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廷双
【摘要】现阶段,有一部分初中学生认为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课,而历史是副科,那么在课堂上就表现的不够积极主动,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58-02
一、前言
近几年来,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出现了厌学的现象,并且课堂也从原有的生动有趣转变为现在的毫无乐趣。所以,作为教师,要大胆的实践,并且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二、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长期以来,教师采用的模式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此观念在教师的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短时间的对教师的观念进行改革有一定程度的困难。针对这样的形势,要运用很长的时间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并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但是有很多时候,教师都会用老眼光去看待问题。例如:新的历史教材,是以新颖、图文并茂为主,并且已经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内容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对教材进行改革。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认为新教材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其实新教材是很多专家通过研讨才确立的,会出现这一想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旧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作为初中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新观念,并且要用好新教材。
三、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现阶段,有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授课,而学生在讲台下面走神,这样就使得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并且还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从而就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作为教师,要想上好历史课,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更新。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历史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就不仅符合了历史教学内容,还符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加强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不喜欢历史学科是因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教师,虽然这样的心理比较极端和不理智,但是在各大初中学校此现象却非常普遍。因此,作为教师,要非常重视这一点,要尊重学生,并且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作风,从而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想学生多提问,并且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多设置疑问,从而鼓励学生多思考。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回答问题时,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且对其进行准确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快乐和成功。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
1.利用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
中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发生的历史时间也比较多,为了方便记忆,可以采取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例如:在总结近代历史前期落后的原因时,可以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对联来进行归纳。
2.采用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根本上影响教学的质量,要想提高历史课堂的效果,就必须打破沉重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加热闹,就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主要是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有梯度,并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借用谐音、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历史课本上有很多很难懂的语言,要想使学生更快的记住,作为教师,就可以采用谐音或者将其编成口诀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记忆。例如:戊戌变法的改革是1989,因为历史有很多时间,比较容易混淆,可以采用谐音要发就发词语来记住,这样就方便了很多。
4.利用漫画或宣传画形式
现在初中生很多都喜欢动漫,作为初中的历史教师,就可以利用漫画或宣传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动漫图片就充分展示了在世界战争一战前期英德矛盾很尖锐的情况。
5.采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要科学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主要是将文字、声音以及图形等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产生直观、生动等效果,并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就会使得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和热情。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作为教师,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并且好做课前的备课准备,寻找最恰当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條》,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05月
[2]黄兆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