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摘 要: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小学教师需要引领学生通过教材的几首古诗,初步掌握学法,进而走进古诗的大花园,赏读更多优美的古诗。本文以《赠汪伦》为例,简述如何立足开放,四读四导,使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古诗。
关键词:情趣 古诗 开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B-0037-01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新课程实施后,教材古诗有所增加,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小学生只学这几首古诗,远远不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引领他们通过教材的几首古诗,初步掌握学法,进而走进古诗的大花园,赏读更多优美的古诗。几年来,本人在教材古诗的教学中,致力于开放,四读四导,使学生得法课内,放眼课外,渐渐走进了古诗的美丽大花园,乐哉,幸哉!现以《赠汪伦》为例,略述本人的教学实践。
一、诱导初读,知诗人解诗题
开课,我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欲望。根据不同古诗的特点,联系诗人或诗题的理解,或典故引入、或简介背景、或表演、或利用多媒体等,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二、疏导细读,释字词译诗句
古诗的教学,运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尤为重要。本环节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细读古诗,互帮互学,释字词、译诗句。然后我引导学生处理信息,化特殊为一般,共同摸索译法,如“留弃”法:“留”即保留人名、地名、物名等名词和古今通用的词语,如《赠汪伦》中的“李白”“汪伦”“桃花潭”,串译时基本保留;古诗有时为了加重语气,强调感情,注意音律,“同义连用”现象较多,如《赠汪伦》中的“将欲”,串译时就可引导学生“弃”其一。
当然,《赠汪伦》诗意浅显易懂,学生完全能独立轻松完成,教师只需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欢送场面”,帮助学生理解“踏歌”即可。
三、指导品读,想意境悟诗情
古诗篇幅短、跳跃性强、蕴含丰富,我认为运用“想象扩补”法,借助多媒体,反复品读,对学生体会诗境,感悟诗情极为有效。
古诗言简意赅,思维空白多,每个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作个性化想象和理解,完全不必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材料,并主观地期望达成同一目标。在“想象扩补”后,我让学生根据本诗的特点,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境”:
A.绘一幅彩画;B.写一篇短文;C.演一出动画。
之后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上台汇报成果并说明自己的创意,体现情感的开放性。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反复品读古诗,体会诗歌的美,并能背诵、会默写。
四、引导扩读,用学法促迁移
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如本诗),代表着某一类诗作的特色,通过这“一枝红杏”,可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尽量借教材拓展古诗欣赏的领域。努力寻找教材中选入古诗的某个“迁移点”,或同作者、或同诗作风格、或同时代……拓展学生古诗欣赏的领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探究热情。如《赠汪伦》,通过两大步迁移拓展:
(一)课中带学一首
1.学完《赠汪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法。
2.师以“赠别”内容为迁移点,指出:在我国古代,以诗“赠别”的例子很多,创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赠别”诗。然后出示王维的《送别》《送元二使安西》《谢亭送别》,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送友人》,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这几首古诗(都是新课标推荐课外背诵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学法任选一首,自找同伴进行学习,可查阅各种资料,并自行安排学习成果汇报时的分工。学习要求可适当放宽些:默写不作要求,想意境、悟诗情,能感悟几点就说几点。
3.小组轮流上台交流学习成果,师生评价。
(二)展一片天地(课外迁移)
“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我布置的作业是:搜集以“赠别”为内容的古诗,选定一首,运用今天的学法自学,可以几人合作学习,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物力资源:各种书本、媒体资料;人力资源:师生等)。第二天在班中交流,让学生做老师,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推荐、讲解所学的古诗。于是,在争先恐后中,他们读到了更多的诗歌。
此外,学习必须有反馈,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表现的机会: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分阶段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古诗向全班汇报,可采用表演、背诵、讲故事、点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分阶段评出“最佳小诗人”;优秀摘抄本展出;召开情趣盎然的诗词主题班会。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诗句,如:初春,带学生去荷花池边欣赏垂柳,引导他们吟诵贺知章的《咏柳》;节日里,让学生通过电话向远方亲人表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
参考文献:
[1]钱二芹.刍议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J].新课程导学,2013,(24).
[2]朱桂兰.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J].吉林教育,2013,(22).
[3]雷胜美.小学古诗教学浅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