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武
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李俊武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CMV)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更昔洛韦(GCV)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4例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27)。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清蛋白、茵栀黄退黄、丙种球蛋白和蓝光照射等治疗;观察组患者以对照组治疗为基础,加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27例,治愈18例,占66.7%,显效4例,占14.8%,有效4例,占14.8%,无效1例,占3.7%,治疗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患者27例,治愈10例,占37%,显效5例,占18.6%,有效4例,占14.8%,无效8例,占29.6%,治疗总有效率为70.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疗效;更昔洛韦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对宿主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仅能在人胚纤维母细胞中复制。根据患儿受到感染时间的不同,可将巨细胞病毒感染划分为不同阶段,包括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在出生后的数小时和数周之后就会死亡,即使幸存也会明显留下后遗症[1]。本研究应用更昔洛韦治疗27例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54例病例均为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27)。其中,观察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1~28d,平均年龄(10.22±3.6)d,出生体质量1364~4272g,平均体质量(2674±667)g;对照组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2~29d,平均年龄(10.23±3.7)d,出生体质量1365~4275g,平均体质量(2673±668)g。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体质量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清蛋白、茵栀黄退黄、丙种球蛋白和蓝光照射等。观察组以此为治疗基础,给予患者更昔洛韦(注射用更昔洛韦/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128/0.25g)进行治疗。每12小时给予患者1次GCV静脉滴注,每次剂量为7.5mg/kg,进行为期2周的诱导治疗。之后选择维持治疗方法,每周对患者进行3d的更昔洛韦治疗,每次剂量为10mg/kg。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连续2~3个月的治疗后,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实验室检查、床症状、病原学检查和体征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体征4项中出现1项异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并不明显;无效:患者治疗后,病情未发生变化甚至加重。
1.4 不良反应监测 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在其诱导治疗阶段,可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2次/周,并且对患者进行肝肾功能检查,1次/周;在患者的维持治疗阶段,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可改变为1次/周,肝肾功能检查,可改变为每2~4周进行1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肝大、原始反射异常、黄疸、呕吐及腹泻、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分析(x±s,d)
2.2 对比2组患者转归率 观察组患者27例,治愈18例,占66.7%,显效4例,占14.8%,有效4例,占14.8%,无效1例,占3.7%,治疗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患者27例,治愈10例,占37%,显效5例,占18.6%,有效4例,占14.8%,无效8例,占29.6%,治疗总有效率为70.4%。对比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伤。其中,观察组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皮疹症状,1例患者出现呕吐症状,1例患者中粒细胞减少,2例患者出现轻度贫血,2例患者血小板轻度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9%,给予停药或者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而对照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巨细胞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实现,是造成新生儿感染的一项重要感染病原。目前,临床医学中出现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非常高[3],很容易出现新生儿先天感染症状。如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出现智力障碍和迟发性听力障碍等后遗症[4-5],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该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抗巨细胞病毒治疗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首选的治疗药物为更昔洛韦[6-7]。更昔洛韦是一种广泛抗DNA病毒药物,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8]。该药物是第一个对人体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进行治疗的药物,作用机制为:通过对病毒DNA聚合酶选择性发挥抑制作用,阻断病毒DNA合成过程,同时还可渗入到病毒DNA中,阻止其进一步延伸,从而对病毒复制发挥显著的抑制效果。在本次研究中,54例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经对比,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0.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更昔洛韦可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发挥有效的治疗效果。另外,研究结果同时发现,观察组肝大、原始反射异常、黄疸、呕吐及腹泻、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更昔洛韦的有效应用,患儿临床症状可得到迅速而有效的缓解,可尽快减轻患儿所承受痛苦,故而更受广大患儿家长的欢迎。通过分析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9%,而对照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经给予停药或者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未对治疗造成影响,不影响该药物的使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 刘文学,杜晓东.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5):14-16.
[2] 卢国丽.新生儿宫内感染168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 (3):209-210.
[3] 董妞妞,苏犁云,叶丽静.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儿干血斑中巨细胞病毒DNA方法的建立及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261-265.
[4] 王冰,王永波,陈凤香.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5):306-308.
[5] 王春玮.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婴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178-179.
[6] 胡丽敏,平莉莉,刘秀霞,等.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症状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7A):128-129.
[7] 陈细香.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33例[J].西部中医药,2014,27(4):106-107.
[8] 张顺先,何小周,王世文.两种新生儿巨细胞病毒IgG抗体筛查的ELISA试剂盒的比较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3,27(5):393-39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0.085
江西 337000 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李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