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金 侯英津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能产生集聚效用,从而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横向延伸以及价值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的集聚演化路径,探讨了网络化价值扩散的集聚演化路径,研究了市场拉动和文化推动下的空间演化路径,从法律法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投融资机制、文化创意企业的培育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集聚区;集聚演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2-0033-05
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是实现传统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跃进的加速器。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较高的关联带动性,快速的成长方式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并成为很多国家或地区的首要发展行业。近些年来,美国率先实现了从“后工业化”向“创意经济”的重大转型,创意产业占GDP 的比重接近1/3。英国为了变成现代化的世界创意中心,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重点发展英国创意产业。
集聚既是产业的发展模式,又是多维度动态演进的过程。产业集聚是行业相同或相关的大量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某种外部经济优势的过程。马歇尔比较早的关注产业集聚经济现象,并提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能产生集聚效用,提升了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力。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迅速,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演化路径不明晰,导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诸如资源和布局分散,产业的融合进展缓慢,产业价值链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网络化的价值扩散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三链”融合,应明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聚演化的路径,提出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策略。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演化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集聚演化的重要性、价值扩散和融合发展以及集聚区空间演化等方面展开。
1.文化创意产业价值扩散和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价值扩散及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兰蒂将价值链引入到文化产业,并指出文化产业价值链包括创意形成、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流通、发送机构、观众及接受等环节。魏后凯[1]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演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张艳辉[2]提出随着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价值链上节点数量不断增加,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产业联动、价值链联动和区域联动三方推动了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和城市创意化的发展。朱欣悦等[3]指出文化产品边际效益递增,拥有创意源可以使产业链衍生出很多的附加值。厉无畏和王慧敏[4]指出完善的价值系统能促进创意、技术、产品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在内的产业群,他们还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有机融合,能够提升农业附加值,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互融互动[5]。李勇军和黄柏青[6]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组织网络构成。Muller等[7]认为创意产业通过与新技术结合,拓展了文化内容创意的传播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演化方面,
Molina等[8]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区位分布与产业经济结构层次间有着正相关性。Lazzeretti等[9]认为多数创意产业集中在大都市区。Lazzeretti等[10]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集聚在伦敦、纽约和新加坡等世界经济中心区域,这些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完备、创意人才密集、地理位置优越、人文环境较好,这些都有助于构建区域创意生态系统。Landry [11]认为创意情境就是在软硬设施方面提供必要的先期条件,创意情境有利于激发思想流。孙洁[12]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演化发展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生态系统,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演进呈现出自我毁灭的空间集聚,创意生态环境在艺术和商业的融合中缓慢消失。田蕾[13]提出为了降低地租等成本,文化创意企业开始将附加值较低的非核心业务逐渐外移到郊区或周边区域。尹宏[14]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演化动力和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方面,
王晖[15]指出纽约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其显著特点。王慧敏[16]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提出了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和政策体系创新的建议。王学人和杨永忠[17]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创意企业,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等策略。蔡荣生和王勇[18]研究了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余振和赵梦婷[19]总结了国内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议。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演化的路径,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的策略,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演化路径
(一)价值链延伸的集聚演化路径
1.文化创意价值链的纵向延伸实现价值增值
根据世界微笑曲线,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向价值链高端演进,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融合价值。根据波特的理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些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
文化产业价值链是一个价值不断创新和增值的过程,创意人才、文化资源、资金、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等价值链上各环节有机融合,实现原创性的文化创意规模化、产业化。例如迪斯尼公司在动画制作业务基础上,建设了迪斯尼主题公园,整合并延伸了迪斯尼动画价值链,通过专有权使用与出让、品牌产品生产销售、发行相关书刊、音乐及游戏产品等延伸价值链,整合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销售、物流和终端消费等。
2.文化创意价值链的横向延伸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能提升制造业的核心价值创造能力。例如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使英国从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创意中心。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制造业升级,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复苏。
制造业的服务化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家电、汽车及通讯等制造业,增加了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开辟制造企业的蓝海战略,例如佛山的陶瓷和东莞的家具业通过注入创意元素实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产业链上游增加创意研发设计,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例如绍兴的孔乙己品牌,重庆的张飞牛肉等;制造业产业链下游增加营销与服务创意,有助于升级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例如美国通用电器把创意服务融入到公司的管理中,促进了公司从制造功能向服务功能的转化。以卡通形象为主要元素设计的“龙太子”和“龙贝贝”系列童装,创造了知名的儿童服装品牌。
(2)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拓展了产业功能,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通过创意农业的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价值的乘数效应。日本通过创意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
文化创意产业贯穿旅游、园林和农业等整个过程,统筹城乡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化升级。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展览采摘、乡村生态游、民俗文化游以及怀旧体验旅游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乡镇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3)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了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讯技术、印刷技术以及机械电子技术等技术进步,衍生了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印刷出版业和新兴演艺业等文化业态。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动漫、游戏以及数字媒体业的发展。文化与信息业的融合促进了娱乐、媒体以及网络等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促进了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3.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可以发挥链群效应
“创意源产生—生产经营—产业化—传播与销售—客户—产业融合—客户”等环节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基本产业价值链。创新链是从创意的产生到商业化生产销售整个过程,创新链可分为要素整合、研发创造、产业化和社会效用化。资金链是“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
如图1所示,基于波特价值链的文化创意产业“三链”融合模型图中,文化创意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可见“三链”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前提和基础。美国的“硅谷+好莱坞+华尔街”模式表明“三链”融合的链群效应。
图1 基于波特价值链的文化创意产业“三链“融合模型图
(二)网络化价值扩散的集聚演化路径
1.协同创新促进价值立体扩散
埃茨科威兹于1995年提出了三螺旋理论,指出“政府—企业—高校”在创新中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相互合作、协同创新能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转化。企业及大学科研机构是创新源泉,中介是纽带,政府是平台,通过协同创新能有效促进价值立体扩散的网络化集聚演化。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为了实现知识与实务、人力与金融的高度融合,美国科技园区协会等提出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即实现科技园区、研发企业、大学以及联邦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加强沟通打破条块分割,整合文化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任务之一[21]。
2.价值立体扩散的网络化演进
图2是协同创新视角下价值立体扩散的网络化集聚演化图,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及社区等区域创新主体互动协同,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文化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有机运行,实现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化平台的协同创新,产生开放的创意生产网络体系,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循环系统,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其中,
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及社区等进行政产学研介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价值的立体化扩散。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引导,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有效的集聚发展;大学的作用主要是创意研发并且培养创意人才;科研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创意产生的源泉;企业的作用主要是产品研发及成果的产业化,是区域创新的重要主体;中介组织的作用主要是粘合剂,在科技成果的研发及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金融机构的作用主要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例如英国谢菲尔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由BBC 电台、谢菲尔德大学科学区、油画陈列馆、电影院、艺术家村以及创业投资和版权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社区以及科技中介组织等多主体互动耦合所形成的多层次和立体化的价值扩散网络体系。20 世纪70 年代初开始,纽约SOHO区艺术领域有了全球知名度,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特性,SOHO 区艺术和商业有机融合的成功与政府、社区、企业等都的互动融合分不开的。
图2 协同创新视角下价值立体扩散的网络化集聚演化
(三)空间集聚演化路径
涉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中介组织的集合,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演化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集聚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转型和提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1.市场拉动下的空间演化
级差地租收益和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了人才获取、物流和信息交流等外部交易成本。只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规模较大的区域才更有利于发展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而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一区域内的集聚演化。例如伦敦成为全球的创意中心,2/3的国际广告公司的欧洲总部都设在伦敦,伦敦拥有产业特色明显的西区文化艺术集聚区、SOHO传媒产业集聚区和霍克斯顿区等多个创业产业集聚区,2010年伦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为65.8万人。纽约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知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组织,集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全美大约8.3% 的创意产业部门员工集聚在纽约。
2.文化推动下的空间演化
独特的、不可复制和移植的文化属性和软性创意生态环境等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和街区,拥有激发创意灵感的环境和区位优势,往往可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例如纽约SOHO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SOHO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曾是生态的池塘和牧场,纽约市1971年规定在纽约文化局注册的艺术家可以居住在此,SOHO 成为了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一体的著名艺术区
文化推动下的空间演化,尤其是艺术家主导推动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自我毁灭式”的空间集聚。艺术家主导推动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拥有区位优越,其租金低廉的旧厂房和旧仓库集聚了大量的艺术家,后来在艺术和商业的融合中,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一些穷困的艺术家们搬离了这个自己创造的区域。这种自我毁灭的空间扩散一方面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复兴,在保护和利用旧有工业遗产的同时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和升级。霍克斯顿曾经是破败的贫民窟,现在是伦敦东区与苏荷齐名的世界艺术和时尚之地,是伦敦东部的艺术群落集聚地。北京798艺术区以及上海的田子坊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经历了“自我毁灭式” 的空间布局演进历程。
三、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等政策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演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非常重视通过相关的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对文化创意产业实行积极的扶持政策,科学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演化的方向。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的区域文化、完善的创意环境及人才政策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演化的重要支撑。
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应制定文化创意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协同创新的政策,促进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产业化平台协同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立体化网络扩散。选择与文化创意产业关联度大的相关产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等政策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和横向集聚演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完善税收增减以及税种设置等财税政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合理分布与集聚演化发展。制定生态补偿等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引导和规范文化创意产业的城郊集聚和“自我毁灭式”的空间集聚演进。完善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重视与世界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域联合培养人才。英国完备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从影视业和多媒体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智力和财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要求更高。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催生新兴文化业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又可能损害到文化创意部门自身利益[12]。因此,应重视知识产权的法制建设,从创意源头到创意产品的生产、制造及延伸等五一节入手完善商标、专利等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降低维权成本,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演化。同时培养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文化创意企业的维权意识,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文化。美国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促使一些原创作品被持续的开发并延伸出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促进了新兴产业发展。
(二)重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发挥辐射效应
空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载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布起到引导作用。应突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文化特色,明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特色。科学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形成互动和谐的发展局面。
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关联生态系统,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链群效应。延伸文化产业价值链,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和农业的融合,实现三大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促进我国制造业和农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价值立体扩散,打造“文化+科技”、“文化+旅游”、 “文化+工业”和“文化+农业”的系统发展模式。
(三)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演化提供资金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风险性和辐射带动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直接和间接的投资支持。在政府引导资金的带动下,应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提升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
在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发展上,应建立引导资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专项补贴基金等激励措施,推进文化创意集聚发展。通过系列的激励政策,促使各种非营利组织、经济开发团体、私营企业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建立天使投资、孵化器基金以及风险投资等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支撑体系并形成相互间的互动机制,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骨干企业
完善并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创新文化创意商业新模式,实现“空间形态、产业生态、企业持续、政策完善”四者互动融合的文化创意生态。完善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创新发展的软环境,形成文化创意企业间竞争合作的网络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创新行为演化。通过财税和补贴等形式,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加强文化创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协同创新。健全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组织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积极引导科技成果向文化创意企业转化,增强核心竞争力。
针对文化创意企业还存在的小、散、弱、差等特点,有序推进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推动跨地区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创意企业适度集中,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集团并支持其参与国际竞争,制定行业标准。完善文化创意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明晰发展目标,培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演化
借鉴欧美经验,从促进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制定政府贴息等的财政政策,加强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产业平台的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价值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立体扩散的网络化集聚演化。
首先,根据世界微笑曲线和模块化生产的总体趋势,以形成国际上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为目的,科学合理地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以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的协调发展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演化及发展。
其次,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演化,应通过政府出资或政府参与投资并给予优惠政策等方式,在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区构建以开放与共享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公共政策服务平台等。依托文化产业园区,搭建集金融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和环境匹配的“网络范式”的啮合机制,实现文化创意“企业—平台—政府”和谐发展的工作流程和制度体系。
最后,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在政府的引导下,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协同技术创新需求,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以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文化创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共建联盟。完善制度体系,激励文化创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共建联盟。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稳定文化创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共建联盟的运行。建立网络平台,推进文化创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共建联盟的网络化发展。建立评价体系以保障、激励、构建、推进和规范文化创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共建联盟。参考文献:
[1] 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 张艳辉.价值链视角下创意产业功能演化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 朱欣悦,李士梅,张倩.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经济纵横,2013,(7):74-77.
[4]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5]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4.
[6] 李勇军 ,黄柏青.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组织网络构成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3):133-136.
[7] Muller,K.,Rammer,C., Truby,J.The Role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Innovation[J]. 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and Practice,2009,11(2): 148-168.
[8] Molina,D.M.B.,Oliver,H.J.L.,Boix,R.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e Industry Agglomerations in Explaining the Wealth of European Region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2,20(8):1263-1280.
[9] Lazzeretti,L.,Boix,R.,Capone,F.Do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 Mapping Creative Local Production Systems in Italy and Spain[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8,15(5):549-567.
[10] Lazzeretti,L.,Capone,F.,Boix,R.Rea—Sons for Clustering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Italy and Spai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2,20(8):1243-1262.
[11] Landry,C.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0.
[12] 孙洁.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促进城市转型[J].社会科学,2012,(7):49-56.
[13] 田蕾. 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55-60.
[14] 尹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9-45.
[15] 王晖. 北京市与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6):32-37.
[16] 王慧敏.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术——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社会科学,2012,(7):31-39.
[17] 王学人,杨永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4):105-109.
[18] 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78-84.
[19] 余振,赵梦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内经验及其对武汉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70-72.
[20] Lin,M.W.,Bozeman,B. Researchers Industry Experience and Productivity in University -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s: A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Capital” Explan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6,(31):269-290.
[21] 闻科.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J].艺术百家 2011,(1):239-243.
(责任编辑:徐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