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春琼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职高学生道德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仍有待于提高。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职高语文教材,发掘其人文性内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意在探讨职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问题及以此为基础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职高语文 人文性 教学实践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69-02
职高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职高语文教学中一要系统梳理人文内涵,二要有效地和学生的人文基础对接,让学生能够接受教材的有益营养。因此职高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理解透彻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并以此为主要思想来指导开展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贯彻人文性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下笔者就简单谈一谈职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及教学实践途径。
一、职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思想概况
《易·贲》中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而言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用来教化天下的,人类的一切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来涵盖,它包含着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表现为人类对价值、尊严以及命运的追求和关切。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也就是它既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必须的一项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职高语文教材中着重突出了语文中的人文性思想,尤其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渗透,鼓励学生思考其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刻的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极具人文内涵。职高语文教材的内容具体到文本的编选来说,其所编选的古典诗文多是一些既经典又脍炙人口的篇章,这些古代诗文既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又是最能体现汉语无穷魅力的精髓内容;而其所编选的现代诗文则是一些非常具有规范和优美特点的现代诗文精品,既短小精炼而又内涵深刻,非常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和思想内容的健康。总体来说,职高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无不既具有典范性而又非常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思想,以及既具有文学性而又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另外,职高语文教材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与责任感等,也即是重视人文文化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生体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生哲理,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正确与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二、职高语文教材中的主要人文性内容
职高语文教材近年来做出了许多改革,尤其是在选编文本方面,它更加注重选文内容的典范性,篇篇文本都是文质兼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这其中,职高语文教材的最大亮点是古诗词作品的增加。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内容中必然要涉及到很多古诗词作品,而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翻开职高语文教材课本,我们会看到许多经典和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譬如诗经《静女》通过曲折有致的情节描写和惟妙惟肖写人状物来层层铺设出感情发展,将人物“静女”的美好特点深刻地衬托出来,充分体现出了民间情歌的人文性艺术;屈原的《国殇》通过描写将士们与敌人激烈战争乃至壮烈牺牲的经过以及作者对捐躯将士们的哀悼,交织出一首血泪交加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赞歌,深刻表达出了我国古代有志之士的爱国主义人文情怀;李煜的《虞美人》以凝炼优美的语言和比喻、象征、对比以及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作者的亡国之悲淋漓极致地表达了出来,这种美丽与绝望的交融交织正深刻体现出了其中的人文性内涵;陆游的《钗头凤》则通过描写作者过往与恋人之间的美好爱情生活以及后来被迫两相分离的相思之苦,深刻表达出了作者对人世无常的感叹,体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中的情感关怀……可以说,这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多彩和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它能够带领学生去漫游文学世界的瑰丽美妙、领略文学精神的海纳百川。职高教材中现代文作品中,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如谈歌的《绝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老舍的《我的母亲》,让人感受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总而言之,职高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既能够教育学生传承与拓展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与文化,又能够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从而将目光放长放远,肩负起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发扬中华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它比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感染学生,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职高语文的人文性教学几种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更新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思想。那么,如何利用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接下来就来谈谈我在教育中的几点体会。
1.感悟文本,提高人文素养
教材中的课文大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读中领悟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运用文本中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高尔基也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学时,对语言优美的课文,我先进行范读,以便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句,关键词句。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不仅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总体,而且要把握教材的局部乃至细部,对词句包含的深意能真正有所领悟。因此,我认为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文本,即重视文本语言感受。
在《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学中,我作了这样一段教学设计:
师:文章写了母子三人四次吃面的情景,并通过“一碗清汤荞麦面”将全文贯穿起来,下面请同学朗读这四个情景。并思考这四个情景中最感人的情景是什么?
生:最感人的情节是母子三人第一次吃面的情景,大年三十夜三人合吃一碗面需要多大的勇气,表现母亲内心的不寻常。
生:我被他们母子三人第二次吃面的情景所感动,表现了他们刻苦坚毅、直面生活的勇气。
生:我被面馆的店主夫妇所感动,他们对母子三人有同情,有尊重,有鼓励。
师:下面我们再请同学朗读第四次吃面的情景,想一想:他们母子三人为什么在十几年之后要重返这个面馆?
生:为了感恩。为了怀旧。
师:这一饭之恩并不只是一顿饭的帮助,而是给他们生活的信心,给他们鼓励,让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精彩。
通过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面对人生路上的困境,如何帮助遭遇困境的人。这样,学生心底的人文价值观被刷亮了。
2.注重情感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
“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重教育功能。对生活,对思想,对观念的认识,靠讲解所得的收获是单一的,而体验的收获却是多方面的,比如《雷雨》的教学,采取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表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表现欲得到了满足,人性的复杂性得到感悟,同时文章中的语言也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学习了老舍《我的母亲》之后,我搞了一项活动——“记住父母的生日”和“能否为父母送上一份表达情意的礼物”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意识到对自己的父母关注不够,唤起学生对亲情的重视,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对父母的养育有感恩之情。而感恩应该从平常小事做起,免得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3.鼓励课外阅读、体验生活,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基础在课堂,拓展、延伸、充实在课外。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来自课本的人文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布置人文性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搜集有关的作者资料、相关的作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发挥专业优势去搜集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去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如在教工艺美术班时,利用根雕、木雕展览会,让学生感受怎样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感受。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注重学生对于人文思想的学习与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性教育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珂. 试论职高语文教材下职高语文的人文性及教学实践[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01:28-29.
[2]王宁. 谈职高语文职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及教学实践[J]. 中学教學参考,2011,27:3-4.
[3]刘清明.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4:39.
[4]于映锋. 在职高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J]. 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5:62.
[5]王向华. 人文熏陶应是职高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