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误区

2015-07-28 14:41贺占钦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744500
学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探究性高中语文课文

贺占钦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 744500)

走出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误区

贺占钦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 7445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经验的总结,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陈述对象是学生,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描述,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考虑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教学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出的现实背景。

探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发现问题,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主动寻找途径、方法来解决问题。它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的过程。语文课堂上的探究,就是师生在课堂上探讨一个又一个语文疑难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力求有所发现和创新。整个过程要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间,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风采,激发学生真正有价值意义的探究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如何真正将“探究”的最终目的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智慧、语文素养上。

然而,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语文教育,既关涉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获得,也关涉到他们的长远发展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一定要注重发挥其育人功能。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并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不是跑龙套的形式主义。那种每及探究必将桌椅拼凑成块,学生组织四至八人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喊一通,漫无边际地陈述与探究本意无关的内容,热热闹闹地营造课堂欢快气氛的做法,不但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反而还会让学生滋生出形式主义风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探究性学习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不行,但这个预设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预设到生成,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那些不给学生以时间保证的探究性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其结果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如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得到修正和提升,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落实。

探究性学习突出的是一种探究的意识,一般遵循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的程序或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训练,而是要能够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对所学习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力求在不断思考、研讨中,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养,以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丰富、完善。在探究性学习中,忽视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倾向、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价值追求,一味地应付形式上的探究,随意地将学生拼凑成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在知识层次上的差别会导致了探究层次上的悬殊,盲目拼组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让一部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无所事事,因自卑心理而产生抵触情绪。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变自己讲为学生探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课标》理念,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这种理念不能误解为一切活动都由学生随心所欲地去进行,将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导入教师课堂不作为的误区。课堂上,教师的“声音”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传统的“满堂灌”早已成为众矢之的,时尚的“闭嘴”“失语”肯定也行不通,仅仅做个发言的“首席”也似不妥,容易失去传道授业的职责。如何掌握好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分寸,只能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文本的实际,该“灌”时“灌”,该“静”时“静”,切实发挥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高中语文课里的探究要紧扣文本这个本体,围绕语言文字这条线索,突出“语文能力”这一核心。探究的对象必须和文本紧密相关,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要走出言及探究必漫无边际胡乱发散的误区。比如,课文里出现了“桥”,于是就探究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桥”;课文里出现了“四合院”,于是就探究“四合院”的历史变迁;课文里出现了“饮食”,于是就探究古今中外不同风味的小吃;课文里出现了“言志”,于是就探究人生诸多的理想;课文里出现了“载道”,于是就探究玄妙高深的“道可道,非常道”;课文里出现了音乐家,于是就探究其不同风格的音乐人生;课文里出现了《再别康桥》,于是就去探究徐志摩的情感历程……于是,高中语文探究课就变成了“生活指南课”“泛文化课”“语文人格教育课”“玄学课”“表演课”“侦探课”。长此以往,探究学习便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删繁就简三秋树”,语文教学中的“探究”,要多用“减法”,轻装上阵,不要承载上过多的重负,以致变了形、走了样。高中语文教学像任何一门基础学科一样,只做它能做也该做的事。比如探究《荷塘月色》,决不能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上,而应该重在探究品味朱自清字里行间飘逸而出的优美意境,笼罩全文的清新、隽永、含蓄、蕴藉,还有像看似随意道出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之类文句里深含的既温馨又酸楚的人生况味。探究不能脱离文本,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课堂教学常常是“缺憾的艺术”,十全十美的课堂大概只存在于虚幻的想象里。在教学中落实探究,是课程改革向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理解课程改革理念,领会课程改革实质,不断更新观念,真正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无论是听还是说,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能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参考别人的成果,把这些实践所得的结果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便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责编 吴海婷)

猜你喜欢
探究性高中语文课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