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 杨雨
摘 要:关于“观音崇拜”和“财神崇拜”的民间信仰现象在民众中由来已久,由于民众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期盼和敬畏心理的存在,使得广大民众一直以来都存在对超自然神灵崇拜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民间信仰并没有消失。本文试从对“观音崇拜”与“财神崇拜”现象的论述,来分析当今社会民间信仰具有世俗化、功利性、理性化、城镇化的特点。
关键词:观音崇拜;财神崇拜;民间信仰
董晓萍先生认为,民间信仰是指人们按照超自然存在的观念及惯制、仪式行事的群体文化形态。其核心是“超自然观”。它的基本内涵是初民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超自然的存在联系起来考虑,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遭受不幸与灾害时, 他们更要归因于超自然的力量,从中寻求对变故的解释和应对的措施。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它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主要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阶段。其实每个阶段不是截然分明的,只是某一时期以某一个阶段的特征为主,而曾经的原有信仰仍然存在。在民俗学的范围内,民间崇拜是指民众力量的弱小、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认为万事万物都像自身一样具有生命和灵魂,具有超常的力量从而因依赖心理对其产生敬畏和恐惧。
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昔日超自然的神灵已走下神坛。尤其是城市中的人,大多在传统节日中已经不再祭奠祖先,而在广大农村虽然许多人已不再亲自去墓地请祖先的灵魂回家团聚,但家中仍旧供奉着着祖先的牌位,他们会在家中烧纸钱请祖先回家来。很大程度上,维系着这份敬奉的是亲情,是孝道,而非信仰。人们仍会向祖先或神灵祈祷,但那只是美好愿望的表达,而非祈求,更没有畏惧。
虽然当今鬼神信仰早已式微,观音崇拜和财神崇拜却在中国民间民众中较为普遍。许多家庭中没有祖先牌位,但观音、财神像前却是香烟缭绕。这一现象不得不说是民间信仰中的一大奇观。那么,何以如此呢?这要从观音信仰与财神信仰其自身的产生说起。
一、观音崇拜与财神崇拜的衰而复兴
(一)观音信仰
观音信仰源于印度佛教信仰。佛教大约公元四世纪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值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观音信仰救苦救难的教义迎合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需要,逐渐成为民众的基本信仰。观音在印度佛教中本为男性,为了更好地被中国民众接受而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慢慢演变为女相。据记载,女相观音始于南北朝时期而盛于唐代。观音又称“观自在”,如唐玄奘所译《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够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达到事理无碍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观音菩萨能够应机赴感、寻声救苦,从心所欲,无所不能,了无障碍。故也称“观世音”,后世为避唐李世民讳而简称“观音”。正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在民众的心中观世音菩萨乃是救苦救难的神灵,人们向观音祈祷的时候总是说“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如何如何”,即可见观音在人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救苦救难的圣人形象。
中国佛教中的观音又分为圣观音、马头观音、柳枝水瓶观音、白衣观音、千手观音、准提观音等等。然而在民间信仰中,民众认为观音是掌管诸项事务的神灵,一切苦恼难处都可以找观音娘娘倾诉、请求,所以并不十分在意是何种观音。
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母以子贵”的文化选择之下,送子观音最终取代其他观音而成为唯一直到今天仍然备受崇奉的观音,被人们亲切的称为“送子娘娘”。人们不仅在家里供奉送子观音的神像或者贴一幅送子观音的画像,而且还修建有观音娘娘庙,每逢初一十五妇人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
(二)财神崇拜
我国的财神崇拜属本土信仰。古代民间供奉的财神众多,目前民众公认的文武财神共有四位:赵公明、比干、范蠡、关羽。而其中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赵公明。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锺士季,各督鬼下取人”元明时《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 疟,袪病禳灾。如遇讼冤伸抑,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可见,至元明时期赵公明方演变为财神。那么,赵公明是何来历呢?《典籍实录》载:赵光明乃“日之精”。上古时,天上现十日,尧命羿射九日。八日落入青城之内为鬼王,发病害人。唯一日幻化成人,骑黑虎,执银鞭,隐居蜀中,乃赵光明也。王琎(明代初宁波知府,世居琅琊天台山下)《琅琊金石辑注》也说:“财神者,姓赵名朗,字公明,琅琊古来有之。昔者天上生十日,帝命羿射九日。其八坠海为仙,海上八仙是也。余一陨于 天台,其身为石,太阳石是也,其精为人,赵公明是也。”可见,在史料记载中赵公明的身份不凡,他是“日之精”。
虽然,赵公明在许多古籍记载中已被称为财神,而对赵公明的普遍崇拜则发生在《封神榜》问世之后。《封神榜》中赵公明受闻太师之邀助纣抗周,为姜太公所杀。后太公建封神台将他封为“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于是,赵公明作为财神才普遍被民众普遍接受和敬奉。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和重视,对财神崇拜因民众的祈盼、求财心理而兴盛。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物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所以财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同样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观音崇拜和财神崇拜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这二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套用恩格斯的生产理论,他们刚好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的核心。所以,他们一直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地位,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存在。而今天的复兴则是它们适应时代的表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二、当下民间信仰的特点
世俗化。其世俗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神圣性的失落。这种神圣性的失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待神的态度:从对观音和财神的膜拜我们似乎看到了人对于“神”的崇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神灵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性。对于神,人们有需要的时候就拜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弃之一边,这种态度形象的反映出了人们的功利心态,但这种心态背后的东西是不容忽视的,它清楚地传达给我们一个这样的信号:我们的“神”消失了,他们已经不再是曾经高高在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让人敬畏祈求的神了,他们只是人们用于谋求利益的工具或寄托精神的对象。倘若其果真“梦想成真”,人们便会一柱清香谢神恩,若夙愿未遂则往往会有辱骂等亵渎神的行为。可见,对神的膜拜已经没有了对其神圣性的敬畏心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其二,神像的摆放:以前人们会将神像供奉在特定的场合,比如祠堂或者庙宇,而现在很多人会根据需要和喜好将神像摆放在客厅甚至是卧室。
功利性更加凸显。观音崇拜和财神崇拜这些宗教现象的发生与传播无不以功利目的为出发点。观音崇拜和财神崇拜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被人们所需要。中国是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国家,儒家讲究孝道,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神灵信仰祖先崇拜没落的时候,观音崇拜尤其是对送子观音的崇拜一直长盛不衰。对财神的崇拜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商人,几乎是无商不供财神,甚至是小商小贩都要买上一尊财神像供奉;还有些股民、彩民更是一天三炷香祈求财神保佑自己一夜进千金。对神的崇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功
利性。
理性化。民间信仰一般来说都是自发的,具有很多感性因素在内,可谓“人云亦云”。而当下民众的信仰却日趋理性。人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多数情况下只供奉自己需要的神,别的一概不理。而且通常人们只是把对神灵的祷告当作一种自我安慰或是排遣压力的方式,并没有真正的完全寄希望于神灵。人们清醒地意识到神灵并不是有求必应的,神灵只是人类早期自身创造的,后人沿袭的承继了下来。但民众仍然对神灵保持着敬畏,虔诚供奉应是人类早期集体无意识在民众心灵的沉淀。所以,人们不再是神的奴隶,对神卑躬屈漆,形成滥神主义,而是能较为理性的利用。神成了人们生活中一种鼓励性的力量,困境中给人们信心和希望。
城镇化。提到民间信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广大农村地区的鬼神信仰和祭祀。民间信仰总是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较强的乡土性。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复兴的观音和财神崇拜则更多地具有城镇化的特点。这大概是与城镇的发展政策和居民生存方式有关,对传宗接代思想浓厚的民众来说,想生孩子尤其是儿子的民众对送子娘娘的供奉也就愈加殷勤。在实际生活上,城镇是个商业密集的地方,有道是“商场如战场”,商场上虽说没有硝烟,却是相当残酷的,商场上的成败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在内,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因此商人对财神的崇拜比较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
每一个时代的信仰都带有其时代的印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民间信仰的情况十分复杂。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不仅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农事性、人性、功利性等特征,还具有群众性、民俗性、松散性、海外性等特点,这些都使得民间信仰成为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董晓萍.民间信仰与巫术论纲[J].民俗研究,1995(02).
[2]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2002(02).
[3]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J].学术探索,2001年S1期.
[4]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作者简介:胡云(1985–),女,汉族,湖北洪湖人,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