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探析

2015-08-04 02:30丁永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丁永华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把新闻时事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新闻时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057-0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振奋人心,鼓舞士气。高校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十八大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因思政课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对该课程的厌学情绪。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采用“新闻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可以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3]思政课教师要政治坚定,不仅要具备广博丰富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把新闻时事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否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教师要长期关注国内外重要新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选择能契合教学内容的新闻,课堂上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准确点评学生对新闻事件的评述,有时候还需和学生开展一定的讨论、辩论。要完成上述各项工作,教师平时需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方能正确引导学生发言,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和学生讨论游刃有余。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多数为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填鸭式”教学,甚至有的教师还照本宣科,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改革体现的是人本主义思想,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课堂的互动性。社会热点,很多是学生关心的事件,既新鲜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符合大学生求知求新的愿望。课堂上学生参与新闻时事的评述和讨论,是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就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紧跟时代步伐,丰富教学内容

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政治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2014年春季首次使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材,将十八大提出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内容精炼,学生不易接受。采用新闻教学模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述深入浅出、生动具体。2014年5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的新闻报道并全文刊登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讲话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讲话中,习近平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意义,并谆谆教导青年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的视频新闻后,联系社会、结合个人,发言踊跃,在欢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得了知识,并确立了自己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升华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格,思政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3]。思政课的理论性很强,一些概念、范畴深奥抽象,如果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讲理论,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很难接受理论知识。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状况将大为改观。新闻事件的“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主动投入到课堂讨论之中,深入思考,用课本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用鲜活生动的新闻来验证消化理论。新闻成为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二、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新闻教学模式是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并积极表达个人意见,这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关系到国计民生、尤其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新闻,他们会透过新闻现象,思考新闻背后深层次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课前就会主动搜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闻,独立思考,分析研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检索、归纳、处理和分辨能力。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各种新闻事件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有的新闻故意夸大事实或歪曲事实,把个案当作普遍;有的负面宣传多、正面导向少;有的故意炒作,把小的事件夸大宣传。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的不足,会误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舆论做不科学的价值判断。教师要做好正面引导,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认清客观事实,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3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应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相关新闻融入教学中,用事实对理论进行证明和阐释。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进步,其爱国情感便油然而生。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部分,可以融入新闻: 2014年7月7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通过讲解和讨论要闻,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曲折历史,增强了危机意识,激发了爱国情感。

4有利于大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的讨论、互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表现个性的空间。学生就新闻事件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来分析问题,课堂俨然是个辩论会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气氛活跃的课堂,是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讲授《概论》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可用一组新闻事件来阐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杭州“7·5”公交车纵火案、湘阴“2·9”灭门惨案、贵阳“2·27”公交车纵火案、广州番禺“4·29”灭门惨案、长沙“7·11”公交车纵火案等,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频繁发生这些事件?现阶段如何防范公共安全?如何做好相关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杭州‘7·5公交车纵火案”事故现场的救援、事故之后对伤员的医治都涌现出了众多的群众英雄和爱心人士。联系前几年发生的广州小月月事件、南京的彭宇案等,讨论当今的社会道德水平究竟在滑坡还是在提升?开展这样的讨论,提升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包容精神、协作精神

思政课采用新闻教学模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2013年11月,媒体相继报道“烟台大学7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一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数人主动响应节俭号召,参与光盘行动。教学中,结合《概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展开讨论:为什么高校学子浪费严重?这种浪费现象与教育有无关系?如何减少、甚至杜绝浪费现象发生?这一行为对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何启示?接着,可以分组辩论:一方不支持保洁员的行为,认为是炒作;另一方对保洁员的行为持赞赏态度,认为这是在倡导勤俭节约,能给社会带来正能量。讨论中,大家都应对持不同观点的他人宽容谦和,和本小组的成员团结协作,这样才能求同存异,共同提高。显然,新闻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包容精神和协作精神。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高校应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为此,把新闻时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Z].

[4]徐艳.新闻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学理论,2013,(17).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