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赵芳 刘瑜澍
梦想开花的地方民族英才的摇篮
——记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文 / 本刊记者 赵芳 刘瑜澍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预科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又为什么被誉为少数民族学子通向高等教育的“金色桥梁”?我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取得哪些成绩?本期,我们走进位于昆明莲华池畔的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即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共同认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每周六,18岁的彝族学生李商都要参加在校园里的民族“打跳”。“各个民族的同学们在一起,和着节拍起舞,大家很开心,像是一家人。”
李商既不是高中生,也不是大学生,而是预科生,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过渡生”。2014年7月参加高考,9月,她来到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成为基地建立后首届2556名学生中的一员。今年7月,她将结束一年的预科学习,进入云南民族大学本科学习。
与其他同学一样,参加高考之前,李商对预科并不了解:“报考志愿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可以上民族预科班,这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一项特殊政策。”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并不广为人知。
“预科教育体现的是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关爱!鉴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民族学生在实际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机会和质量上居于不利的地位,为保证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国家在全国统一高考中,适当降低分数线录取少数民族预科生。”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徐忠祥这样定位预科教育。“民族预科教育既不同于高中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是介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性教育层次,因此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以及衔接性等方面均有较强的特殊性。”
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徐忠祥
基地主任、预科教育学院院长杨兆云
基地党委书记杨镇宇
“要办好基地,认识预科及预科学生,非常重要。”基地主任、预科教育学院院长杨兆云说:“基地的定位是‘民族团结的缩影,繁荣稳定的窗口;交流融合的平台,传承创新的基地;成长锻炼的舞台,民族英才的摇篮。’”
对于预科学生的特殊性,从业近20年的杨兆云深有感触:“基地聚集了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语言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我们必须要照顾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要充分尊重各民族学生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之特殊性。民族预科学生长期以来在民族聚居区和散居区生长,民族尊严较强,因此,引导他们,并尊重他们是每一个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任务。其二,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对象全部是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学生的文化背景多样性明显,文化基础差异较大,且有不同于汉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要充分理解和了解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的特殊性。在对民族预科学生做工作中,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换位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要从心灵上、心理上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和贴心人。”
杨兆云院长的话正印证了基地“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办学宗旨。
2013年11月,云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在云南民族大学组建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从2014年起,全省的民族预科教育实行集中办学,统一到基地进行学习。
集中办学后,预科招生计划由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和各高校负责,按年度编制要求报送。预科基地实行“分校招生,集中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模式。各高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预科招生计划,在省招考院的统一组织下,完成各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当年招收的民族预科生统一到云南民族大学莲华校区,完成为期一年的集中培养。预科教育虽然是过渡性质,但对教育质量、教学要求同样严谨,基地实行淘汰机制,各高校的预科生学习期满后,由省招考院统一组织考试、录取,成绩合格者,录取到原预科招生学校就读(一律不得转学校录取);成绩达不到预科录取线的,不予录取,作退学处理。
“为什么集中在云南民族大学办学?因为我们有办学优势。一是历史优势。预科基地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组建的云南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二是区位优势。预科基地位于云南民族大学莲华校区,这里是昆明传统的大学中心区,学术氛围浓厚。三是资源优势。预科基地有一支爱岗敬业、造诣深厚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6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博士3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73%。这里有云南高校最早的民族博物馆,历史厚重、价值不菲。四是制度优势。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预科基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形成了‘预补结合、培育专长;注重引导、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是文化优势。预科基地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992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今年1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预科基地党委书记杨镇宇谈起预科教育学院的历史,如数家珍。
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右三),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何金平(右二)与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左四)、校长彭金辉(左三)一起,共同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揭牌
“集中办学好处不少!”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徐忠祥一语中的。“一是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二是有利于加强管理,降低教育成本,节约各高校办学的人力物力。三是进一步争取、申请有利政策。四是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交流,促进进步。”
“全省高校的民族预科教育统一集中到基地进行学习,实现了我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由分散型向相对集中型转变,开创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新局面。基地的建成投入使用,是云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又一特色和亮点,是改革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创新举措,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这样评价。
2015年3月7日,全国两会云南代表团在北京举行媒体开放日。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高度评价了云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学生们一起“打跳”
1980年9月,初中毕业的傣族男孩张保和从德宏州陇川县到昆明读书,进入云南民族学院预科部高中班,三年后,进入预科部直升班,1984年9月转入大学学习。
正是这一年,云南民族学院成立预科部。省内其他的一些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也相继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预科班。预科教育正式在云南“生根”。
回顾历史,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民族地区建设人才极度缺乏的现状,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开办民族预科教育,《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国家举办民族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民族预科,专门或者重点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951年,中央民族大学创办预科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民族预科教育正式成为大学预科。
校园篮球场
“我非常幸运地成为云南民族学院预科部第一批的学生,从德宏州陇川县到昆明,路上走了三天,那真是一步登天了!”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令张保和至今记忆犹新。
张保和与当时来自全省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一样,面临着两个困难:学习成绩不高,由于预科生是高考降分录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基础较薄弱;比提高成绩更为困难的是文化过渡,包括对汉语的掌握,对都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适应等。他们对新的环境充满了新奇和向往的同时,也感到手足无措。
“从学习到生活,要感谢老师们的循循善诱,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学在一起,无论什么时候,老师强调的都是团结。” 张保和说。
“团结第一,学习第二”,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是我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政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项政策。
从开办初期的预科部,到2002年更名为预科教育学院,再到2014年设立基地,预科教育不断迎来新的发展。目前,基地2556名在校生(25所高校),分别来自云南、西藏、贵州、甘肃等省区的35个少数民族。基地的办学历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个缩影。
基地办学35年来,取得辉煌成就:一是先后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30余所高校输送大学生13400余名。其中,1981—2014年,共培养民族预科学生10899人,2014-2015年在校民族预科生2556人;二是委托代培预科生由省内外院校自行招生,委托代培1年后,再升入录取高校本专科学习。1981—2014年,共委托代培预科生5024人,其中包括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含原云南工业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学院(含原昆明师范专科学校)、冶金专科、大理学院(含原大理医学院)、云南政法专科学院、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省民干校、中山大学、云南警官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等。三是普通高中班,主要招收迪庆、怒江、德宏、西双版纳、文山、红河、昭通等州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开设的课程与普通高中相同。学生在校期间享受中师生待遇。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高考,大学未录取的给予中师学历,按中师毕业生待遇回本地区分配工作。高中班1988年停止招生。1980—1990年,共毕业高中生521人,其中有394人考上大学,占毕业生总数的75.6%。90届毕业生赵少钦(白族),在1990年高考中成为云南省文科状元。四是涌现出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司长张慧星、大理学院院长张桥贵等杰出校友。
预科基地教师合影
一直以来,国家对预科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规范预科班、硕士基础强化班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
2015年1月,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工作委员会,对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开展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2015年4月23日—24日,教育部在江西南昌召开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暨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会上,云南民族大学被正式列入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学校,预科基地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云南的预科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对于下一步如何加强预科教育,徐忠祥处长说:“预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从我省目前招收预科生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农、林、医、师等专业,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体育专业的学校未能承担起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历史使命。一些院校对招收预科生积极性不高,按照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我们计划从今年让这些学校确定招收预科生的计划,重点安排理、工、农、林、医、师及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体育专业的公办院校招收一定比例的预科生。”
提到基地的发展目标,杨兆云主任信心满怀:“我们要建成全国预科教育基地,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预科教育基地。现在正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二是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三是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预科教育教学和民族教育科学研究,完善预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核心,以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重点,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建设有活力的预科基地文化。五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族学生健康成长,把基地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窗口。”
(责任编辑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