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雪
摘要:中国数字科技馆是第一个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的大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该馆包括了创意馆、体验馆、博览馆、创意馆四种类型的多个专题展馆。该馆有青稞周刊、图片、视频等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还有参与式科普以及体验式科普新模式。本文主要依托中国数字科技馆探究参与式和体验式科普教育模式的涵义和意义,提出该模式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拓展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数字科技馆 参与式科普教育 体验式科普教育 科学教育
一、参与式科普教育和体验式科普教育模式的内涵
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教育新模式尤其注重培养科普受众(以青少年为主)创新精神和提高青少年实践能力,形成一种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科普模式的创新是实施科普教育的关键。新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应是在重视中小学正规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对青少年的校内外科普教育,希望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新模式来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缺陷。
(一)参与式科普教育模式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以及各种社交网站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互联网时代进入到一个“自媒体”时代,大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受众,而且成为了信息的产生者,网络科普教育也从传统的“读”转变为“读与写”的信息双向传播。越来越多的公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科普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科普传播中来,推崇个性化的科普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创新与分享,创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科普教育样式。
(二)体验式科普教育模式
体验式科普教育脱离传统灌输式的科普教育模式,强调科普教育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将更多的体验元素融入进科普教育活动中去,重新策划科普教育的活动方式,将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运用在科普教育活动中。这样,公众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奥秘。所谓的体验式科普教育所体验的内容即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而承载这些科普知识和精神的载体也即受众所接受的科普教育方式或形式众多,载体形式有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科普体验的主体是受众,是完整的科普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创造者,是科普教育的主人,与传统的科普模式有突出的区别。
二、新型科普教育模式的应用价值
网络科普新模式与学校科学教育融合模式,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 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要鼓励科学家、研究人员参与到中国数字科技馆参与式与体验式科普新模式中来,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应把科学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系统,而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络科普新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可以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
三、中国数字科技馆案例分析
(一)参与式科普教育在中国数字科技馆中的应用
参与式科普教育的基本架构是团队协作传播信息,发挥集体智慧。在这个架构中,每个人都作为科普教育链中的一环,以一种自发的协同机制深度参与到科普信息的创作、传播中去,富有个性的科普创作是参与式科普的基本要素。在这种媒介环境下,科普教育从专业化逐渐转变为大众化,大众从科普教育的被动接受方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方,也即每个人只要有对科普知识的兴趣,都能将自己的科普知识或者科普诉求通过网络的途径与他人互动。例如,西北科技大学一名学生创作的作品“I am 霾”,针对雾霾的宣传大多刻板、深奥、不易理解,而这个科普作品通过形象的画面向公众阐述了雾霾的形成原因等有关雾霾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加深公众对雾霾的认识,为我国防治雾霾贡献力量。
(二)体验式科普教育在中国数字科技馆中的应用
中国数字科技馆使得很多抽象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和富有感知性。例如,科普教育受众可以通过数字科技馆的诸多手段实时观测鄱阳湖鸟类的生活习性。通过安装在鸟类和大熊猫身上的感应器可以实时地将鸟类和熊猫的栖息状态及其生活的环境实时信号传输回来。而参与科普教育的受众可以通过终端实时地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这种体验式的科普教育模式较传统的灌输式科普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充分发挥了个体在接受科普教育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调动了客体的参与积极性。客体摆脱了被动感知的束缚,站在主体的角度去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体验科普知识,并且这种体验随着不同的受众而千差万别,具有个性化体验的突出特点。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参与式科普教育和体验式科普教育两种新颖的科普教育模式,并浅谈了其意义和价值,其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拓展。最后研究了两种科普教育模式在数字科技馆中的应用,依托数字科技馆的这两种科普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随着科普教育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科普教育主客体间的交流、科学传播者权益的平衡、协调科普的主流意识与多元价值取向等,也日益成为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桂华.网络科普———新时代科普宣传的沃土[J].城市与减灾,2007(1).
[2]周荣庭、何登健、管华骥.参与式科普:一种全新的网络科普样式[J].2012(2).
[3]刘霁堂.从传播学角度看现代科普与传统科普的区别[J].科普论坛,2002(8).
[4]张小林.中国网络科普设施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6.
[6]郭晓熹.Twitter开创后博客时代[J].中国科技财富,2007(7).
[7]任广乾,汪敏达.体验式科普及其行为机理理论综述[J],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