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花腰人

2015-07-26 09:50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普梅笑图张进发
今日民族 2015年5期
关键词:伴郎新郎男方

文 /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 普梅笑图 / 张进发

传统婚俗花腰人

文 /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 普梅笑图 / 张进发

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因妇女服饰色彩鲜艳,全身布满刺绣的花卉图案而得名。主要生活在石屏县龙武、哨冲、龙朋、大桥和玉溪地区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等镇,人口约4万。

花腰人的婚恋习俗多姿多彩,从男女青年在玩场相知相恋到订婚、结婚,有许多礼节和仪式。

玩场恋歌

玩场相恋

花腰青年男女恋情通常是在玩场上通过对唱情歌、跳乐作舞相互认识,经过多次集体约会相知相恋建立起来的。玩场是彝族尼苏花腰青年男女重要的社交活动。甲村小伙子集体邀约乙村小姑娘到村里,杀猪宰鸡鸭,以丰盛的佳肴招待小姑娘们。小姑娘们则赠送小伙子们亲手绣制的腰带、褂子或银链龙头四弦。歌舞的场地叫玩场,通常是村中的公房。小姑娘小伙子们在玩场上你一曲我一曲,你一调我一调,通宵达旦地赛歌赛舞。他们通过歌舞展示才艺,抒发情感,相互观察,寻觅知音。

男青年择偶的标准通常是:身体好,有生育能力;人勤快,有勤俭持家的本领;思想好,会为人处事、贤惠善良。女青年的择偶标准则是:思想高尚,能平等待人;身强力壮,有艰苦创业的精神;为人勤奋,没有好吃懒做的习性。此外,有无土地耕种,有无水源灌溉,有无房屋安身等家庭、地区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男女青年在相互交往中,一旦寻找到心仪的对象,便互赠信物。女方送男方的信物一般是亲手绣制的花腰带,表示千针万线心连心。男方送女方的多为手镯、戒指、手表和圆镜等,表示有情人形影不离。

伴娘戏耍新郎

托媒说亲

先由男方家主动,选一个可信赖的人做媒,代表自己去女方家探听口气。女方家长(主要是母亲)若赞同,即用红纸开列女儿庚年交媒人带回供男方合婚。随即男方又托媒人或男方母亲亲自去赠送定亲礼,彝语叫“锁哉”,意为打记号,表示名花有主。托媒说亲的礼品通常有米、红糖、丝线、布料、钱币等,钱币无论多少,末尾必须是带“六”的数字,表示吉利。如果男女青年恋情完全公开,但男方家无意托媒说亲,女方家则视为男方家不尊重自己,不把女方家放在眼里,通常会阻止双方继续交往。女青年一旦有人家“锁哉”以后,就以有了“人家”的身份参与社交活动,减少或避免去玩场参加娱乐活动,拒绝其他男青年的追求,以表示对未婚夫的忠贞。

花腰婚俗中的媒人有别于人们心目中那种能说会道、油腔滑调的媒婆,她们实际上是经男方要求,义务地帮双方过话,帮助双方传递信息,特别是不便直接提出的要求,比如彩礼等婚俗中需要男方家提供的东西。同时,过去没有婚姻法时,人们需要媒人作为事实婚姻的见证人。

初嫁

初嫁,俗称“喝小酒”,彝语叫“贺若贺”,相当于汉族的定亲仪式。初嫁的费用全部由男方承担。男方根据自家经济能力,备办5-20桌左右的丰盛酒菜到女方家,邀请女方的亲戚,主要是本家、舅家、姑家人吃一餐,表示双方正式开亲。在初嫁仪式上,双方要协商好彩礼的数量。经过初嫁仪式后,双方就以亲家相互称呼和交往,特别是准新娘和准新郎要喊对方父母“爹妈”。双方家族凡遇到婚丧嫁娶之事要相互邀请,每逢喜庆节日也要礼尚往来,以表示亲热、有礼。

送婚礼

花腰人在举行结婚仪式前两三个月时间内,经双方约定,男方择个吉利日子把备好的彩礼送到女方家。这个仪式彝语叫“贺金伙”,意为送嫁妆费。彩礼除了购置嫁妆的礼金、专给准新娘缝制嫁衣的布料、丝线以及鞋袜、手镯(手表)、雨伞等外,还有一对用来祭奠祖先的公母鸡。送婚礼当天,邀请女方家族长者到场饮酒吃饭,过目礼金礼品,商议婚期、婚宴规模、送亲人数等事宜。

礼金主要用于给出嫁女购置嫁妆。旧时包括田地、耕牛(母畜,能生育繁殖,象征财富)、首饰、衣物等。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为生活用品,如皮箱、衣柜、缝纫机、一套完整的床上用品。到了九十年代,又变成电视、音响、自行车等。到了二十一世纪,太阳能、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汽车等又成了陪嫁的重要物品。至于具体陪嫁什么,根据男方的礼金和新人的喜好来定。嫁妆是为子女婚后生活准备生产生活资料,为他们独立生活做好铺垫。因此,女方家庭经济比较好的,父母会为女儿准备丰厚的陪嫁品。

喝交杯酒

迎娶送亲

结婚仪式

结婚仪式彝语叫“贺猛贺”,即“大婚”。花腰人以婚事名堂多、排场大为荣。结婚要宴请三亲六戚、好友、乡邻到场,宴客三餐。婚礼仪式名目繁多,要遵循许多 “老规矩”。

(一)择定婚期。一般由新娘一方择定婚期吉日,新郎方从之。

(二)请客的规矩。请嫁客要说“某月某日来共素餐”;请娶客要说“某月某日来喝酒”。请客的顺序不能乱,请客要先抱红冠公鸡请阿舅,二抱长尾公鸡请姑妈,三请远近亲友和至交,四请家族、厨师和相帮。此外,严守长幼辈分,按照从老至幼顺序去请。

(三)送礼规矩。花腰人做客送礼也有规矩。人们认为请客做客是一种礼尚往来,不管谁家做客,按其参加人数自觉带足口粮和菜金,礼钱实际上就是相互补贴的伙食费。外甥、侄儿结婚,舅舅和姑姑要牵一只大绵羊,送镜框、挂红。小伴出嫁,姐妹要送染色糍粑祝贺,并送上衣服、生活用品等表情谊。一般亲友则根据自家参加婚宴的人数送米、礼钱和一两包糖。主人家要请专人把客人送的礼用红色礼簿登记起来,以备日后作为还礼依据。

(四)婚宴。女方家在择定婚期之日的晚餐开始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男方家在次日下午开始宴客。女方家开始宴客前一天,男方家须派人送去酒、肉和菜蔬。酒席每桌八个不同的菜品,俗称八碗。每桌8人,男女一般不同桌。席间除了肉食限量以外,酒和蔬菜尽量满足。

(五)戏迎新郎和伴郎。

迎亲队伍由新郎、伴郎和迎亲人(牵马人)三人组成。伴郎必须由未婚的舅家表弟或堂弟来担任。迎亲人肩挑一对新箩筐,筐上各放一只木制四方托盘,一只摆放四盘糖果烟茶,另一只少量大米垫底,放一圈猪项圈肉,摆放一对土陶酒壶和一把纸扇。迎亲人名为担筐,实为老师,是新郎和伴郎的礼仪指导。年轻人不懂规矩,迎亲人就在一旁指导行事,以免出错闹笑话。

新郎一行来到新娘家,被邀请到堂屋正中坐上席。这是新郎和伴郎的专享席位,任何人都不能坐。女方家族男性长者及舅舅、姑爹受邀陪客。新郎和伴郎在席间会受到伴娘们的戏耍和招待,但戏耍不能过分,万一新郎饮酒过量而跌倒,被视为不吉利,所以伴郎要尽量帮新郎挡酒。

(六)新娘哭别父母兄弟。

新娘要离开娘家,离开故土、父母兄弟和儿时伙伴的忧伤涌上心头,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嚎啕大哭,唱起《哭嫁歌》来:阿妈女儿我,像只蛋壳鸟,胸脯毛没齐,翅膀毛未硬,嫁我随夫去,独自操家务。去服侍公婆,女儿还不会。爹妈养育我,疼儿如心肝;焦儿饿寒暑,形影随女身。春三月养我,烈日当空照;爹妈在热处,儿树脚乘凉。夏三月养我,阴雨连绵绵;爹妈淋雨作,女儿干处玩。秋三月养我,青黄两不接,爹妈愁断肠,让女儿吃饱。冬三月养我,寒冬雪茫茫;爹妈受寒霜,暖住女儿身。女儿刚长大,养育恩未尽;嫁女出远门,良心我不忍。女儿到婆家,鸡鸣三挑水;天亮三背柴,女儿怎能受。

新娘伤心地哭着,一大群婶娘站在门前,倒举着一顶装着食品的雨帽,同声吟唱《教嫁歌》,安慰出嫁女:

阿妈的女儿,娘嫁儿前面,女嫁妈后首,嫁女是规矩,女儿你莫哭。儿到姑爷家,绸缎满箱柜,归女儿主权。金银满坛罐,秤杆由你掌。满厩猪牛羊,皆女儿福运。痴儿非商品,慧女不传宗,有不育之妇,无不嫁之女。

(七)兄妹吃“共碗饭”。

新娘泪水盈眶,由其兄长背出门外,兄妹以门槛为界吃“共碗饭”。阿舅端着饭菜,高声宣诵:“兄妹请吃共碗饭,不吃共碗饭,将来兄妹肯忘情,双方子孙难兴旺。”菜是切成片的猪心和猪肝。兄长扒饭喂妹,搛块心肝表深情。吃了“共碗饭”后,兄长将一支筷子丢出门外,一支丢进房,表示一双筷子两边分,同胞兄妹成两家。同样,妹妹也给哥哥喂饭,照样丢筷子。吃完共碗饭,新娘挥着眼泪走上了自己新的生活之路。妹妹出嫁以后,兄长就成了妹妹永远的靠山。

(八)接风洗尘。过去彝族姑娘出嫁要骑马,现在改为步行或花车迎亲。新娘一路撑着辟邪遮羞的红伞,在伴娘和娘家送亲队伍的陪同下跟随新郎前往婆家。到了新郎家的村寨口时,与新娘同寨而先嫁到此地的妇女,会以同乡姐妹的身份备一桌酒席为新娘接风洗尘,邀新娘和前来送亲的妇女同饮接风酒,同享接风菜。彝语称“佐忍”。新娘应邀吃接风酒菜之后,便邀请接风人加入送亲队伍前往新郎家。一路上,接风人将村里的风土人情、习俗规矩介绍给新娘,教导新娘将来如何为人处事。新娘在新婚期暂时不吃新郎家的饭,除自己从娘家带来的食品以外,便由接风人代娘家送饭。

接风人的酒席中有一只完整的熟鸡,即为接风鸡。第二天清早,将接风鸡剖成两半,一半还主人,表示你有情我有意。另一半剁成小块,炒成油炒饭供送亲人用手抓吃。表示接风人与新娘情同手足,亲如姐妹。吃过手抓饭,永久相怀念。

(九)蹬白裤除邪。新郎新娘饮过交杯酒后,新郎穿上一条从新娘家带来的白色裤子,彝语叫“犯蹬罗”,意为:蹬白裤踏邪恶除污秽。这条裤子缝合简便,故意将裤腿缝起,里面放一些粘连草等物。新郎用力一蹬,裤腿被蹬开,里面的杂物掉出来,表示不吉利的邪恶祸害被驱除。拜堂结束以后,这条白裤要收藏起来,将来生下孩子以后做襁褓布,保佑后代健康成长。

(十)讨糍粑闹新房。拜堂仪式结束,新娘由伴娘们拥进新房。夜幕降临,新郎的伙伴们以应邀前来恭贺新禧、馈赠礼品为名来向新娘讨要粑粑和烟。除了年轻小伙们来闹新房外,小孩子们也成群结队地来叫嫂子要粑粑和糖果。据说男孩讨得糍粑意味着将来说媳妇顺利,女孩讨得糍粑意味着将来的丈夫一定是能人。新娘分发糍粑积功德,发得越多越好。闹新房直到深夜,新娘给每个即将离去的客人送一个圆形糍粑作圆场。深夜里,客人走了伴不散,伴娘们横七竖八地一起睡在新床上。据说只有这样将来人丁才会兴旺,家业才会发展。

弟接姐归

彝族花腰人有婚后女子暂“不落夫家”的习俗,因此,新娘出嫁到新郎家的第二天清早,新娘父母要安排其亲弟或堂弟二人,前往新郎家接新娘,把出嫁的新娘接回娘家。两个接亲的弟弟的使命就是:一是带着礼物代表新娘后家首次走亲,表示双方通过联姻成为亲家,从此开始正式来往。两个接亲人要在新郎家早餐前到达,否则新郎家客宴不能开席。二是确立舅权地位。彝族亲属关系中,娘舅为最大,出嫁女子婚后直到老死的权益由舅舅来保护,解决一切有关的事情以舅家说话算数。接亲人备受尊重,被当做贵宾在正堂主客席上接待,享受最高的礼遇。

认亲仪式

认亲是花腰人婚礼中最为隆重的仪式,在新郎家的正堂屋进行。仪式前,新郎家要准备好甜酒,新娘和伴娘们准备好给亲友们的糖果、糯米粑粑、用棕叶串成的象征腰带的树枝等物品。新郎的舅舅和姑爹分别给新郎和伴郎挂红。新郎和新娘男左女右在堂屋正中站好,受邀喝酒的亲友按照长幼亲疏的关系成双成对来喝酒道喜。新郎新娘各出一只手托住酒盘,由伴郎斟酒,新郎母亲一一介绍辈分和称谓后,新郎和新娘同声称呼并敬酒。例如给新郎舅父母敬酒,新郎新娘同时举杯递酒:舅舅舅妈请喝酒。舅舅舅妈接过酒要说一些吉利祝词,然后往地上滴几滴酒以后一饮而尽。喝酒的人喝完后就会往托盘中放一些“喝酒钱”,说是给将来的孩子买衣服、尿布等婴儿用品的。伴娘们代表新娘回赠糖果糕点和糯米粑粑。同时将树枝藤条编成的腰带系在女性长辈腰上,这些长辈带着树枝腰带边走边舞上到楼上,把树枝腰带卸下来放在粮仓上,又从另一边楼梯舞着下楼,动作滑稽,引得围观众人哈哈大笑。这是彝族祖先以树叶茅草遮羞的遗风古俗。

回门端洗脚水孝敬公婆

回门

晚饭后,客人还没有散去,新娘就要收拾行装出门,新郎和伴郎要去追赶,从村外将新娘一行又邀回来,这一仪式称回门。新娘一出门,新郎家就开始为新娘回门做准备工作。新郎和伴郎要带着一甑饭、猪舌头和酒飞速追赶新娘的队伍,邀请她们吃晌午,象征新郎新娘从此开始了新生活。前来相帮的亲友则忙着打扫卫生;厨师要添饭、抬菜、摆碗筷;主人要抱柴、挑水放于门外,门口还要摆着猪食盆,点燃稻草置于门槛外侧。一切准备就绪,迎候新娘回门。新娘一行回门到门口,新娘要用搅猪食的木棒搅一下猪食,然后领头端起猪食跨过稻草火焰进门,到厨房准备生火烧水。伴娘们帮忙挑水、抱柴。新娘回门时间不长,在极短的时间内必须烧好洗脚水,用甜蜜的语言端水给公公婆婆洗脚。烧水过“勤快关”,端水递鞋过“孝敬关”。尊敬公婆用语要恰当,说话声音大小要有分寸,动作轻重快慢要适度。动作迅速敏捷,语言温顺的新娘,更受公婆的喜爱,外人自有好评。

新娘在短暂的回门时间内过了“勤快关”和“孝敬关”之后,便跟随接亲的弟弟同送亲队伍一道回娘家。

(责任编辑 赵芳)

猜你喜欢
伴郎新郎男方
新郎与新狼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自制
伴郎
开门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超搞笑问答
《笑一笑》
《笑一笑》
小孩非亲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