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对部分指标的影响

2015-08-01 00:13邱家贵
当代医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脂蛋白类药物冠脉

邱家贵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对部分指标的影响

邱家贵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对部分指标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且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比例将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者随机均分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和观察Ⅲ组(n=23),同时再选取2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者作为对照组,对4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用药前后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进行观察和数据的对比处理分析。结果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Ⅰ组13.04%、观察Ⅱ组4.35%、观察Ⅲ组4.35%、对照组39.13%;用药后观察Ⅱ组[总胆固醇(3.57±0.52)mmol/L、三酰甘油(1.49±1.01)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1±0.20)mmol/L、低密度脂蛋白(1.90±0.40)mmol/L、C反应蛋白(2.77±0.14)g/L]、观察Ⅲ组[总胆固醇(3.42±0.68)mmol/L、三酰甘油(1.46±1.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6±0.30)mmol/L、低密度脂蛋白(1.79±0.42)mmol/L、C反应蛋白(2.72±0.11)g/L]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优于观察Ⅰ组[总胆固醇(3.95±0.50)mmol/L、三酰甘油(1.71±1.00)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1±0.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2.51±0.38)mmol/L、C反应蛋白(3.32±0.17)g/L](P<0.05),但观察Ⅱ组、观察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Ⅲ组高于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且中等剂量是他汀类药物服用的最佳剂量。

他汀类;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1]。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血脂异常、炎症反应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键因素和过程[2],本研究本次利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予以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6月~2013年4月在广西北流市中医院随机选取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同时符合美国心脏学会(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定的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且发病时间<7天,其中男51例、女18例,年龄46~69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比例将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者随机分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和观察Ⅲ组(n=23),另外再选取2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者作对照组,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和语言障碍;(2)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3)急、慢性感染性疾病;(4)近6个月存在外伤或手术;(5)近1个月内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及维生素E等能够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类似药物;(6)依从性差等原因中途退出。

1.3 给药方法 4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包括吸氧、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扩张血管(单硝酸异山梨)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处理;另外3组患者均在上述基础治疗上,加用他汀类药物(例如阿托伐他汀钙,生产厂家: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J20100061),其中观察Ⅰ组他汀类药剂量20mg/d(1次/d)、观察Ⅱ组40mg/d(1次/d)和观察Ⅲ组80mg/d(1次/d),均为睡前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4]。

1.4 观察方法 于观察前和给药3个月后,于清晨空腹分别抽取4组患者8mL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对4组患者血脂情况(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加以检测,同时对他汀类药物用药安全性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用药后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统计 给予4组患者相应药物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Ⅱ组、观察Ⅲ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观察Ⅰ组和对照组(P<0.05)。见表1。

2.2 4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给予4组患者相应药物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Ⅱ组、观察Ⅲ组改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优于观察Ⅰ组(P<0.05),但观察Ⅱ组、观察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3组应用他汀药物安全性对比 给予4组患者相应药物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药物不良反应均低于观察Ⅲ组,而观察Ⅰ组低于观察Ⅱ组,说明相对观察Ⅲ组来说,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更安全,即40mg/d(中等剂量)较为合理。见表3。

表1 4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用药后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统计[n(%)]

表2 4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x±s)

表3 3组应用他汀药物安全性对比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其病理基础是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成血栓,而斑块的形成和不稳定性等均与血脂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存在密切关系[5],所以积极控制急性冠脉综合征者血脂水平、减少炎症反应对降低疾病复发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等具有重要临床价值[6]。

本研究结果表明,加用他汀类药物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他汀类药物中等剂量(40mg/d)、大剂量(80mg/d)相对小剂量(20mg/d)发生率更低。同时表2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且他汀类药物中等剂量、大剂量相对小剂量降低更显著;但他汀类药物安全性提示大剂量他汀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增加且远高于中等剂量和小剂量。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有效调控急性冠脉综合征者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对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结合药物效果和安全性来看,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是最佳服用剂量。

他汀类药物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对胆固醇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通过刺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加速对其的清除率等[7]。所以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调脂药物;另外此类药物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而能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C反应蛋白能够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增加内皮粘附分子和单核细胞诱导蛋白-1的表达等,所以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造成斑块不稳定、乃至破裂[8]),所以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综上,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调控血脂、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且中等剂量(40mg/d)是他汀类药物服用的最佳剂量,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

[2] 黄璟,熊龙根,李国强.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室重构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0): 1481-1483.

[3] Nissen SE.Hight-dose statin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ot just lipid levels[J].JAMA,2004,292:1307-1316.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EB/OL].http:www//cde.org.cn,2010-09-06.

[5] 何作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概述[J].西部医学,2007, 19(2):304-306.

[6] 沈雁岩,张延勋.他汀类药物多效性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6):2612-2616.

[7] 陈康.他汀类药物防治相关疾病研究现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10):836-840.

[8] 张晓东,张玲姬,于梅.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166-16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5.089

广西 537400 广西北流市中医院急诊科(邱家贵)

猜你喜欢
脂蛋白类药物冠脉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