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崇玉
摘要:读历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当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从满堂讲走向满堂读的误区,似乎读就是语文,读就是课改,读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切。诚然,“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升华”,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为读而读,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形式多样地读,读出实效,读出情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和理解感悟相融合,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朗读 目的明确 形式多样 顺势而导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读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从课型而言,有精读、略读;从形式而言,有默读、朗读、诵读;从程度而言有初读、精读、品读;从方法而言,有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等。面对多种多样的读法,朗读教学逐渐从满堂讲走向了满堂读,似乎读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切。诚然,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其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用读代替一切,为读而读的教学也给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泛泛而读,读的目的不明
课堂上听起来书声琅琅,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要求,读中没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缺乏目的性,读书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
(二)简单而读,读的指导不实
教学中,我们常见教师这样简单地要求学生:“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把高兴(悲伤、气愤)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与此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没有针对性,如“很棒,大家为他鼓掌!”“很有感情,有进步!”这样的朗读指导和评价,起不到纠偏矫正的作用,自然无法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作秀而读,读的面不广
很多观摩课、示范课,为了出彩,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训练的朗读,既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形成,使朗读变成了作秀,课堂变成了秀场。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改善措施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朗读实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的,品析兼顾,读有实效
教学中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让学生通过目标导向,读有所获。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认识字词;再读时要求学生感知课文大意;精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章中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经常比较、揣摩,并养成习惯。”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分析文章的绝妙和独到之处。在这基础上组织学生评议:读得好吗?你觉得怎样读更好?你按这样的方式再读一读。学生按明确的要求,有目的地去研读、品析,既理解了内容,又学习了方法,不再是为读而读。这样的朗读真实、有效。
(二)形式多样,动静搭配,读出情趣
朗读训练应该形式灵活多变。如果只是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单一、乏味,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另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来渲染课文情景,化静为动,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哪位小朗诵家来美美地读一遍就更好啦!”结果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可见,只有依据文本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动静搭配地组织学生朗读,才能以读促思,使朗读真正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
(三)顺势而导,范读、点拨并重,读出水平
朱自清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一文中说:“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朗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可见,教师的范读很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示范引路,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教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最喜欢教师的哪种朗读方法?”“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在朗读指导中,既要重视范读的作用,又不能忽视点拨的妙用。点拨能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教学《瑞雪》时,针对“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这句话,教师可以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大家见过棉花吗?见过蒲公英的种子吗?像棉花一样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就这样杂乱无序、连接不断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这样的情景,就叫做‘纷纷扬扬,那么怎么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雪下得很大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对“纷纷扬扬”这个词语的涵义有了真切的体会,自然能够读得好,记得牢,悟得深。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指导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情顺势而导,巧用示范和点拨,就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起到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升华。”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读出实效,形式多样地读,读出情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