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档案袋评价法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
吴海燕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法为中小学教育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论文在介绍高师《教育学》档案袋评价法的内涵及实施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师《教育学》档案袋评价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并对这一作法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档案袋评价;反思
档案袋评价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包含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理念也正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授课教师,笔者在运用档案袋评价法的实践中,体现到该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长较有裨益,可为高师《教育学》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档案袋评价,也称“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材料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努力和进展或成绩,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其获得更大发展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这一评价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评价指标的多元性
传统的纸笔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更关注的是 “你记住了多少的知识”;《教育学》档案袋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考查,倡导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全面考查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在乎的是“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怎么理解这些知识点的?”“通过学习,你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收获或体会?”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学》档案袋评价中课程学习的成绩由学生自评、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协商而成,学生也从被动的接受评价者逐渐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者,通过评价活动,使得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加强了沟通和互动,能让被评价者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真实准确地知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更快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加以改进,从而获得发展。
3、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教育学》档案袋评价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优秀的学生,而是为了真实再现学生学习的成长过程。它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个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一)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霍德华.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主要表现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主义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一种或多种以上的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揭示了智力只有领域的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为此,教育者要尊重个体的智力差异,充分地挖掘和发现个体的优势智力,在评价学生时也不能只以传统的期末总结性笔试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而应该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学习。多元智力对智力类型的揭示为《教育学》档案袋评价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智力基础。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生命、热情、信念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从全人的视角阐释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罗杰斯为首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 “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个体自主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为他们创设富有 “人情味”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学》档案袋评价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依据。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如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因此,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的学习理念。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了更好地建构知识,需要将新学的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印象相联系,而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和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教师还应该组织协作学习,即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教育学》档案袋评价的实施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而学生则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学》档案评价法也是响应这一要求所做的尝试。
(一)精心确定《教育学》档案袋评价的目标
《教育学》档案袋评价的目标是其实施的基础和方向,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档案袋评价的内容及标准,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
因此,《教育学》档案袋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档案袋评价要达到哪些目标?希望该档案袋评价使学生取得哪些进步、获得哪些发展? 归纳起来,目标有二: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对今后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档案袋评价法应该下功夫考虑如何鼓励学生以自己富有个性的方式进行表达,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要把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首要目标。
2.推动学生更好地反思自身学习和成长。档案袋评价法需要以系统真实地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为目标。包括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如笔记、反思等,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反映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历程,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反思的依据。
(二)悉心选择《教育学》档案袋的内容
一般来说,《教育学》档案袋的内容可以由师生共同选择。教师可以在期初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评价内容等方案,最好人手一份,以示慎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商量项目及权重等情况,对原有方案作出一定调整并最终确立。简言之,“两学”档案袋内容的确定程序遵循:教师罗列大致项目——学生反馈——共同商讨——最终确定。
为了让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档案袋评价有更直观的理解,也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档案袋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将该课程可能需要学生收集的资料印发给学生。一般来说,《教育学》档案袋的主要内容大致有:
1.封面
封面要求能让读者一眼可见档案袋中的材料,列出页码、条目等。
《教育学》学习档案袋
系:_______专业:_______学号:_______姓名:_______
档案袋主要内容预览:
1.设计我的个性名片:包括姓名的由来、爱好、座右铭……
2.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课堂表现;主题发言及反思;个性化学习笔记;
3.第二章小学教育课堂表现;主题发言及反思;个性化学习笔记;
……
10.第十章 小学课外活动课堂表现;主题发言及反思;个性化学习笔记;
2.设计我的个性名片
此环节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名片,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学生名字的由来、内涵、爱好等信息,这能让教师获得更多有关学生的感性材料,最核心的用意是教师能更好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二是座右铭,可以时刻祈祷监督、激励的作用。
3.学习《教育学》各个章节的课堂表现、主题发言及反思和个性化笔记等过程性资料。该课程学生档案袋评价的最终成绩=30%主题发言及反思+30%课堂表现+40%个性化笔记,以下具体说明。
(1)课堂表现
课程表现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最直观的指标,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精神状态等方面。教师每次课留出几分钟供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生每堂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强化和督促作用。
(2)主题发言及反思
每节课留出10分钟时间安排2-3位学生进行主题发言,按学号进行,学生围绕近期学习的主题进行3-5分钟的演讲,主题演讲前需要有一个短时间(1分钟以内为宜)的互动,用于训练学生走上讲台后立刻吸引听众,形式可以是笑话或简短的故事引发的思考,整个过程需要拍摄视频,相当于“微演讲”。演讲完毕,教师现场点评或点名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要求所有听众必须记录发言者的演讲要点,并写上三五句感受;而作为演讲者,在演讲结束之后需要观看视频并写出演讲后的反思。该环节主要的主题可以是:
表1 主题发言及反思主要环节
(3)个性化笔记
所谓“个性化笔记”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所撰写的、能充分体现自己对所学内容个性化思考的笔记。具体地说,是要求学生将每页笔记本一分为二,左侧记录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右侧预留5厘米左右的空白,填写自己对前述知识点的思考,包括自己的感性理解、相关知识的拓展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等。
(三)细心设计《教育学》档案袋评价标准
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比尔.约翰逊指出:“对确定评价标准这步骤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如果新的评定不尝试澄清对优质作业的期望是什么.我们很可能是在用新瓶装旧酒”。确定了《教育学》搜集的内容后,需要对该学科的评价标准做一个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表2 《教育学》档案袋评价之“课堂表现”评价标准
表3 《教育学》档案袋评价之“主题发言及反思”评价标准
表4 《教育学》档案袋评价之“个性化笔记”评价标准
以上是对《教育学》档案袋评价标准的分类介绍,各表中的总评成绩=30%自评+30他评+40%师评。教师务必在布置任务时让学生提前了解到对档案袋作品的评价指标,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档案袋评价的标准,按标准行事,而教师可以更好地监督和评价学生的档案袋。
(四)跟踪档案袋制作的进展情况
《教育学》档案袋的目标、内容和标准确定完毕后,学生可以有计划地收集和整理自己学习成长资料,而教师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档案袋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个性化笔记是以章节为单位定期检查及审阅,课堂表现、主题发言等每周评定一次;此外,为了让档案袋评价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必须对及时对档案袋中的材料及时进行反馈。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定期开展交流分享会,鼓励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自己思考的结果等。
总之,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直接决定了《教育学》档案袋实施的成效。因此,在确立目标时,教师要重点做好档案袋评价的宣传工作。档案袋评价的优点日益凸显,但对于较为成熟又敏感的青年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些抵触心理,教师首先要宽容的心态看待这类问题,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该法的益处。而心理学研究也一再表明,大多数人对事物的态度会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档案袋的搜集、整理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执行过程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和成长中的快乐,就有可能逐渐认同这一做法,而一旦开始认同这一做法,就会更全力以赴地完成这项任务,甚至热衷于此。因此,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教育学》档案袋的搜集,并进行积极的反馈,这是《教育学》档案袋是否能顺利开展的首要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勾画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和能力坐标,对新形势下的小学教师基本素养有了更明确而细致的要求。在“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师《教育学》评价也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档案袋评价”能更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但具体实施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育学》档案袋评价的成效
1.激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积极性
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若使用得当,将之与期末总结性评价相互配合,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成长的轨迹。而学生《教育学》档案袋资料的丰富与否与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他们会更注重从各方面,或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或通过撰写个性化的笔记等多途径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修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
在整个《教育学》档案袋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始终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做出评价、反思,同时还能根据他人的评价结果更好地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反思的习惯。
3.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育学》档案袋评价,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改进措施,推动《教育学》课程的提高,进而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二)《教育学》档案袋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育学》档案袋评价较之于传统的纸笔测验确实有许多优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需要再探讨。
1.档案袋从设计到实施整个过程耗时费力。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不管是《教育学》档案袋的搜集,还是后期的展示与交流都很费时,容易加重了师生教与学的负担。为此,教师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如何删减、优化档案袋内容及标准等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学》档案袋的优势。
2.《教育学》档案袋评价的客观性不足。《教育学》档案袋的内容尚且合理,但标准仍旧需要揣摩,更重要的是,在正式评价时仍旧会受到自己、他人及教师主观色彩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此外,档案袋评价反映的是学生学习过程及独特的内在体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体验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表达能力、个体的文化素养等等,换言之,这些收集到的作品本身不好进行比较。因此,《教育学》档案袋评价还应该和期末考试测验评价有效结合,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20-24.
[2]邢胜.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档案袋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16-18.
[3]蔡亚平.档案袋评价在作文教学与评价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3(1):41-43.
[4]董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马扎诺著.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邓妍妍、彭春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M].李雁冰,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4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062-05
收稿日期:2014-11-04
基金项目: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重点资助项目(FJYGZ-M08)
作者简介:吴海燕(1981-),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rtfolio assessment to the curriculum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al college
WU Haiyan
(FuJi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s:The evalu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was injected vigor by portfolio assessment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students’learning process.It also provides a new thought and method to the assessment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al college.Firstly,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ortfolio assessment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al college,and then,it focus 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Finally,it puts forward the reflection of the assessment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Pedagogy;Portfolio assessment;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