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英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率发病为高。中医文献中又称“肺风粉刺”、“面疮”、“酒刺”等。蒙古病名“色卜和”,又有医者称之为“色布格病”。其好发部位在面颊、额部、胸背部,形态为与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1.1 一般资料:60例均为门诊病人,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5~50岁,最长病程20年,最短2个月,平均(14.3±3.1)月。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方面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用药前2周停用任何内服及外用药物,用药后每1周随诊1次,并详细记录皮损转归情况及疗效。
1.2 诊断依据:发生在颜面、胸背部的与毛囊一致的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对称分布。
2.1 治疗组:(1)口服中药:基本方组成:枇杷叶10g、桑白皮10g、生石膏30g、黄芩 10g、连翘 10g、金银花 15g、野菊花15g、赤芍 15g、丹皮 15g、公英 10g、地丁 10g、败酱草 15g、皂角刺10g、川牛膝15g,随症加减,水煎服,每剂煎煮2次后,将药汁混匀,分2次服用,每次约150ml,日2次口服。1日1剂,1周为1个疗程,连服8周。(2)用面膜:在蒙药三子颗粒(诃子、栀子、川楝子)溶液后外敷面部,每周3次,连用8周。(3)西药:口服四环素1g/d,连用4周后改用0.5g/d,共服8 周。
2.2 对照组:口服四环素1g/d,连用4周,后改用0.5g/d,共服8周。
3.1 观察内容:红斑丘疹脓疱的数量大小多少的改变。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直至半年内随访。
3.2 注意事项:两组患者同时注意饮食禁忌,忌食辣椒、酒精类饮料,瞩少食含糖及能量高的饮食,并注意生活规律,勿熬夜等。
3.3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丘疹脓疱囊肿结节消失持续半年以上无反复者;显效: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多数消失,半年内仍有小反复;有效:丘疹脓疱大部分消失,仍见少量丘疹或结节及囊肿;无效:1月内丘疹脓疱囊肿结节无改善。
3.4 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检验方法为χ2检验。
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达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09,P <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蒙医《四部医典》中指出:“病因虫与黄水偏盛后,魔障五行紊乱肤病生”,即感染黏虫或黄水偏盛,致使三根失调,关系紊乱,病发于肤,形成皮肤病。蒙古医学经典丛书《外科学》指出,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由黄水增盛导致三根失调,又或黏虫感染引发,有学者认为血液作为人体五体素之一,如出现偏盛偏衰和功能紊乱就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而病变的血液(恶水)可成为疾病的发病原因。而痤疮则是恶血与黄水瘀积皮内,阻滞气血运行所致。也有学者认为血、黄水、巴达干、黏虫是痤疮发生的主要病因,食积不化、皮肤恶血黄水偏盛导致血液窜行受阻不畅,郝依与血相搏,或巴达干偏盛,导致郝依、希拉、巴达干失调,而黏虫乘机侵入皮肤而发为座疮。三子汤的主要成分是诃子、栀子、川楝子,药性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其中诃子具有调理体素即三根、解毒之功效,栀子具有有清血热、明目,祛巴达干希拉,滋养强壮及调理体素之疗效,川楝子有祛巴达干希拉、燥黄水,止痛,杀虫之功效。
中医文献隋代《诸病源候论·面皰候》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是也。”明代《外科正宗.卷四》记载:“肺风、粉刺、酒皻鼻三病同种。粉刺属肺,皻鼻属脾,总皆血热瘀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清代《外科大成.卷三》记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荷叶煮粥湖为丸。”本病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本方中桑白皮、枇杷叶、黄芩清肺火,赤芍、丹皮、生石膏凉血活血清营,连翘、金银花、野菊花善清面上之火毒,公英、地丁、败酱草清热解毒,皂角刺软坚散结,川牛膝引血下行。上方随症加减。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性激素及皮脂腺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及继发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的发生还与遗传、免疫、内分泌障碍、情绪和饮食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采用抗炎,抗雄激素、抗角化为原则,抗炎药物多服用四环素类,因其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并使面部皮脂中脂肪酸浓度下降。
以上3种方法,综合了蒙中西3种有效治疗特色,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李日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李博鉴.皮科证治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