇内部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内部“四圈层分布”:中心城区核心区高层高密度、中心城区边缘地区高层低密度、近郊区低层高密度、远郊区低层低密度。
(二)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全面改革和调整城镇化有关政策
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主要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城镇规划和市场主导城市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城镇规划与市民参与问题,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城镇规划和民间(和外资)参与城镇建设的关系,等等。
关于全面改革和调整城镇化有关政策主要是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合理规范区域政府与城市政府的设置,进一步完善设市标准(如按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建立城市规模体系)和设市程序,改革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等。
说明:本文写作中,赵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博士后)、马韫璐(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参加了有关数据整理工作,特表谢意。
注释:
①庄社明:《关于美国城镇化的考察报告》,载《上海农村经济》2001年第4期,第41-44页。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