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绿色化” 生态文明可持续
让苍山洱海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总书记与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
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洱海人口密度最大,有80万人一直饮用洱海水,但这里在1996年和2003年曾两次暴发蓝藻,给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环保迫在眉睫。
近年来,当地通过“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污”“全民参与”等多种方式对该水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让湖泊尽可能休养生息,在周围产业布局上严格控制,尽可能减少产业发展对洱海的影响,划定生态红线,每一条红线都有严格的界定,规划建设全长128公里的环洱海截污工程等。另外,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洱海保护,特别是对违法行为的监督。依靠百姓甚至是来大理的游客,让保护洱海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随着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今洱海的保护管理范围已从250平方公里的湖面扩大到2500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从“一湖之治”上升到“流域之治”,从单纯的治污截污转变到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并作为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典范在全国推广。
权威声音
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召开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
青山绿水的坚实保障
青山绿水,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为加强环境保护,给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最坚实的法律保障,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在1989年颁布后25年来的首次大修,加大了对企业违法的处罚力度,也增加了对行政监管部门的问责措施,反映了党和政府铁腕治污、猛药去疴的决心与力度。该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
2015年全国两会上,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参会的全国代表、委员们纷纷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6月24日,河北廊坊开发区第一小学的老师在为环保社团的学生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完整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愿景、主要任务等,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包括总体要求;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共9个部分35条。
《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美丽中国的内涵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其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环境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另一句话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趋紧。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方式依然比较粗放,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可以说,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得到了大力开发和利用。图为黑龙江省牡丹江马桥河金跃太阳能发电厂。
资料卡片
“绿色化”是一种生产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绿色化”还是一种价值取向——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四大亮点
首次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作出部署 以前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都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作出的,而且都不是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全面部署。此次《意见》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作出部署,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首次出现“绿色化”的新概念 《意见》在原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基础上,增加了“绿色化”,这个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和集中体现,其适用范围不限于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首次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制度问题,最根本的保障是制度保障。因为制度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去推动,如何激励人、约束人?关键靠制度。《意见》提出了整整10项制度建设的要求,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
首次对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作出制度安排 走生态文明之路,既是政府的大智慧,也考验着每个人的环保意识,需要每个普通人从点滴做起,用理念引领行动。《意见》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使公众参与有章可循,将公众参与真正落到实处。
权威声音
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
——2015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
新《环保法》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加了政府、企业各方面的责任和处罚力度,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给地方政府念起了“紧箍咒” 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将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如果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有违法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赋予环保部门监督管理“硬手段” 规定其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这样既能及时制止违法排污行为,又能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保全证据。对拒不治理污染的,环保部门可找人代为治理,但是费用由污染企业承担,还可以采取综合性调控手段,从多个方面对企业进行限制。
国家对购买节能产品进行一定的补贴,节能家电成为百姓的消费首选。
加大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的突出问题 实行“按日计罚”,就是违法超标排污一天就罚款一天,企业不治理污染,就连续处以罚款,上不封顶,直到企业主动治理污染。除“按日计罚”外,存在伪造数据和偷排漏排等行为的责任人还将受到拘留处罚。
突出全民参与 专门了设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章节,公众可申请公开环境信息,监督环境保护。此外,还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资料卡片
国家环保部晒出环境监管执法“成绩单”:2015年上半年全国共检查企业62万余家次,责令停产15839家,关停取缔9325家,实施“按日计罚”涉罚金逾2.3亿元。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292件,罚款数额达23635.09万元;移送行政拘留782起,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40起。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认为,从内涵来讲,生态文明理念既吸纳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文化思想,也吸收了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文明形态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本质来看,生态文明是高发展水平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
在天津滨海新区,科技人员对比展示通过集装箱模块化“移动式污水处理装置”净化前后的水质。
生态文明并非要求人们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每个公民才能生活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才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因此,公众要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在发展理念上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让“绿色化”从愿景变成现实
《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刊文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化”的新提法,充满希望,饱含深意。它重申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我们的现代化,不能让车水马龙的喧嚣、雾霾围城的迷惘,淡漠了田园的乡愁,湮没了绿色的生机。“新四化”增至“新五化”,强调的正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副担子一头在政府和企业,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的程度,让绿色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头在社会与个人,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力戒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才有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化既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是价值取向。
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激发人们的参与感。相信你我携手同心,一定能让“绿色化”从愿景变成现实。
江西省婺源县乡间田野油菜花、桃花、梨花竞相开放,构成一幅幅美丽的春色画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
资料卡片
一个没有关紧的“滴水”龙头,在1个小时内可以流掉3.6公斤水,1个月就是2.6吨。
一台电脑显示器或电视机的待机功率至少5瓦,如果不关电源,待机一晚将会耗电0.1度,全年就是36.5度。
如果全国家庭都不关显示器,一年下来将浪费84亿多度电,相当于浪费336万多吨煤,这是930多列重载火车的运量。
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超过千亿斤,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等于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
1.“绿色化”的内涵是什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它“严”在哪?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政府的大智慧,也考验着社会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需要每个人从点滴做起。同学们想想在日常生活中能为环保事业做些什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制定一份我们的宣言和行动计划。
材料一:继2014年实施“绿色攻坚工程”,完成造林绿化500万亩之后,河北省2015年将继续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新增植树造林420万亩,在京津冀地区建起一道“绿色长城”“生态屏障”。
材料二:2015年,新疆计划投资81.5亿元,兴修34个重点水利工程,包括卡拉贝利、阿尔塔什水利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叶尔羌河防洪工程以及13座水库的建设等,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改善全区水利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现状。
材料三:2015年,西藏将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督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公开环境监测信息;重点排污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自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开监测信息。
根据以上材料,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环保情况,并以一名普通市民的身份给政府提建议,为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