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运动员胜任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以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技术为基础
王丽君
运动项目种类多样、所需特质差异较大以及具体赛事的特殊性,对于运动员胜任特征的识别以及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工作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有序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本研究运用系统工程的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技术构建出运动员胜任力3D结构模型,以便为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科学选拔、训练等提供方法论指导。
运动员;胜任力;3D结构模型
运动员作为一支较为特殊的群体,其选拔历来严格、挑剔。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哈佛大学麦克莱兰教授所提出的胜任力能够“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1],本文在借鉴系统工程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思想的基础上[2],尝试为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构建基于胜任力理论的3D结构模型,以便为胜任力理论在运动员选拔和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撑,确保具有运动员潜质的人能够“人尽其才”,进而科学有效地指导各级体育相关部门建设好运动员队伍,全面深入地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Sampson,D.and Fytros,D.(2008)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指出大部分关于胜任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个体特征、能力水平和情景条件,但是不同研究之间所侧重的方面有所差异而已[3]。Elmgren and Eriksson(2000)研究提出一种从整体角度发展胜任力的方法(Holis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HCD),其步骤包括访谈、分析、讨论、实施、会话和评估等,但研究表明胜任力不具有弹性和通用性[4],这是因为组织成员多是考虑自己的工作。其它一些研究也发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应将胜任力概念置于“人—职位—组织”三者相匹配的框架中。依据对绩效可区分的程度,可将胜任力分为基础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两大类,其中基础性胜任力是指能够具备作为合格运动员所需要的各类特征的总称,如各级运动员;而鉴别性胜任力即是指能够成为出色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各类潜质特征的总称,如各级赛事项目的获奖者。实践中只有鉴别性胜任特征才能将优异者与平平者区分开来。
因此,结合体育项目相关标准及各级运动员队伍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构建出基于胜任力的霍尔三维(Three Dimensions,3D)结构模型,详见图1。
图1 运动员胜任力3D结构模型示意图
2.1 个体特征
个体特征一般是指知识、技能、态度、能力、行为、特质、价值、动机、自我概念以及自我映像、社会角色和自我控制等集合。Richard Boyatzis(1982)在David C.McClelland关于胜任力初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分析和分类的方法而对12个不同组织的41个不同管理职位的2 000多名管理者的访谈,构建出一个由21个彼此独立且形式合理的能够适用于组织提升绩效的特征要素构成的模型[5]。Spencer and Spencer(1993)在Boyatzis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McBer所研究的286案例的分析又更新和提炼了最通用的21个胜任要素,并创造了一个胜任力词典,该词典覆盖了广泛的工作范畴,为不同组织和人们交流提供了的共同语言,特别是词典描述的760个独立行为指标中的360个指标则可有效地解释每个模型的80%-98%,剩余的部分则称为“唯一因素”,对于这2%-20%的“唯一因素”则需要根据实际情景来确定。虽然不同胜任力要素可以预测不同角色的成功,但仍有较为固定的模式。那么运动员的哪些方面才能作为其胜任特征呢?一个准则即它能预测运动生涯中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关于这一说法有两个基本的解释:一是胜任特征必须可以测量并能与一些有形的标杆进行对比;二是这些特性必须有用而且实用。如Spencer and Spencer(1993)认为可将胜任特征分为五大类:动机,一个人行动时考虑的东西;特质,自然特性和对情况和信息的稳定反应;自我概念,反映一个人的态度、价值和自我映像;知识,表示一个人在具体情况和领域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完成特定的体力和脑力任务的能力[6],并在McClelland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胜任力冰山模型,见图2。
图2 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和特质分类图
图2中,如知识技能和技术这些表面和上层的胜任特征,则可通过较为经济的培训活动进行开发,而且相对较为容易;但对于特质、动机等处于内部和水面下的这些虽然也可开发,但需付出昂贵的成本,因此,对于不易培训开发的这部分,一者可以直接选拔具有该类特征的人员,这在运动员方面尤为重要;二者可借助Senge提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途径来开发或增强,即加强运动员的价值观、事业观及人生观等教育,帮助运动员塑造和树立正确的观念、理念等。
2.2 运动项目类型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奥运会比赛项目可划分:大项(SPORT)、分项(DISCIPINES)和小项(EVENT)。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大项28项,分项38项,小项302项,其中大项分别为田径、赛艇、羽毛球、垒球、篮球、足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击剑、体操、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水上项目、现代五项、棒球、马术、跆拳道、网球、乒乓球、射击、射箭、铁人三项、帆船帆板和排球。而2012伦敦奥运会比赛项目为大项26项,分项38项,小项300项,其中在大项层面缺少了水上项目和帆船帆板。依照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大类有78项。上述这些运动项目的划分为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明确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各大项项目对于运动员的素质和潜质等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也即是不同项目及其大项、分项和小项所需要的胜任特征要素是不同的。如竞技体育项目按技能力主导因素的不同可分成体能和技能两大类。其中体能类项目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对运动素质的依赖性很大,体能类还可分成速度力量和耐力两个亚类,前者包括短距离跑、跳跃、投掷、举重四个项群的项目,“主要由以快速、迅猛、果敢、强壮、惊人的力量来表现”;后者包括中、长距离和超长距离两个项群的项目,它们主要表现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超人负荷量的能力特点;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不但对运动素质,而且对运动技术、技巧的要求都很高。技能类也可分为表现和对抗两个亚类,前者包括准确、难美两个项群的项目,主要“表现准确完成专项技术的能力和完成高难动作及显示人体优美运动的能力”,而后者则包括隔网对抗、同场对抗、格斗对抗三个项群项目,表现运动员在各种条件下直接对抗的能力。
2.3 情景条件
情景条件是个体胜任力运用的环境情况,即指具体的工作、职业、生活等领域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作为运动员不仅指所从事的项目类别,所要参加的赛事规格,还包括不同技术等级体育运动员的要求,如国际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等[7],以及运动员所属运动队的级别,如国家队、省(市、区)队、县队和其它相关单位组建并负责管理的运动队。选拔运动员时各级体育部门要目标明确,标准准确,尺度精确,确保具有潜质的潜在优秀运动员能被识别出来,做到“人尽其才”。关于3D结构模型中的情景,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探讨,一是运动员培养后能被遴选到的技术等级,如国际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等,另一个层次是运动员今后个人所能达到的层级,如相应级别的冠军、亚军以及所能达到从事项目的排名情况等。
3.1 指导运动员胜任力模型的开发
胜任力模型就是针对特定岗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Spencer,1993)[6],如图1中的个人特征维所涵盖的内容。胜任力模型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可见的、外显的特征,如技能、知识,即图2折线以上部分,这些特征容易了解和测量,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但是不能预测或者决定是否能有卓越的表现;二是深层次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动机等,即图2折线以下部分,它们可决定人的行为和表现。胜任力模型可为某一特定组织、工作或者角色提供成功模型,反映某一既定岗位或职业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因而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建立胜任力模型,是人才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招募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的重要基础。胜任力模型的开发和建立,需要根据“人员-岗位-组织”匹配的原则,对工作、职位、岗位以及职业、行业等方面的特定胜任特征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鉴于胜任力理论的“人员—岗位—组织”相匹配的原则,胜任力理论在运动员队伍的建设、管理,特别是晋级、定位、淘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考虑到运动项目和类型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特殊性特点,各类各级运动员的胜任特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里既有共性的方面,也可称为运动员的基础胜任特征,也存在个性方面,如长跑运动员耐力要求与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要求方面的衡量和标准肯定不一样,游泳运动员耐力速度要求与跳水运动员灵巧协调要求也存在迥异等等,因此,关于运动员的胜任力模型可以说还有很多。但是我们借助运动员胜任力3D结构模型既可有层次、有区别地明确各类项目、各种层次、各个类别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所需的样本筛选、特征识别、验证检测等,在构建运动员的胜任力模型时,不仅要在选取识别胜任特征的样本上有区别,更要考虑不同级别和层级运动员胜任特征的共性,特别是差异性。
3.2 为运动员的选拔提供客观标准
为运动队挑选运动员的过程本应该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与那些表现一般的运动员相比,优先挑选表现最好的选手。选拔运动员的条件一般来说包括:生长、发育、身高、体重、健康状况、内脏器官功能、神经类型、技术、运动素质、训练的可接受性(主要是承担负荷的能力)等。但选材是为了进行某一运动项目的训练,创造该项目的优异成绩,而各运动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对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运动机能、运动素质等方面都有相应的不同要求。选材不准,可能事倍功半,毫无建树,甚至毁损本具有其它发展潜能而误入运动生涯的个别运动员的一生。因此,为选拔出具有能够在所从事体育项目上取得非凡佳绩的运动员,就需要借助胜任力理论及其模型构建的方法,选取已经在某种规格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作为效标样本,识别并分别构建某类体育项目的大项、分项,特别是小项所需的运动特质即胜任特征要素,然后以这些胜任特征要素作为标准来选拔具有特定运动潜质的人作为运动员。运用胜任力理论进行运动员队伍建设管理的优点在于它能持续测定运动员不同阶段的能力,也能识别与运动成绩相关的技能、动机、个性和其他特征,并区分出优秀、一般和差的绩效。
3.3 为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科学规划
训练就是“识别、确保,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帮助开发能够帮助运动员个体完成目前或未来任务的关键胜任要素的过程”(McLaren,1989)。在现实中,就知识和技能来说,很多人都几乎相同,多数运动员都取得了类似的资格、训练和比赛经验等。但正是努力、热情、动机和内在的自我形象等胜任特征把成功的运动员和普通的运动员区分开来。Michael Lewis Oshins(2002)研究指出使用胜任力模型指导训练(培训)主要有四大益处:一是胜任力模型可以识别卓越工作表现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二是胜任力模型能够确保训练与运动员个人以及其所在的运动队的价值和战略保持一致;三是基于胜任力的训练可以实现经济有效;四是可以改进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沟通[8]。那么基于胜任力的训练一般具有哪些特征呢?Knott(1974)曾指出一个基于胜任力的训练计划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尽可能地以可测量的术语预先给出学习效果;二是它包含一个能够帮助受训者获得必需胜任特征的教育经验;三是它明确了能够指导受训者如何测量胜任特征的评估标准和过程[9]。在拟订训练计划时,规模的确定、组织形式的选取等也常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Weihrich and Koontz(1993)针对训练(培训)提出一个名为Weihrich and Koontz的模型,该模型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把训练(培训)需求分析的焦点放在“人—职”匹配上,对职位(项目)分析和人员个体分析采取一种整合的方式;二是考虑了职位(项目)和人员的动态性,增加了时间维度;三是运用发展观进行差距分析;四是在分析中强调“胜任力”分析[10]。该模型较好地将胜任力理论运用到人员的训练(培训)中,有效地弥补了理论与工作实践脱节的不足。James W Armitage(2006)开发的基于胜任力的决策循环图[11],如图3所示。通过360度评价分析,识别出具体体育项目大项、分项和小项的胜任差距,随后创建弥补差距的计划,并从组织、项目和个人三层次综合权衡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测算运动表现水平的改善情况,然后再评价,形成一个可不断循环的环,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基于胜任力3D结构模型进行运动员训练时,可以有的放矢、因人施宜地制定计划,按需选聘教练,科学合理地指导实训和参与有关赛事等。
图3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决策循环图
(1)运动员任胜力3D结构模型中,包括个体特征、运动项目类型、情景条件三个维度。其中个体特征主要是指运动员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动机价值、自我概念认识以及自我映像、社会角色和自我控制;运动员的情景条件是指运动员训练、生活和学习等领域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
(2)我们借助运动员胜任力3D结构模型既可有层次、有区别地明确各类项目、各种层次、各个类别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所需的样本筛选、特征识别、验证检测。同时也可以运用胜任力3D结构模型为运动员的选拔提供客观标准、为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科学规划。
(3)本文借鉴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方法论建立了运动员任胜力3D模型,这只是一个理论探讨和分析,如何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3D模型进行实证验证,这是后续研究需要进行的。
[1]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81-87.
[2] Ying-luo,W.Systems Engineering(4nd)[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7.
[3] Sampson,D.and D.Fytros.Competence Models in Technology-Enhanced Competence-Based Learning[M].2008:155-177.
[4] J.,E.and K.V.HCD:Holis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i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M].Mid Sweden University:?stersund,Sweden,2000.
[5] Boyatzis,R.The Competent Manager[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2.
[6] Spencer,L.M.and S.Spencer,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3.
[7]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Z].国家体育总局,2009,4.
[8] Oshins,M.L.Identifying a Competency Model for Hotel Managers,in School of Education[M].Boston University:Boston,2002:87.
[9] R.,K.What Constitutes Competency in the Liberal Arts?,in Presentation made to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K.R.,1974.
[10] H.,W.and K.H.Management:a Golbal Perspective[M].1993.
[11] W.A.,J.,et al.Remodeling Leadership[J].Performance Improvement,2006,45(2):40.
Construction of Athletes'Competence Structure Mode and Its Application
WANG LiJun
Athletes'equipment with enough potentials and underlying character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ir performance,especially in their professional career.According to the diversity of athletic projects,otherness of characters needed for athletes and particularity of given events,it is a complex system to identify and construct their compet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project,the research unitizes Hall 3-Dimension Structural Models to design and build the 3D structural modes based on competence for athletes so as to provide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athletes as a special group.
athlete;competence;3-D structural models
G811.3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3-0074-04
10.15942/j.jcsu.2015.03.14
G811.32
A
1001-9154(2015)03-0074-04
王丽君,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E-mail:1051018038@qq.com。
西安体育学院艺术系,陕西西安710068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8
201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