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方言中表“给予”义动词浅析

2015-07-25 08:41刘银华夏书颖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差异

刘银华 夏书颖

摘 要: 在河南潢川的方言中共有三个动词可以用来表示“给予”,分别是“把”、“把给”和“给”它们在语音、语法及语用方面都有差别。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这三个动词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把”;“把给”;“给”;差异

一、潢川方言中表“给予”义动词简介

潢川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南依大别山, 北邻淮河, 居于信阳市中心[1],潢川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由于信阳地区现居民大多为江西南昌、九江人及闽、粤、赣交界处的客家人后裔,之后的几百年间,由于行政上属于河南,且与安徽、湖北交通密切,故原方言不断被同化,逐渐形成了以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及部分赣语词汇和客家词汇结合的方言,在学术上信阳方言被统一划归为中原官话信埠片。因此同属中原官话信蚌片的潢川方言中有些不同于河南省其他地区的方言特点,反倒与其临近的省市的方言有某些相似之处。本文将要讨论的潢川方言中表“给予”义的动词便与湖南、湖北等地的方言有某些相似之处。

在潢川方言中,表“给予”义的动词一共有三个:“把”、“把给”和“给”。它们都可用来表示相当于普通话中动词“给”所承担的意义。例如:

①这个本子是老师把我的。

②老母鸡把给玉环家一个,俺家留一个,没有了。

③过年你妈妈给你多少压岁钱哎?

从以上所举例子中我们看到,潢川方言中表达“给予”义的三个动词都可用普通话中的“给”替换。并且,它们三个还可以互相替换:

①这个本子是老师把我的。

→④这个本子是老师把给我的。

→⑤这个本子是老师给我的。

②老母鸡把给玉环家一个,俺家留一个,没有了。

→⑥老母鸡把玉环家一个,俺家留一个,没有了。

→⑦老母鸡给玉环家一个,俺家留一个,没有了。

③过年你妈妈给你多少压岁钱哎?

→⑧过年你妈妈把你多少压腰钱哎?

→⑨过年你妈妈把给你多少压腰钱哎?

以上各句的变换在潢川方言中皆可成立,这说明这三个动词在潢川方言中的使用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还是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二、“把”、 “把给”、 “给” 在潢川方言运用中的差别

“把”、“把给”、“给”等词在潢川方言使用中的差别可以分别从语音、语法、语用等方面来考察。

(一)语音方面的差别

“把”在潢川方言中音,属潢川方言的上声字;把给在潢川方言中读,其中给属潢川方言中的阴平字。根据丁声树先生《古今字音对照手册》[2]的记载,普通话中给你的给古音属居立切,入声字;同时普通话中供给的给也属居立切,入声字,由此观之,这两个表示不同意义的给字在古代是同音的,即在古代应读作。与潢川方言中的“给”声韵相似,也就是说潢川方言中“把给”的“给”字可能系古音的残留。

第三个词“给”字在潢川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音[]与方言中“把给”之“给”音同;一音也属方言中的阴平字,与普通话给字声韵相似。这个字可以反映出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第一种读音是古音的遗留,是纯正的潢川方言发音,第二种读音属被同化了的普通话发音,这应属于语言学上的文白异读。这在当地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当地现今25岁左右及以上的居民,日常生活中较多使用[]这一音,而小于25岁的孩子们,尤其是10岁左右及以下的孩子多使用第二种发音,这证明了普通话在当地越来越普及的事实。

(二)语法方面的差别

1.“把”跟“给”。

(1)单用的时候,“把”字所受限制要比“给”字多。

在潢川方言中,可以单用一个“给”字,表示把什么东西给某人。

⑩甲:老板,拿两包老头果(一种饼干)。

乙:给。

在这种情形中,不可以把“给”字换成“把”字。因为“把”字的单独出现,必须在上一句话中有“把”字才能引入。如:

甲:我就想要你那个枪,你说你把不把?

乙:把。想要什么都把。

而“给”字却没有这种限制,其单用的条件比“把”字自由许多,就像上例中乙所回答的“把”字就可用“给”字替换,也不会感觉突兀。

(2)在“V给”句中,“给”字不能被“把”字替换。

如“寄给”、“写给”“交给”、“送给”等词中的“给”都不能被“把”字替换。其原因应该是“寄”、“写”、“交”、“送”这一类动词的词汇意义中本身包含了“给予”这个语义成分[3],而“给”字的“给予”义在被这些动词分担后变得虚化了。而潢川方言中的动词“把”字的“给予”义不能被虚化。例如:

我送给俺爷一点儿鸡柳。

不可以说:

*我送把俺爷一点儿鸡柳。

但是,如果句中的“给”不紧贴着动词,便可以被“把”字替换。如:

我送一点儿鸡柳给俺爷。

→我送一点儿鸡柳把俺爷。

俺媳妇儿给我买了一个袄子。

→俺媳妇儿把我买了一个袄子。

2.“把给”和“把”、“给”。

(1)动词“把给”后必须紧跟受事,而“把”和“给”不用。如:

这个红包是大妗奶把的,这个是胖妗奶把的。

可以变换为:

这个红包是大妗奶给的,这个是胖妗奶给的。

不可变换为:

这个红包是大妗奶把给的,这个是胖妗奶把给的。

如果把例句中“把给”之后添上相应的受事,句子便可成立了:

这个红包是大妗奶把给我的,这个是胖妗奶把给我的。

上述动词“把给”后必须紧跟受事这一语法限制与同属信阳的罗山方言中的“给给”[4]还有湖北长阳方言中的“把给”[5]以及武汉话中的“把得”、“把给”[6]对受事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中,罗山方言与潢川方言共属中原官话信蚌片,而湖北长阳方言属西南方言成渝片,武汉话也属西南方言,而它们却有比较相似的语法点,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信阳地区曾经有几种方言结合的事实。

(2)“把”和“给”都可以用于正反问句,而“把给”不行,如要用,需变换形式。

你看我在你这里买你这么多东西了,送一袋洗衣粉好不,把不把?

上述两例中的“把不把”可换成“给不给”,但不能换成“把给不把给”,如要用“把给”作正反问,需换成:

你看我在你这里买你这么多东西了,送一袋洗衣粉好不,把不把给我?

不仅不能说成“把给不把给”而且后面相应的受事宾语也得补出,可见“把给”后面必须紧跟受事宾语的限制条件是多么的严格。

(3)“把给”同样不能取代“V给”格式里的“给”,如上文的例子不可变为:

*我送把给俺爷一点儿鸡柳。

而且,即使句中的“给不是紧贴着动词也不可轻易被“把给”替换。如上文例子:

我送一点儿鸡柳给俺爷。

→我送一点儿鸡柳把给俺爷。

俺媳妇儿给我买了一个袄子。

→*俺媳妇儿把给我买了一个袄子。

例是不成立的。这说明“把给”不仅不适应“V给”格式,而且对于其后的宾语有严格要求,除必须紧跟受事外,其宾语还不能是复杂结构,再加上它不能单用,因此“把给”一词,在潢川方言中的使用频率远低于“把”、“给”二词。

3.补充一点,在潢川方言中“把”字句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句式,三个动词“把”、“给”和“把给”都可应用于“把”字句。

我把剩下的糖都给你了,还要怎样呢?

把那一箱儿香飘飘把俺爷,再加一条烟不就行了吗!

我把身上的九百块钱都把给你姥爷了。

以上诸例中“把”字后面的“把”、“把给”和“给”都可以互换而不会影响表达。这说明把”字句的“把”跟潢川方言中动词“把”不是一回事。理论上说凡是虚词都是实词经过虚化得来的,普通话中“把”字句的“把”是由古代的动词“把”虚化来的[7],而潢川方言中“把”字却是表“给予”义的,并且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潢川方言中,在湖南石门[8],湖北武汉、长阳等这些地方的方言中也有这种用法,到底表”给予”义的“把”字和介词“把”字有没有关系,还值得考察。

(三)语用方面的差别

“把”、“给”和“把给”这三个动词在潢川方言的使用中代表着人们的主观态度。

在潢川方言中,“把”、“给”和“把给”有使用对象的差别。一般来说,“把”和“把给”的使用对象较多的是自己的晚辈或不如自己的人。因为它本身含有一定的施舍之意。在当地,乞丐走乡串户乞讨,每到一户人家会说:“把一点儿啊!”是请求主人家施舍之意。同时,“把给”由于其中有一个“把”字,便也包含了施舍之意,再加上有诸多语法上的限制,其使用频率远低于“把”和“给”。

再表“给”字。既然“把”和“把给”都是用于晚辈的,那么“给”字在潢川方言中自然是用于平辈或长辈了,可表尊敬之意。比如在当地新年拜祖宗时,一般家长让孩子给祖宗磕头会说:“来给你老太儿磕头!”(老太儿:太祖父太祖母)而不说:来把你老太儿磕头!”

当然,潢川方言中“把”、“把给”和“给”这种语用上的差别只是一种宏观理论,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严格去遵守,它只代表人们说话的一种倾向。在应表尊敬的场合用“把”或“把给”,在表施舍的时候用“给”都无可厚非,谁也不会去纠正,人们也不会介意,只是习惯上不太这样用罢了。否则,本文之前所举各种三词可以互换的例子就不成立了。尤其是在强调人人平等的当今社会,“把”字表施舍意在当地方言中已日渐淡去,不去思考这些差别的时候,人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这一层了。

三、结语

本文通过收集语料和查找资料并配合对当地居民的访问,从语音、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潢川方言中表“给予”义的三个动词“给”、“把给”和“给”作了简要的分析。并了解到在湖南、湖北等地也有相类似的用法,这究竟是信阳地区方言融合的结果还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方言事实,还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付义琴,赵家栋.潢川方言中“得”的一种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2009(2):176-177.

[2]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0(1):173-182.

[4]王东.河南罗山方言的“给给”[J].语文研究,2008(2):58-61.

[5]罗彬,王作新.长阳方言动词“把”字试论[J].三峡论坛,2013(3):120-123.

[6]易洪川.武汉话“给给他”探源及其他[J].语文建设,1988(1):39-40.

[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唐玉环.石门方言中的“把”、“给”、“让”[J].娄底师专学报,2000(1):69-72.

附注:潢川方言中有四个声调:阴平213,阳平55,上声324,去声51

猜你喜欢
差异
“再见”和bye-bye等表达的意义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观念差异下的境外NGO立法效应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