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113-02
消除小学生的作文畏惧心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消除小学生的作文畏惧心理?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会写作文,爱写作文。
一、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作文要求
著名人类家葛雷在他的《成功的共通性》一书中指出:“勤奋、运气或灵活的手腕固然重要,却非关键,唯有掌握重点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的作文重点提出了要求,是指导我们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依此循序渐进进行作文教学。因此,欲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笔者以为必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学生作文的要求。
二、扎扎实实进行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
小学生作文畏惧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不太重视作文的方法指导,即作文教学往往留在“七零八落”的理论指导层面,隔靴搔痒。消除小学生的作文畏惧心理,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责任心,能针对存在问题,扎扎实实进行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
(一)将字、词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汇。
学生惧怕作文,“不知道怎么写”是个重要的原因。而“不知道怎么写”的根源之一,往往是语汇贫乏,脑子里没有多少字和词。写作学告诉我们,字、词是组成文章的基础,即文章由段落组成,段落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组成。可见,欲写文章,必须掌握并能运用大量的字、词。我国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字、词教学。笔者以为,无论搞什么样的“课改”,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个优秀传统。即每上一篇课文,如果觉得学生语言上有碍障,最好不要忙于搞“大合唱”,而是把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根据笔者经验,学习生字生词,最好叫他们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在通过学习认知后将好词佳句记于其上收集起来,并强调不断地翻看和记背,并注意在作文时大胆运用,养成习惯。
(二)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段,当多形式灌输作文的基本常识。
1.分析课文告知“怎么写”。小学的很多课文,具有鲜明写作特色。如《桂林山水》一文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展开联想,抒发感情;文章结构“总——分——总”。而《三味书屋》,则按空间顺序描写、介绍,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我们必须讲解这样的“写作特色”,告知学生“怎么写”。
2.通过仿写认知“怎么写”。仿写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文质兼美的课文之后,模仿其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一次作文。仿写分全仿和点仿。全仿就是全面的模仿,点仿就是局部的模仿。因为范文较广,内容较多,很多篇的“写作特色”,对小学生而言还是算“复杂深奥”,因此,要求全仿还是点仿,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来确定。笔者学生,主要是农村学生,写作基础一般,因此主要进行点仿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3.“下水作文”告知“怎么写”。“作文怎么写?”是个特别难回答的问题。常言道“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做个样”,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最好自己也写上一篇同题的作文,以回答“怎么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4.让学生自改作文,从中领悟“怎么写”。《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自改作文。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欲让学生自改作文,作为教师首要的是教他们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即,一指导修改纠正错别字;二指导修改不通顺的句子;三指导修改标点符号,特别是逗号改句号;四指导进一步完善材料,就是将没有很好突出中心的不恰当东西去掉,挖掘能很好突出中心的东西进行补充;五是检查是否分段。总之,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习惯。
5.多写多练和多看,从写中领悟“怎么写”。有人说:“好文章是练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读多看,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所以,笔者以为,学生练习作文,次数可以突破《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的规定,指导学生勤练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经常练写,从写中领悟“怎么写”。
同时教学生阅读方法,大力倡导课外阅读。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让学生放开手脚无所顾忌地写,以便“真情告白”。怎样才能让学生作文出“感情”,不无病呻吟或说大话空话假话?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暂不强调表达生动、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之类“作文法”,让学生放开手脚无所顾忌地写作文,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只要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得对不对,说得合不合,统统不重要。这方法,珍视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强调的“我写我心”,言为心声,前人已有尝试过,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学生惧怕作文,除了“不知道怎么写”之外,就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写什么”,主要是缺乏写作素材,脑海中没有多少“值得一说的东西”。只是没有注意观察生活所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因此,要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厚积而薄发”。《语文课程标准》就要求五、六年级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四、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耶胡迪说:“学习的动力首先来自学生,这一动力正是我们必须从学生身上去发掘的。”如何“去发掘”?
1.多一点人文关怀,亲近学生。2.借评判作文进行鼓励。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作文评判要求过高,求全责备,或者要求过低,敷衍塞责,只写个日期或者“阅”“查”,或者“优”“良”“中”“差”等,均为“冷情批阅”,会大大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消除小学生的作文畏惧心理,不可一躇而就,需要我们遵循一定的科学的路径进行。
(责任编辑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