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鸿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
一、阅读科普作品,理性成长
确实,读书节的主题大都是提倡以阅读文学作品为主。文学作品很受学生欢迎,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随着他们渐渐地与这个社会接触,他们在个性心理方面开始趋于稳定和成熟,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心去感受这个社会,从而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文学作品是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生活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铸造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并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指引学生感性地感知世界。
科普作品则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相比较文学作品的感性特点,科普作品更多的则是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与文学作品具有互补性。中学生喜欢以生活为原型,容易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共鸣,但因为身在其中,容易陷入感性的漩涡,难以自拔。这时候,就需要一种理性的声音,告诉学生,可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给学生更高层次的指导,帮助学生成长。阅读科普作品,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关地注客观世界,开阔眼界,培养博大的胸襟。
二、阅读科普作品,健康成长
科普作品的数量多如繁星,学生本身对科普作品认识不够,很难自行筛选。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如《万物简史》、《绿色生活指南》、《饥饿的地球村》、《为科学献身的动物们》、《大众科学指南》、《有趣的制造》、《终极抉择》、《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兼具科学性、文学性或趣味性的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1. 阅读科普作品,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科普作品中包含了天文、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涵盖面广,有助于开阔视野。例如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以惊险刺激的情节,向读者展现了世界的宽广与丰富多彩,时差的变化、气候的转变、风俗习惯的差异……科普知识最大化地融入作品中,让读者感受到世界之大。
此外,文明进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更是大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因此,每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中都渗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让人们感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之艰难,也认识到人类之渺小与伟大。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从对地球本身的研究到登月行动再到对宇宙探索,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人类一直在前行。倡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将这些“奇伟瑰怪”的自然景观和艰辛奋进的人文史实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大开眼界,无形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程度。
2. 品味科普作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中学生中提倡阅读科普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是学习科学家对科学的热诚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科技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如同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而受教会烈火焚身,富兰克林在大雷雨天时放风筝,罗伯特·埃文斯牧师宁愿花上成千上百个夜晚观测夜空寻找超新星……科学的进程或缓慢或飞速,都离不开人类的努力。而这些人为的努力,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没有对科学的热忱、对真理的追求,科学家们不可能前仆后继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前行。同样,只有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以义无反顾的精神前行,学生们才能到达知识的殿堂,摘得理想的果实。科普中大量的科学工作者就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
三、阅读科普作品,快乐成长
科学技术理性发展的价值坐标是关注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以人为思考的出发点,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并以人文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为依据,去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合理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根本处境。人文情怀是科普作品的长久生命力所在,因此,在优秀的科普作品中,常常包含着一定的人文情怀。同时,科普作品的内容、形式也不一定枯燥无味。许多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干过的千奇百怪的事件,如达尔文为蚯蚓弹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一位考古学家常年穿着长风衣为了从博物馆中“偷渡”收藏品;被认为是牛顿之后英国最后的科学家之一卡迪文许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以至于听到他人的赞誉而仓皇而逃。同样,科学的世界同样趣味横生:“铝”曾被认为是贵重稀有金属,一氧化二氮作为“笑气”曾风靡贵族圈,放射性元素被认为对人体有益而大受推广。《万物简史》中随处可见真实生动而有趣的情节,引人入胜。只要学生愿意翻阅一下,自然不忍释手。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