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骏峰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人民医院CT室,邯郸 056800)
甲状腺癌是甲状腺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以肿块质硬、固定、表面不平和颈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对甲状腺癌患者给予科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此次研究选取甲状腺癌患者62例,对其术前螺旋CT和高频超声影像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62例且均经手术病理确诊,62例患者共71个病灶,肿瘤最大径0.18-6.49cm,髓样癌、滤泡状癌各3个,乳头状癌65个。男女比例22∶40,年龄19-75岁,平均(47.12±18.73)岁;临床表现均为颈前区结节或者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
全部患者术前2周内予螺旋CT和高频超声检查,且两种检查方法间隔不超过2周;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选用GE HispeedCT/i螺旋CT机平扫患者甲状软骨至颈根部,据病灶大小可延伸至上纵隔,层厚5mm,前臂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8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1.5-2.0ml/kg,速度3ml/s),增强扫描病灶;高频超声: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枕,选用GELOQIC-700型号彩色显像仪,探头频率10MHz,平扫甲状腺,上下移动、连续纵切。
病灶数量、不规则形态、密度/回声不均、微钙化、边缘模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情况。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高频超声各项病灶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灶检查情况
病理结果显示,62例患者中共5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33例同侧转移,17例双侧转移。螺旋CT检出42(84.00%)例,高频超声检出44(88.00%)例,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甲状腺癌大多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组织,其发病机制与碘元素摄入量、放射性损伤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采用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为甲状腺癌患者争取早期治疗时间[2]。为此本研究选取62例甲状腺癌患者,先后均行螺旋CT和高频超声检查,并从病灶检查情况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检查情况两方面综合分析两种方法结果及其价值。
传统常规超声检查可以从形态学角度显示患者甲状腺形态、结节大小等内容,日益广泛使用的高频超声检查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能够更加详细反映患者病灶的分布、血流以及血管形态等情况,使得其疾病诊断准确率随之增加,目前已成为甲状腺影像学中常用检查方法[3]。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螺旋CT与高频超声均能显示病灶数量、大小、形态等,且高频超声检出患者病灶微钙化24例显著多于螺旋CT的15例。分析原因在于,螺旋CT分辨率较差,对小型钙化病灶直接予以增强扫描易将其掩盖,进而导致漏诊。微钙化是诊断甲状腺癌的较高特征性指标,钙化灶越小则甲状腺癌的可能性越大,因而应用螺旋CT检查时,应当结合水平扫描和增强扫描,以提高病灶微钙化显示率[4]。螺旋CT中病灶不规则形态主要是因肿瘤浸润包膜深度不同,表现为半岛状瘤结节,高频超声则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肿瘤侵入甲状腺体周围不完整包膜时在螺旋CT中显示残圈状,高频超声显示边缘模糊。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超声检出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率88.00%略高于螺旋CT的84.00%。究其原因,颈部淋巴结位于气管后方,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淋巴门消失、内部回声增多等,清楚检测小型病灶和微钙化均有助于提高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5]。另外本研究中螺旋CT漏诊5个病灶,高频超声漏诊2个,推测病灶较小或者部分密度、回声不均等因素可能对声像图显示造成干扰。关于良性和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具体检查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螺旋CT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均能较准确诊断甲状腺癌病灶位置、形态等,结合此两种检查方法可以有效增加甲状腺癌诊断准确度。
[1]孙智芳,付志勇,吴建国等.高频超声在甲状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11(52):71-72.
[2]阮健秋,张红环.高频超声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4(10):341-342.
[3]张翠娥.螺旋CT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3,11(21):103-104.
[4]岑裕明.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34):3542-3525.
[5]黄崑,赵一,刘艳君等.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及分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1(16):3995-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