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严
为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有一套科学教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本文就改进课堂教法,以优化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情景导入新课
如在初三学习了圆柱有关知识而要学习勾股定理时,我课前提出一个问题:如下左图,有一只壁虎A晚上锻炼回来,又累又饿,突然发现离它不远处有一个圆柱形盒子上底边缘有一只蚊子B,为了尽快解决饥饿,它如何走路线才最短?
学生可能出现这样一些想法:沿着底部边缘爬到C处,再沿母线爬到B处;大部分同学认为由壁虎A位置沿侧面直接爬到蚊子B处;还有其它想法。究竟哪个正确,又如何说明它的正确性,我们教师必须找出一个让大家信服的理由。适当引导,尝试将圆柱展开(如上右图),寻求最短路线。而这恰好是圆柱展开图知识及勾股定理引入。这样既复习了圆柱展开图知识,又激起学生对勾股定理求知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从而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2. 教材联系生活实际
如现初一教材在幂的运算中有“读一读,估计100万粒大米质量”的例题。有位老师把其改成下面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财主的一个佣人特别聪明,他为财主做了很多工作。有一次,财主高兴起来就表示满足佣人一个要求。佣人说:“就在收帐簿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依次放8、16、32……,一直放到第64格。”财主听后大笑,“你真是穷惯了,就要那么一点大米够你吃几天?”佣人说:“我怕你仓库没那么多大米,我只要第64格的大米。”同学们,你能帮这位财主算一算第64格大约有多少粒大米?有多重?这样的故事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知道运用测量估计100万粒大米重量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必然步骤。新教材及新教法趣味性强,又能引导用幂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法既比单纯计算的旧教法有效,又能联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如初一课本中有这么一道题:如图:
……,第n个图形需要多少条线段?
以往的教法是我们教师分析规律使学生明白即可;可这样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从而没能创新求异。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先和学生排摆魔方图,让学生先了解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上面图形,就发现学生有如下几种方法:
因为第1个图形的三角形需要3条线段,以后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需要增加线段2条,即为:
三角形个数 线段条数
1 3
2 3+2
3 3+2+2
…… ……
所以第n个图形需要线段条数为3+2(n–1)。
也有同学作如下分析:
三角形个数 线段条数
1 1+2
2 1+2+2
3 1+2+2+2
…… ……
所以第n个图形需要线段条数为1+2n。
还有同学分析如下:因为每个三角形需3条线段,所以第n个图形原本应需要线段3n条,但从第二个图形起每两个三角形之间可以省一条线段,总共可省n–1条线段,因此第n个图形需线段条数为3n-(n-1)。
以上学生思维各异,但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发散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4. 课堂考查
如我校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韦达定理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小华与小丽由于边说话边做同一道题目,小华看错了一元二次方程一次项系数,解得x1=2,x2=3;小丽看错了常数项,解得x1=6,x2=1;若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你能否知道原方程正确答案?
这位老师以问题形式间接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还以问题形式激发学生探究运用韦达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这位老师把学生置于知识发现者、探究者位置上,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这样就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对以往传授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