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伟
MOOC时代中国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陈坚伟
在调查国内在线课程代表网站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体育在线课程的数量与比例、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更新时间、课程页面响应时间、课程访问量与学习人数、在线助教配备、课程视频资源以及平台功能设计等问题,提出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均衡有序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体育慕课,支持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完善平台功能设计,提高服务品质的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策略。
MOOC(慕课);体育;课程;在线;现状;对策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又称“慕课”。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迅速发展,并对全球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MOOC时代到来,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引起了高教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对高校体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好体育在线课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调查国内在线课程网站的722门高校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的建设现状,并尝试为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的发展提出对策。
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1],最初由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 Siemens)在2008年首次提出“MOOC”概念。[2]2012年,在线大学(Udacity)、课程时代(Coursera)、在线教育平台(edX)三大慕课平台相继成立,并推出了近百门不同形式的课程,同年2月,Coursera宣布其五门课程进入了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学分推荐计划,选修这些课程所得学分可获大学承认。这说明MOOC正式进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3]2013年11月,三大网站课程数量增加到了近600门[4],在线学员也迅速增加。
国外慕课兴起,国内教育行业闻风而动,在线课程平台迅速涌现。首先,国内高校有序推进在线课程平台建设。2013年6月,清华大学启动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的中文平台研发工作,历时四个月,推出“学堂在线”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5]网站汇聚国内优质课程资源,并积极引进世界名校的高质量在线课程;[6]同年,北京大学推出了“北京大学公开课”网站,目的是“推动高等教育开放,促进优质资源普及和共享,实现北京大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7]2013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启用了“五分钟课程”网[4],提供了众多短小精干的微型视频课程;2013年4月,为解决各高校校内选课不足的问题,重庆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首批签约加盟的高校有29所[8],随后加盟高校不断增多,目前已超过70所。[9]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支持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网站集中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教学资源服务;[10]2012年,上海教委发文成立“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目的是整合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全市性长期、可持续的跨校课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1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是教育部主导推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集中展示平台,[12]目前已形成国内覆盖学科、专业最完整,课程资源数量最大的教学资源库,并初步建成了适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存储、检索、运营的共享服务平台,包含多所高校(包括体育院校)本科课程14 348门,高职课程5 924门,[13]其中体育课程374门。“中国教育在线”网,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教育平台,[14]建设了“开放资源平台”,当前已推出了超过200门课程。
再次,一些商业网站、视频网站及媒体网站也积极参与高校在线课程平台建设。网易网开设了“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平台、并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国际名校公开课”“可汗学院”“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TED”“Coursera”等国内外慕课;新浪网的“新浪公开课”、腾讯网的“腾讯精品课”及“腾讯微课堂”、搜狐网的“搜狐名校公开课”等商业网站在线课程平台也陆续推出;知名媒体网站央视网设有“中国公开课”栏目;擅长数字化业务的超星网推出了“超星慕课”在线学习平台;优酷网与土豆网分别推出“优酷公开课学堂”“土豆网教育公开课”;网易云课堂与爱课程联手组建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提供高等教育出版社授权许可的视频公开课。
短短三年时间,国内在线课程平台迅速发展,包括高校体育课程在内的许多高质量课程纷纷被推上了学习平台。
2.1 在线课程数量与所占比例
本文对北京大学公开课(http://opencourse. pku.edu.cn)、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 com/)、五分钟课程网(http://www.5minutes.com. cn/)、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http://www.wemooc.edu.cn)、爱课程(http://www.icourses.cn/)、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video.jingpinke. com/)、中国教育在线开放资源平台(http://www. oer.edu.cn/)、央视网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http://opencla.cntv.cn/gkkSearchList-list/v-/p1-PUBCLS001/u-/p2-/s-/l-/p3-.shtml)、超星慕课(http://mooc.chaoxing.com/)、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腾讯精品课(http://class.qq. com/)、新浪公开课(http://open.sina.com.cn/)、果壳网MOOC学院(http://mooc.guokr.com/)、优酷公开课(http://edu.youku.com/open)、中国大学MOOC(http://study.163.com/mooc/find.htm#/mclist)等15个代表网站开展调查,围绕在线课程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按学科、层次及关键字搜索,通过课程名称、课程简介与讲课视频进行筛选、确认,截至2014年8月5日,上述网站有来自全国216所高校的718门体育课程,以及2所研究院的4门体育课程,共计722门体育课程(不同网站的相同资源不重复计入)。
在15个网站中,收录有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的有9个,占总数的60%,其中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最多,为374门。但有6个网站未收录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占40%,说明一些网站对国内体育在线课程未引起充分重视。所有网站体育课程数量之和占课程总数比例为1.55%,比之国际知名MOOC平台Coursera约0.97%的比例高出近60%,这说明,比起国外,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数量占据优势。
表1 各网站体育课程占所属网站课程总数比例
续表1
2.2 在线课程专业设置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包括公共体育课与体育学专业课,其中,体育学(根据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又划分为4个专业,由此可将上述722门课程分为公共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共5类。通过课程简介、教案、讲课PPT与视频资源等,对上述课程进行归类、汇总,得到结果如图1。图1中显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数量最多,达340门,占总数47%;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有204门课程,占28%,其中武术课程比例较高;再次是公共体育有88门课程,占12%;紧接着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为54门,占7%;最后是运动人体科学,为36门,占5%。这说明,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是多以运动技术为主,而相对忽视了体育人文、体育理论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的建设。
图1 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专业分布
2.3 在线课程师资队伍状况
2.3.1 课程负责人职称分析
对已明确课程负责人职称的320门课程进行统计。统计发现,课程负责人职称为正高级的最多,占71.9%,其次是副高级,占25%,中级及以下的仅占3.1%。课程负责人为高级以上职称的占总课程数的96.9%,说明高校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职称要求普遍较高,这与在线课程的高质量特征是相吻合的。(见图2)
2.3.2 教学团队职称分析
调查显示,已明确师资团队的318门课程,教学团队总人数达3 238人,平均每门课程教学团队为10.6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592人,占18.3%;副高级职称的成员最多,为 1 235人,比例达38.1%;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56.4%,说明教学团队整体职称较高;单门课程教学团队最多的达102人,最少为1人,说明课程教学团队人数差别很大。(见图3)
图2 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职称分布
图3 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教学团队职称分布
2.4 在线课程更新时间分布
对已明确上传时间的720门课程按年份分类,发现体育在线课程从2003年开始逐年稳步增加,至2008年达到一次高点,这是由于自2003年起,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带动了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2009至2012年期间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激增252门,2014年又新增82门课程。这说明国际慕课的发展对我国体育课程数量起到了较大的影响,2013年以后我国重视高校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这有力促进了体育在线课程的建设。(见图4)
图4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更新年份分布
2.5 在线课程页面响应时间
页面响应时间是指从用户对网站发出请求,到网页目标内容下载至用户端所用的时间。页面响应时间短,表明访问速度越快。在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中,网页的访问速度是极其重要的细节,系统的快速响应是组成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6]通常认为,页面响应时间应不大于5秒,最好控制在2秒内。在线学习平台集中了大量高质量课程,需要承受来自大量学员高并发、高流量访问的压力,并对每个访问作出快速响应。为了解体育在线课程页面响应时间,随机挑选一门体育课程,通过专业测试网站在工作时间段从国内不同地点测试课程页面响应时间,得到了各网站的最长响应时间、最短响应时间及平均响应时间。从测试结果看,国内9个有高校体育课程的网站网页响应时间都小于2秒,平均响应时间都在800毫秒以内,最大值是544毫秒,最小值是85毫秒。而 Coursera、EDX、Udacity、TED等国外平台的平均响应时间分别为2 509毫秒、2 075毫秒、2 035毫秒、1 975毫秒,相比之下国内网站响应时间明显缩短,访问更加快捷。快捷流畅的访问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保护用户持续学习的积极性。但测试中发现极个别网站偶尔出现连接不通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述网站响应时间能满足国内访问的要求,性能稳定,但有个别网站仍需加强。
2.6 在线课程访问量与学习人数
访问量与学习人数是衡量课程受欢迎程度的关键指标。对上述网站中含有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的9个网站进行体育课程访问量或学习人数调查。这些网站仅有部分网站与部分课程显示了访问量或学习人数。有的网站列出了数十门热门课程访问量排行榜,但能进入排行榜的高校体育课很少。
与网站内其它学科课程相比,体育课访问量较低,学习人数偏少。五分钟课程网的“教你学蛙泳”课程进入了热门课程列表,显示其访问量665次,比非体育课程近2万次的访问量有很大差距;有的网站只显示学习人数,爱课程网的“竞技教育学”课程显示11人学习,但该网站中很多课程学习人数在数千以上,有的课程甚至高达数万;超星慕课的“论体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课程访问量达22 205次,“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访问量为46 118次,其他很多体育课程访问量达数千,但该网站不少课程访问量高达几十万次;而学堂在线的“足球运动与科学”课程显示报名人数6 803人,在该网站中则属于报名人数较多者。
从以上对比看出,不同网站、不同的体育课程访问量差别明显。相对其它学科,体育课程访问量仍较低,学习人数仍较少。这说明,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还未引起学员足够重视,这可能与学员体育意识、网站推广力度、远程学习模式等因素有关。
2.7 在线课程在线助教配备情况
在线助教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学堂在线的“足球运动与科学(世界杯专班)”等课程配备了在线助教,果壳网MOOC学院收录了这门课程,并将学习页面链接至学堂在线网站,使用的是学堂在线网站的在线助教资源;其余网站的高校体育课未明确配有在线助教。这说明体育在线课程的在线助教人员配备还非常少。
2.8 在线课程视频资源情况
有学者认为,课程讲座视频是MOOC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3]。对上述722门体育课程调查发现,含有视频资源的课程有406门,占56.2%,视频内容为教师授课录像、讲座录像;无视频资源的316门,占43.8%,主要以文档、幻灯片、PDF文件的形式呈现,主要内容是教学大纲、背景知识、教学课件、教案、例题习题、以及参考资料等;调查发现,除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其余14个网站的348门课程中,有346门课程具备视频教学资源,仅2门课程无视频,有视频的课程数量比例为99.4%。大部分网站视频清晰度较好,声音效果良好,视频播放较为顺畅,很少发生卡顿现象。这说明,大部分网站平台已采用视频资源作为体育在线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且网站能较好地支撑高并发、高流量的视频访问;从视频课程产生时间看,这346门有视频的课程中,有332门(占96%)是2013年以后更新的课程,说明近两年来更新的体育在线课程更加重视建设视频资源,因此,视频很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在线课程资源的主要呈现形式。
在线课程学习环境是学员进行学习的虚拟场所,而人际交往环境的创设则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手段,这两者都来源于网站的功能设计。因此,网站功能设计成为在线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学员能否积极、持久的进行在线学习与功能是否实用、易用关系密切。对上述高校体育在线课程所依托的9个网站,分析它们的功能设计,归纳如下:
(1)视频点播配套功能简便实用。多数网站视频点播顺畅快捷,而其相关配套功能也比较完善。一是支持移动学习。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来临,许多网站紧跟时代步伐,推出移动终端APP,由此,学员能因地制宜,摆脱学习地点的限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还能通过移动视频随时练习动作技能。二是课程视频定位迅速。多数网站层级架构设计呈扁平化,能快速到达视频页面并播放;提供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帮助学员迅速找到课程视频;这有利于减少人机交互挫折感,提升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未提供搜索工具,或共用主站搜索工具,却无法将体育课程搜索结果从体育新闻、赛事中区分开来的情况。三是自动邮件功能,能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自动发送学习提醒,或推荐课程视频等。
(2)课程的管理与服务比较完善。资源管理上,部分网站配套有积分激励等管理措施,为经常登录学习的学员开放更多课程资源;课程评价上,后台能完整统计学员参与讨论次数,自动判断是否完成同学互评等环节,以此作为评价学员成绩的依据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活动与互动交流的开展;学习认证上,对最终通过考核的学员,部分网站能提供含学校名称、授课老师签名的课程电子证书。课程记录上,提供课程日历、学习进度、课程笔记等功能,使学习记录能很好的保存下来,便于实现知识管理;获得证书的学员还能查询核对证书信息。
(3)互动功能丰富,但仍待进一步提高。人际互动环境创设上,不少网站支持评论,微博、微信关注与分享等生生互动,支持课程打分、视频“点赞”等师生互动,支持发起、加入实时讨论,帮助培养和形成学习型组织等互动团体;或以学习空间、社区的形式出现,提供一个以学员为中心的交流平台;能与在线助教实时交谈。但在体育动作演示上,仍缺少实时视频互动功能,而交互式、情景类等多种素材的互动性课件仍不多见。
以上调查情况说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在线课程数量多,专业设置齐全,科目众多;师资队伍职称普遍较高;有丰富的以视频为主,涵盖文本、图片、幻灯片等形式的课程资源;学习平台开放性良好,功能实用、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响应快捷、大多数视频播放流畅。但调查也发现,课程存在重复建设、重训练轻理论、调动社会资源不多、学员人数偏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对体育课程的支持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可能制约体育在线课程的发展,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尽早予以解决。
(1)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促进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均衡有序发展。从教学科目看,上述各慕课平台中,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是名称相同,但所属院校、主讲教师不同。重复建设的课程,能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过多的重复课程,又往往给学员无从选择的感觉,学员选定一门课程将更加耗时。从更新时间上看,2013年体育在线课程突然激增,与其前后年份形成明显对比,这可能影响课程发展的可持续性;从专业设置上看,课程仍偏重于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的建设,而相对忽略运动科学及人文课程的建设。为此,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高等院校、体育协会、在线课程网站等各方应共同协作,对体育在线课程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应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共享课程资源,促使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均衡有序发展。
(2)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体育慕课,争取体育市场资源对课程建设的支持。体育运动课程从录制到上网,全程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体育设施、运动场馆、摄影器材、网络存储、访问平台等,以及教练员、摄影、网络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如果由高校负担全部资源,不仅单门课程成本较高,还可能由于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不充足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出现课程访问量不高,后续维护成本却很高的情况。通常,与体育在线课程建设有关的商业机构,包括体育俱乐部、知名网站、多媒体企业等,都有扩大知名度、增加影响力的需求,而与高校共同打造优质在线体育课程资源,却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可与商业机构开展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3)支持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许多体育课程含有动作技能教学,但远程学习方式却不利于动作技能教学,然而,面授学习却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因此,体育课程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方式。一方面,要配备专业的在线助教队伍,支持并鼓励教师跨校授课;另一方面,要完善线上线下学习模式设计,实现课程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从而促使线上线下课程各自优势得到足分发挥,在确保课程学习方便、受众面广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程的学习质量。同时,应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加强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在线学习的研究,如移动终端访问的版面转换、视频清晰度转换,保障手机视频清晰与顺畅等,使学员更好地摆脱学习过程中对台式机、笔记本的依赖,发挥移动学习方式对体育课程的支持作用。
(4)完善平台功能设计,提高服务品质。在线学习过程中,用户人机交互过程的满意度是用户对在线课程访问的第一印象。网站内容及其目录结构、网站的响应时间、网页版面排列等都是组成用户访问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课程访问量较低及学习人数较少的情况,可从平台功能设计上着手改善和提高。版面设计上,可在网站首页、课程首页明显位置增设体育课程宣传栏,吸引用户点击,增加体育课程访问量;对访问排名靠前的体育课程,使其呈现在显著位置上,并向网友推荐;课程检索上,应提供分类搜索、高级搜索功能,能按学科专业、更新时间、是否含视频、是否提供证书、是否配备在线助教等学员关心的关键问题进行组合查询;同时,应能对体育赛事、体育新闻与体育课程区别查询;资源形式上,应结合体育动动特点,以短小视频为主,内容适度娱乐化;互动功能上,建设师生互动、协作学习功能符合现代课堂及慕课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应建设文本、语音、视频多维互动功能,以便更好地支持体育动作细节讲解与演示;课程证书上,应完善以电子档案形式发放的课程证书功能设计。证书是学员参加学习的证明,还可作为学生跨校学习统计学分的凭证,而当前提供电子证书的体育在线课程仍不多,因此,应尽快完善电子证书发放及在线查询服务功能。简而言之,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设计,才能为学员提供优良的服务,保障他们的良好学习体验;只有得到学员的广泛认可,高校体育在线课程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1] 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2] [美]莱瑞·约翰逊,萨曼莎·亚当斯贝克尔.白晓晶,李胜波译.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8-23.
[3] 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4):13-21.
[4] 袁松鹤,马若龙.MOOCs:开放、争论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24):69-75.
[5] 清华大学新闻网.清华发布“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EB/OL].[2013-10-11].http://news.tsinghua.edu. cn/publish/news/4204/2013/20131011172652211893299/2013 1011172652211893299_.html.
[6] 清华大学新闻网.清华推首个中文在线课堂[EB/OL].[2013-10-12].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7/2013/20131012120218310543792/20131012120218310543792_.html,.
[7]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公开课网站介绍[EB/OL].[2014-08-15].http://opencourse.pku.edu.cn/course/opencourse/intro. html.
[8] 张国圣.东西部高校成立课程共享联盟[N].光明日报,2013-05-01(01).
[9] 东西部高校成立课程共享联盟.成员[EB/OL].[2014-08-05].http://www.wemooc.edu.cn/union/pages/Member/member.jsp.
[10] 爱课程网.关于网站[EB/OL].[2014-08-05].http://www.icourses.cn/aboutus/.
[11] 新民网.“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投入运行[EB/OL].[2012-12-25].http://xmwb.xinmin.cn/campus/html/2012-12/25/content_2_3.htm.
[12]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关于网站[EB/OL].[2014-08-05]. http://www.jingpinke.com/about/us.
[13]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EB/OL].[2014-08-05]. http://course.jingpinke.com/.
[14] 中国教育在线.课程列表[DB/OL].[2014-08-05]. http://www.oer.edu.cn/alllist.php.
[15] 爱课程网.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上线一周年:从浪花到浪潮[EB/OL].[2014-08-10].http://www.icourses.cn/gjjpkc/sy/yw/20140626/t_10241.html.
[16] 曹庆娟.基于用户体验的政府网站用户满意度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0):1470-1474.
Online P.E.Course Construc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MOOC Era
CHEN Jianwei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nlin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n some representative domestic sit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ysical quantity and scale of online courses,professional settings,teaching staff,update time,course page response time,the number of visits and learners,online video teaching assisting equipment,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platform function design,thus putting forward the online strategy of perfecting platform function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quality including overall planning,resource sharing,balanced and orderly course development,guiding social forces in their undertaking of Mooc P.E.courses,supporting the mix of online and offline learning mode.
MOOC;sports;course;online;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G80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3-0109-06
10.15942/j.jcsu.2015.03.21
G807.4
A
1001-9154(2015)03-0109-06
陈坚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E-mail:chen6638@qq.com。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 006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