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2015-08-01 08:51闫茹冰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体育运动

闫茹冰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2

摘 要 体育运动文化主要是由运动中的成员、运动价值观、运动行为模式三个因素所组成。人类社会中,很多的社会不平等都基于性别的不同。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了各自在体育运动文化中明显的区分与局限。现今,虽然女性参与运动的机会大幅提升,但对性别的刻板观念仍然存在。性别角色定位的固化,不仅影响运动参与及运动表现,更产生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并综合实际现况,以性别角色为主题观点,进而解释运动文化中性别角色的限制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 体育运动 性别角色 固化与期待

一、前言

在人类社会中,诸多的社会的不平等是建立在生物因素上,而性别的概念,影响了社会角色的配置。性是指男性或女性的生物学特征,而性别则用来区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异。这种被传统所接纳的主观感受,经过社会化的演变,形成两性不同的文化,同时因为性别角色定位的不同,更造成许多层面上性别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反映在体育运动文化中,形成了对不同性别期待的差异和局限。

二、体育运动中性别角色的固化

“性别角色”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男性化或女性化行为模式的固定期待。在社会建构下,性别落入强烈的二分法:男性应活泼好动,女性宜乖巧文静;男性适合从事力量型的身体活动,女性则保守地扮演温和的角色等,种种对社会化的预期,使得一直以来人们对性别角色总是存有刻板的印象。有学者认为,性别角色的固化是对男女角色僵化、过度简化的假定,忽略了个别差异。另外有学者也指出,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成人时期的性别刻板印象更加严重,成人对于两性的特质更加固化,针对两性特质的比较如表1:

表1 两性特质比较表

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都认为运动是男性的特权。男性运动的目的是表现男性气概,女性参与运动易失去理想的女性角色。历史发展至今,反对女性参与运动主要有三个理由:1.医学的理由:在生理上,女性因其柔弱而容易受伤不适合从事运动;2.审美观的理由:女性从事运动是不雅观的;3.社会的理由:女性参与运动违背女性之性别角色特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两性的限制逐渐降低,更随着女性主义的抬头,女性参与运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但现代女性在运动中仍旧在某些项目上被性别所固化。

三、不同性别角色在体育运动中期待的差异

在运动的发展进程中,男性运动始终胜于女性运动。时至今日,一般人心目中,仍然将运动性别化,或是以异样眼光看待女性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体现。除了技术能力,女性身体往往成为焦点。社会大众仍对运动者有着不同的期待,男运动员重技术,女运动员重视觉感受,成了人们对性别表现的主要期待。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使得男性化的女性或是女性化的男性受到歧视。在篮球场上横冲直撞的女孩让人觉得粗鲁蛮横,在许多国家里足球更被认为是专属于男性的运动,而女性只适合展现美、轻柔类的运动。比如舞蹈类运动,因为能展现身体线条的美观,能够刻画女性美的特质,被认为是阴柔的运动项目,因此女性往往被鼓励参加舞蹈类的运动,男性如果参与舞蹈类运动则会被认为太过矫情做作,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表现。参与力量型运动的女性总被赋予“壮硕”的身体意象。在现代多元文化开放的社会中,性别特质仍与运动项目展露的形式有密切的连结,使得男女性运动员在投入另一性别角色取向的运动时,往往造成心理上的角色冲突,表现无法突破,更难以跨越极致,达到完美。

有学者以性别角色对运动项目做分类,分为适合女性或适合男性的运动,并认为女性属于审美及个人项目的运动,强调技巧、优雅与美丽;而男性则适合竞争性及团队性的运动,较有身体接触并重视力量、耐久性,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将运动的性别化项目整理如表2:

表2 性别化运动项目

一般传统社会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应只具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特质,然而有学者却提出同时拥有男性与女性特质的“两性化”人格特质之看法。目前我国许多学者也将性别角色大致分为:男性化、女性化、两性化及未分化四种类型。女性角色的特质为:感性的、整洁的、圆滑的、文静的、谦虚的、亲切的、细心的等;男性角色特质为:有能力的、有成就的、冒险的、竞争的、攻击的、刚强的、严肃的、独立的、主动的等。其实性别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学者指出,男性与女性运动员大多属于刚柔并济的“两性化”,保持本性别特征并能吸纳另外性别优势的运动员能显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成就动机也较高。可见两性化特质对人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优势。

一位好的运动员,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应变技巧、与队友沟通协调等能力,也必须具备勇敢好斗的意志、拥有好胜心,能兼具两性化特质,将性别特质的优点充分发挥,便能有更好地适应能力与生存空间。同时拥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特质,渐渐已成为人格养成很重要的目的,两性化特质理应不再受到歧视。

四、性别角色在体育运动中的限制

(一)体育运动中性别政策之拟定与保障

美国于1972年颁布《教育修正案》第九条后,世界各国对于女性参与运动的意识逐渐抬头,也纷纷订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女性运动的相关权利。国家应注重运动中的性别平等,尊重与保障每个人运动的权利,才能带动社会关切,使运动文化中的性别角色更加平等发展。

(二)性别与运动媒体

媒体往往能造就社会大众对流行的热潮,运动文化也不例外,媒体报道应更强调性别平等,避免媒体效应制造的片面观感,让运动文化在更平等和开放的氛围中发展。

(三)性别的自我角色冲突

女性从事男性化的运动,改变了身体的结构与外观,往往被认为粗犷和男性化。男性从事女性化的运动项目,更是倍受侧目,太过柔美的形象与男子气概大相径庭。这两类运动员面对自我扮演的角色,更面临冲突的危机,唯有社会建立健全的心态,才能支持运动参与者专注于参与运动。性别角色形成的刻板印象,使得每个人必须遵循性别刻板的定位,为求公平与多元开放的发展,应让男性有阴柔的权利,女性也可以展现刚强的一面。

五、结语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以持平的态度来面对性别在运动中的多元化发展。运动性别多元化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建构的长期改变,有赖于运动机制的逐渐调整,更有赖于我们以多元广阔的视角看待参与体育运动的每一个人。运动性别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运动员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更有利于整个运动文化的繁荣和完美至善。

参考文献:

[1] 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11).

[2] 熊明生.体育运动影响健康性别角色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1).

[3] 单绿叶.国际体坛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4] 肖巍.西方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潮[J].理论与现代化.2006(11).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探索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