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静
摘 要:比较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途径。通过同类、异类的比较阅读,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快速获知,还可以砥砺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比较阅读 功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B-0023-01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学生除了接受课堂知识,还需要大量的阅读、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的容量。只有在知识容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以引起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就是进行自主写作。阅读教学的动态过程由一系列阅读教学方法有机组织起来,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同的阅读心态,选择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同类作品纵向比较,快速提取其异同,在比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比较阅读需要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中国父亲对儿子悉心照顾的淳朴情感,美国作者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却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实践能力。
遇见这样的同类型题材,教师就要启发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背景。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父爱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中国父亲与外国的父亲对儿子表达感情的方式截然不同,一个是父亲对儿子事必躬亲,连给孩子找座位,买橘子这样的生活小事都要由父亲亲力亲为;一个是父亲站在儿子的身后,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我”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实在我们中国文化传统里,大多数父亲是溺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通过这两篇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父爱属于哪一种类型,进而仿照这两篇范文练习写父爱的文字,学生会很容易写成文章。
二、探索写作技巧
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我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茶花赋》这两篇文章为比较阅读范文。它们都以花为写作题材,前文中写到墨菊、黑牡丹、芙蓉、牡丹等许多花,后文写到茶花、梅花、白玉兰、迎春花等多种花卉。但前文为科技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说明花儿万紫千红的科学原理,写了墨菊、黑牡丹等花主要是为了举例子。后文《茶花赋》则是以抒情、描写、记叙为主的散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作者写茶花,主要用以象征祖国春深似海、万紫千红的繁荣兴旺景象,写梅花、白玉兰、迎春花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内容异同,写作技巧的异同也是至关重要的。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与议论文等,由于题材的不同,写作手法自然不同。在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独自写出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就是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展示。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
比较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求同思维到求异思维、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的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作家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观察视角、思维方式,以至精神气质有所不同。在比较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与诗歌语言表现方式的不同,以及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作家文学想象的不同。同一题材,不同文体的作品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各种文学样式的不同特征及语言特点。会在如何展开文学的想象、如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给我们启示。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对照《风俗通》的译文,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这个题目实际上来自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话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设计该题的目的在于筛选出联想想象的内容,和神话故事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象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象、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并让学生明白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总之,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性已经远远赶不上信息时代的要求,比较阅读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快速获知的最佳途径。通过同类、异类的比较阅读,可以砥砺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能力,达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自然衔接。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一兵.问题式、征候阅读与意识形态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