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
【教学案例】
《祁黄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则历史故事。课文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于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篇适合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文。教学本课时,我本意是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朗读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刚初读完课文,还没有深入理解文本原有的内涵,就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出现了这样的“意外”——
回放教学片段(一)——浮光掠影质疑文本
师:初读课文,我们知道祁黄羊是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了不起的中军尉。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3~13自然段,看看课文哪些语句表达了祁黄羊这样的品质。
(生自由练读了一会儿)
生1: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师:请说。
生1:我觉得祁黄羊可能知道解狐要死了,才向晋悼公举荐他的。他的目的还是想举荐他自己的儿子来当中军尉。
生2(迫不及待地):我也觉得有这样的可能。祁黄羊是当时的中军尉,职责重大,所以他的消息一定很灵通,不可能不知道解狐病了。
生3:他可能是怕直接举荐祁午别人会说闲话,所以装个样子先举荐解狐。
生4:我觉得祁黄羊更像是个老谋深算的人。
……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学生的质疑竟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我虽感意外,但内心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思考不正表现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个性色彩吗?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个性化意识是可贵的,它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基础。他们个性化的理解也无可非议,因为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阅读背景,他们对于同一文本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但是,我们要明白《祁黄羊》一文的价值取向,是表现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做事出于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高尚人物。如果教者不能领悟到这个层次,舍本逐末,一味追求个性化阅读的形式,而忽视价值观引导,那么这种看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观点的行为,可能会成为肆意超越文本、歪曲文意、扭曲价值观的误导。
鉴于以上认识,教学过程中,我灵机一动: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直奔课文的疑难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理解祁黄羊举荐解狐的原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补充备课时阅读到的历史资料,让学生更理性地对待历史故事,从而领悟文本的本意,避免曲解文本的价值。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个性阅读体验中提炼文本的本来价值。于是,我直面“意外”,调整教学思路——
回放教学片段(二)——深入浅出理解文本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老师很欣赏,你们能独立思考,真好!祁黄羊是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课文的3~1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试着揭开祁黄羊神秘的面纱。可以适当作些批注。
(生默读思考、批注)
师:你有新发现了吗?
生:祁黄羊举荐解狐的时候,“想了想”“郑重”地说,举荐儿子祁午时也“想了想”“郑重”地说,这些可以看出祁黄羊作出这样的决定不是随意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生:祁黄羊说“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说明祁黄羊是个公私分明的人,中军尉的职责重大,我觉得他是不会因个人恩怨影响国家前途的。
生:从“压根儿”也能看出他没有偏袒自己的儿子。
师:说得好。中军尉这么重要的职务,晋悼公为什么要征求祁黄羊的意见呢?
生:因为祁黄羊是当时的中军尉,他应该最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合担此重任。
生:说明晋悼公信任祁黄羊。祁黄羊是四朝元老,也应该值得信任吧!
生:晋悼公说:“好吧,我信任你,就照你的意思办!”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晋悼公真的很信任祁黄羊。
师:晋悼公如此信任祁黄羊,难道他也看走眼了?
生:老师,我改变意见了。连晋悼公都这么信任他,我觉得祁黄羊应该是个公私分明、值得信任的人。再说,他是四朝元老,不可能几个主公都看错人吧?
生:老师,我也相信祁黄羊是个大公无私的人。课文不会让我们学习一个坏人。可是,他到底知不知道解狐要死了呢?
师:看来,不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还是心存疑惑的。老师在课前翻阅了《吕氏春秋》,阅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和大家分享:
【出示】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
师范读,生自由练读。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段话中祁黄羊举荐解狐任南阳令,而不是中军尉,祁午任中军尉。
生2:解狐上任后并未大病不起,这段话讲了两人当官后的表现,还讲了国人都称赞他们是好官。
生3:这段话讲的是平公,课文中说的是悼公。
生4:这段话最后是孔子说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课文中是悼公称赞的祁黄羊。
……
师: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那段历史。课文是对那段历史的改编,编者为了使这段历史更适合我们四年级的学生阅读,作了很多删减和改编,可谓用心良苦,不过却造成了我们对祁黄羊的误会。
师:现在,你对祁黄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个光明磊落的人。“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用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
生:(热烈的掌声)
新课标对中年级段阅读的要求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批注阅读,抓住“想了想、郑重”等词揣摩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的形象;通过课文与原文的对比阅读,正确理解课文传递的正能量,体现文本应有的价值。
教学至此,应该说课文阅读的重点、难点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如果教学就此结束,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源于文本,但这种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文本的意义也在进步,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用今天的目光来阅读它、审视它,它又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我们怎样赋予它新的、鲜活的生命呢?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回放教学片段(三)——高屋建瓴感悟文本
师:这是个历史故事,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今天,当我们再读起它的时候,不禁要思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生思考片刻)
生:我想这个故事现在读还是很有意义的。社会上需要像祁黄羊一样的人,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生: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地方的干部子女利用关系调入事业单位,结果很多人被处分,还有人官都当不成了。这跟课文的意思好像反了。
师:你太了不起了,举了一个反面例子,这个官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才导致被处分、被罢官。
生:我姑妈是老师,每年都参加高考监考,可是去年我表姐高考,姑妈就没能参加监考,她说国家规定要回避。这个不是“避亲”吗?
师:是啊,现在社会上选择人才、选拔干部,都要求“公开、公平、公正”。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国家有很多规定就是在“避亲”或“避仇”。
……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不能不说他们的发言是精彩的,思想是活跃的。试想,如果在教学片段(一)的时候,教师批评发出不同声音的学生,强行让学生相信祁黄羊是“大公无私”“任人唯贤”的,也许就无法生成后面的精彩了吧!
【我的思考】
倡导个性化阅读的今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课堂上高涨的热情,一切似乎都在遵循课标的要求。然而在这片繁华的背后,我们也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个性化阅读才是有效的?
首先,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界定。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无论有多独特,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以文本的核心价值为指导。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是获得知识的阅读,也可以是展开想象的阅读,等等。但是,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这是阅读必须遵循的规律。
其次,学生对文本有了价值层面上的认识,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零距离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真正展示个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他们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或文章的言语形式或赞成,或反对,甚至超越文本,赋予文本新的生命。这种阅读必然有生命的激情,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这种阅读必然为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现学生的灵性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这种阅读也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当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有了独特的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而要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寻找新的发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心中的语言储备,大胆地展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和独特感受,从而实现语言和思想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