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惠清 朱钰婷 巫倩山 黄淑兰 江 霞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 惠州 51600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阻塞为典型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若没有进行治疗而任其发展,可演变为肺心病与呼吸衰竭的慢性疾病[1]。据调查显示[2],在严重的大气污染及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下,COP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致残率及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对该类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其对健康理念的理性态度,最终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行为显得至关重要[3]。笔者查阅万方数据库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稳定期COPD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已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4]。故笔者设计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自我管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方法应用于稳定期COPD患者对其知识、信念及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呼吸内科于2010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144例稳定期COPD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76例,女 68 例,年龄 34~70 岁,平均(46.4±4.5)岁,平均病程(6.2±1.1)年;文化水平:小学 41 例,中学 72 例,大学31例。选取我院呼吸内科于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6例稳定期COPD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男 64 例,女 72 例,年龄 35~67 岁,平均(45.7±4.8)岁,平均病程(5.9±0.9)年;文化水平:小学 38 例,中学 70例,大学2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肺功能、胸部X线、CT及血气检查,并联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COPD,诊断依据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经心、肝、肾功能检查无任何生化指标异常;无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排除心理疾病患者;语言功能完好且表述清晰;明白本次研究意图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在患者出院后进行上门或电话访谈(以电话访谈为主),对其开展健康宣教,要求患者定期回院复查,并告知家庭氧疗对肺功能改善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多进行有氧运动;对心理状况不佳的患者进行心理调适;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解答患者的疑虑。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模式。
1.2.2.1 设计稳定期COPD自我管理项目 立足于我国稳定期COPD患者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由我院护理人员自行设计《COPD自我管理项目宣传册》,交由5名临床护理专家进行审阅,最后修订成初稿。严格遵循初稿中的自我管理理论对9例COPD患者进行干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完善初稿,并最终定稿。《COPD自我管理项目宣传册》主要涉及COPD疾病管理、呼吸功能锻炼、心理调适、康复治疗、合理饮食、药物治疗等自我管理内容。
1.2.2.2 呼吸功能锻炼 在尊重患者自身偏好与习惯的基础上,为其制订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如患者身体素质较好则建议进行户外活动,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跳广场舞等,提醒患者要注意控制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一旦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考虑到一些患者身体状况不佳,建议患者在室内多多走动,可练习吹口哨、吹笛子、唱歌,亦可借助肺得康进行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功能锻炼。
1.2.2.3 家庭氧疗 护理人员通过整理患者病历,掌握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制订科学的吸氧计划,主要涉及吸氧时机、吸氧次数、流量及浓度、注意事项及紧急事件处理方法。要求患者复述计划内容,对于患者阐述错误之处,应当面予以指出,并进行纠正。
1.2.2.4 自我饮食控制 指导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可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食物,做到“食不语”,切忌狼吞虎咽,做到少食多餐。
1.2.2.5 自我控制情绪 患者身患疾病,难免会存在低落、恐慌、不安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心理,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告知戒躁、戒怒,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面对疾病。
1.2.2.6 急性加重期的应对措施 指导患者冷静应对急性加重期出现的异常呼吸症状,如遵医嘱用药、延长吸氧时长,如发现病情不可控,应赶紧至医院检查。
1.2.2.7 访谈 患者出院2周后,护理人员到患者家中或电话进行访谈(以电话访谈为主),为患者详细讲解《COPD自我管理项目宣传册》内的相关内容,干预时间为8周,每周1次,每次时长0.5~1 h,直至患者对所有知识点了然于心。访谈时要求患者准备笔记本,记录每次听课要点及每日康复的具体情况,由家属从旁监督。8周后,护理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康复计划的实施情况。
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知识问卷:在参考大量COPD患者知识问卷的前提下,由我院5名护理人员经过商讨自行制订稳定期COPD健康知识问卷。该问卷围绕COPD的发病原理、临床症状、应对措施等基本健康知识点进行出题,共30题,每题有4个选项,每题1分,总分<15分为知识掌握度低,15~24分为知识掌握程度中等,>24分为知识掌握度高。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效能量表:此量表用于评价COPD患者在不同情境下应对呼吸困难症状的自我效能。量表分为5个维度,内容包括呼吸困难管理、情绪、体力活动、环境与温度、安全行为等条目。每个条目采取Likert 5级评分为1~5分,得分越高,即代表患者自我效能越高。③MRC评分量表:MRC评分用于描述患者主观性自我感觉情况,该量表共5个选项,分值0~4分,主要用于反映患者呼吸困难情况。0分代表轻度呼吸困难,1分代表中度呼吸困难,2~4分代表重度呼吸困难。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型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统计描述,若再次满足方差齐性,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离散型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健康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健康知识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知识评分分布及总分[n(%)]
两组干预前各项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各项自我效能评分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ΔP<0.05
组别 呼吸困难管理 情绪 体力活动 环境与温度 安全行为 总分研究组(n=136)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144)干预前干预后3.78±1.454.88±1.41Δ 3.84±1.524.72±1.48Δ 3.98±1.464.99±1.39Δ 3.64±1.344.72±1.36Δ 3.62±1.474.76±1.43Δ 18.86±7.2424.07±7.07Δ 3.72±1.423.73±1.413.85±1.473.88±1.493.87±1.433.91±1.393.55±1.293.57±1.313.71±1.453.76±1.4818.70±7.0618.85±7.08
两组干预前MRC评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MRC评分分布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COPD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肺部疾病,气促、咳嗽、咳痰是其主要症状[5]。流行病学研究发现,COPD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吸烟、环境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和遗传易感性是COPD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并称为“四大慢病”,其中,COPD已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6],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自我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保健方法,强调 “以患者为中心”,弥补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医疗模式的偏差。此模式以“社会认知理论”及“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框架,尝试通过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自我效能及改变患者的态度来实现自我监控与管理疾病,减少疾病对自身社会功能、情感等影响[7]。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RC评分分布[n(%)]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研究组健康知识得分、自我效能及各维度评分、自觉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明稳定期COPD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对其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大有裨益。在本次研究中,由我院自行设计《COPD自我管理项目宣传册》,经临床实践完善后应用于本研究,由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年龄、家庭情况、作息安排等基本信息,通过“典型的一天”掌握患者的运动偏好、服药依从性、饮食习惯等情况,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制订康复计划[8],此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家庭氧疗、自我饮食控制、自我控制情绪、急性加重期的应对措施[9]。其中,呼吸功能锻炼计划是本次计划的重点,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患者自身体质建议其进行户外运动或室内运动,告诫患者锻炼过程中切不可逞强,如感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10]。护理人员应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前提下,为患者制订家庭氧疗计划,详细向其讲解氧疗的注意事项、原理、意义等知识,要求患者掌握氧疗方法[11]。自我饮食控制重在纠正患者对于饮食认知的偏差,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合理科学饮食,告知患者不可大快朵颐,要注意细嚼慢咽等[12]。自我情绪控制是自我管理内容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患者由于身体疾病,常常表现出消极态度,护理人员应进行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态度,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自我控制情绪[13]。培养患者自我效能是自我管理模式的目的,由于自我效能是影响个体生活事件行为能力的信念,当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呼吸症状异常时,通常会表现出手足无措之态[14]。因此,护理人员应重在加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帮助患者掌握应对措施,冷静地判断自身疾病的发展,帮助患者制订个体化计划,完善患者对相关疾病的认知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知信行理论强调,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知识上升至信念层面,激发患者自身改变的动机及潜能时,患者才会改变不当行为[15]。因此,本次研究不仅帮助患者制订各项计划,拓展患者知识面,还要求护理人员与家庭成员联合督促患者行为改变,促使患者产生改变动力,通过自身坚持实现行为改变。
坚持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相结合的“三级预防”的策略,对于减缓患者肺功能下降、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COPD作为一种多基因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发生COPD的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暴露于典型的环境危险因素中,如控制吸烟和减少职业粉尘接触,改良居住环境,加强空气污染治理,采取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在无症状的COPD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普查,尽早检出早期病变者,通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摄入维生素E、蔬菜水果,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防御能力,减缓疾病进展速度,同时加强COPD患者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地预防COPD复发及加重[16]。另外,早发现、早诊断是早期干预的关键,目前COPD漏诊率很高,尤其在农村,大多数COPD患者都是在出现中重度症状和体征后才被诊断。为了保证在疾病早期即能给予诊断,需在媒体上长期进行疾病教育,并进行其他咨询活动,对专业医务工作者的教育也是必需的,要克服对COPD的悲观态度,并进行积极的治疗。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模式是传统医疗模式的有益补充,稳定期COPD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能帮助患者拓展知识面,激发患者信念及促进患者行为的改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马金凤,刘美芳,艾华等.自我效能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69-70.
[2]张彩虹,何国平,王秀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7-431.
[3]马金凤,赵秋利,刘美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护理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38-440.
[4]徐建宁,冯洁惠,汪国建,等.运动疗法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分析 [J].中华护理杂志,2010, 45(8):706-708.
[5]曹长英.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06-208.
[6]张桂玉,刘小平,郭冬梅,等.认知行为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7):541-544.
[7]徐海琴,陈文积,仇丽雯,等.呼吸康复护理对老年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30-31,37.
[8]刘秋云,赵静,王苑,等.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35-437.
[9]过艳芳.长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25-26.
[10]赵晓惠.护理干预对增强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14-15.
[11]彭沁波,唐良春,李莲,等.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睡眠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402-404.
[12]王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及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1384-1386.
[13]龚小玲.自我管理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276-1277.
[14]董胜莲,邢凤梅,吴庆文,等.自我效能系统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1):4-6.
[15]周志红,严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17):85-88.
[16]王艳.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8):12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