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平
(天水四0七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时受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对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情况。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主要职业因素,护士是锐器伤高发人群[1]。为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真实情况,以采取有效防护管理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预防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相关疾病,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笔者将3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某综合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并上报至院内感染管理部的31名医务人员。
对31名调查对象的职业类别、职业暴露发生地点、暴露的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31名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最多,占38.7%;临床医生、保洁员次之,均占22.6%;实习人员占12.9%。发生地点以病区比例最高,其次是手术室,分别占64.5%、29.0%(见表1)。
表1 职业暴露人员职业类别、发生地点分布
职业暴露以外科系医务人员最多,占61.3%,具体科室中耳鼻喉皮肤美容科和手术科最多,均占12.9%(见表2)。
表2 职业暴露人员科室和科系分布
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环节前五位依次为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手术缝合、动静脉穿刺、拔针及拔针后处理、手术穿刺,分别占29.0%、16.1%、16.1%、12.9%、9.7%;致伤源主要为空心针头和手术缝针,分别占71.0%、22.6%(见表3)。
职业暴露种类中锐器伤居首位,占93.5%;有2名医务人员为标本喷溅入眼内少量。暴露源中乙型肝炎病毒居首位,占58.1%(见表4)。
表3 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环节与致伤源
表4 职业暴露种类和暴露源分布
护士、医生及保洁员是职业暴露高发人群,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每天要完成大量的注射、输液、手术等有创操作,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频率较高[2];而保洁员属于医院编外人员,其管理由保洁公司负责,接受专业培训较少,防护意识淡薄,在整理回收污物、打扫卫生时被输液针头、注射针头、刀剪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的概率较高[3];实习人员操作不熟练,心理素质差,易发生锐器伤。病区和手术室是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治疗、手术的场所,接触损伤性操作机会多,直接暴露于传染源下的概率更高,因而职业暴露风险最高[4]。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科系为外科系,这与科室工作性质有关,外科系医务人员每天进行的手术、清创、缝合、拆线、换药等有创操作远多于内科系医务人员。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手术缝合、动静脉穿刺、拔针及拔针后处理、手术穿刺等是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环节。在各种治疗操作中,最容易被空心针头和手术缝合针等锐器刺伤致皮肤黏膜破损出血,血源性暴露危险最高。我国乙型肝炎和梅毒病毒携带者较多,发病率较高,医务人员在诊疗环节发生致血源性感染的机会多。在本次31例职业暴露中,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占58.1%;还有9例为暴露源不明,因为医务人员和保洁员在整理用物和处理医疗废物过程中操作不慎被感染时,无法确认暴露源。
3.2.1 加强培训和演练,增强防护意识 美国疾病预防中心评估表明,62%~80%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5]。因此,建议院内感染管理部和临床医技科室院内感染监控小组对医务人员和保洁员经常开展职业安全培训和防护应急演练,并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内容纳入每年8月份新进院大学生和进修、实习人员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从而提高新进院人员和全体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暴露后预防处理技能。
3.2.2 定期体检,强化免疫接种 中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也高达1.7%[6],医务人员受感染的机会不断增加。医院应每年都安排全院医务人员体检,院内感染管理部从医院LIS系统查阅相关体检情况,建立传染病检查基础档案,以科室为单位通知乙型肝炎阴性者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3.2.3 规范操作行为,实施标准预防 本调查显示,不规范操作是引起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医院医管部、护理部及各科室均制定了医疗、护理相关操作流程,并组织规范实施,院内感染管理部在院内感染控制和职业安全防护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SOP文件,并向各科室配发防护用具,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中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操作时做好相关防护工作,进行有血液、体液等可能飞溅到面部的操作时应戴好面罩或防护镜。在操作时,禁止回套针帽,将锐器及时扔进随身携带的锐器盒内,严禁和其他废物混放;手术操作过程中传递刀剪等锐器不能直接用手,应置弯盘内传递;熟练掌握缝合、穿刺、注射、拔针等与锐器相关的操作技术。
3.2.4 规范整理用物和处理医疗废物 本次调查中,由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操作不当导致的锐器伤占29.0%,因此在物品整理时应小心谨慎,对医疗废物的处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类放置和无害化处理。医务人员、保洁员在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贮存过程中必须做好职业防护,院内感染管理部不定期督察各个环节,加强环节监控,保证医疗废物、锐器等污物规范处理。
3.2.5 完善报告处理流程和监测追踪系统 院内感染管理部自行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和追踪监测表,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在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采集血标本的同时,电话报告科室院感监控组长和院内感染管理部,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和追踪监测表中暴露者填写的内容,再由科室负责人确认签字。院内感染管理部介入调查暴露的危险级别并给予相应预防处理,拟出追踪检测日期,在检测日前一天电话通知暴露者,院感部持现场采集的个人血标本送检验科免疫室进行检测。检测报告一式两份,一份院内感染管理部作为职业暴露追踪检测档案留存,一份个人保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和追踪监测表中调查处理和追踪部分由院内感染管理部负责填写,所有检测、用药费用由医院和科室承担,直至最后判定是否感染。
通过实行以上防护管理措施,完善报告处理各项流程和监测追踪绿色通道,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可以早期进行积极预防控制,并实施干预,有效杜绝职业暴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了医务人员的安全。
[1]权明桃,江智霞,袁晓丽,等.医院临床锐器伤防护管理实践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53-155.
[2]罗光英,李凌竹,王敏,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70-5771.
[3]赵丽琴,王淑珍,贾世林,等.基层医院外聘保洁人员的职业危害调查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390-3391.
[4]袁晓丽,江智霞,张咏梅.多形式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35-1437.
[5]高晓东,胡必杰,王文娟,等.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13-1714.
[6]苏永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微生物免疫学进展,2011,39(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