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减贫效果的实证分析

2015-07-24 19:25张璇韩保聪
现代企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温饱资金投入贫困人口

张璇+++韩保聪

1988-2012年,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解决温饱为第一要务的投入平缓期,由解决温饱向巩固温饱转变的投入加速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的投入激增期。FGT贫困指数和GiNi系数测算结果显示,除贫困广度有小幅下降外,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反而出现上升趋势,GiNi系数已接近收入差距悬殊的范畴。 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则说明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在降低,短期内扶贫资金投入增加并不一定可以使贫困程度降低。

一、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的阶段性波动

新疆自治区获得的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拨付和地方配套。笔者对历年《新疆年鉴》和《新疆通志——扶贫开发志》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理顺从1988年到2012年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的投入数据。数据构成主要包括三项:一是财政部负责的财政扶贫资金;二是发改委负责的以工代赈资金;三是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的信贷扶贫资金。

1.投入平缓期(1988-1993年)。时间跨度为6年,在三个投入期中该时期是投入趋势最为平缓的,投入到新疆农村地区的扶贫资金基本都维持在1亿元以下,只有1991年略高达到1.2亿元,其他年份扶贫资金投入金额基本持平,六年间年均投入金额仅为0.72亿元。这个时期,新疆扶贫资金投入的第一要务是解决贫困农牧民温饱问题。扶贫资金在使用上主要用于减轻贫困户负担(减免农业税、购粮、公积金、公益金、欠款、水电费、草场管理费、牲畜防疫费、医疗费、学杂费)、扶持扶贫经济实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已经体现出向南疆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倾斜的趋势。

2.投入加速期(1994-2006年)。时间跨度为13年,与之前相比这一阶段扶贫资金投入趋势明显更加陡峭,虽有波动但基本维持上升态势,每年投入水平在4-15亿元之间,年均投入量约为9.28亿元。到2000年底,新疆实际解决了1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计划的75%,全区尚有44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直到2003年温饱计划基本实现,此后进入温饱巩固阶段。该时期自治区主要采用“一体两翼”的扶贫战略,“一体”是指整村推进,“两翼”是指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同时还引入了社会扶贫、外资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力量,使扶贫形式更加多元化。

3.投入激增期(2007-2012年)。时间跨度为6年,该时期扶贫资金投入量激增,是目前投入增长速度最快、投入量最大的一个时期,资金投入水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3.1%,2012年扶贫资金投入金额比1988-2000年十三年投入量总和还要多。这一时期是新疆地区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的“黄金六年”。同时,这六年又是承上启下的六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到期验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开启实施。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10年间,新疆累计284万人越过当年低收人贫困线,稳定解决温饱问题;3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人由2000的980元提高到3426元,年均增长13%,比全区平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1年的0.67下降到0.5,下降近17个百分点。在下一个十年,将以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这将是在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新疆农村地区贫困程度测算

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情况反映了新疆地区的扶贫历程,那么,相同时间跨度内新疆农村地区贫困程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映出怎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借助FGT贫困指数进行问题的解答和分析

1.贫困测度的方法。运用福斯特、格林尔和索贝克 (Fo-ster,Greer,Thorbecke,1984)提出的FGT贫困指数测算贫困程度。FGT贫困指数不但能够反映所研究区域的贫困发生率情况,还能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以达到分析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相对距离以及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分配状况的目的。FGT贫困指数的连续形式如下:

式中,z为贫困标准;x为收入水平;f(x)为收入水平的密度函数;α为非负参数,且α的取值越大意味着贫困指标对贫困人口收入不平等程度越敏感。测算中,由于非负参数α取值不同,FGT贫困指数将会有三个贫困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层面的贫困问题:当α=0时,FGT贫困指数为贫困发生率,是贫困广度指标,用H表示,反映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当α=1时,FGT贫困指数为贫困距指数,是贫困深度指标,用PG表示,反映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相对距离;当α=2时,FGT贫困指数为平方贫困距指数,是贫困强度指标,用SPG表示,反映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

FGT贫困指数的测算基于两种模型,分别是Villasenor和Arnolds(1984,1989)提出的广义二次(GQ)模型和Kakwani(1980)提出的Beta模型。两种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GQ模型:

Beta模型:

GQ模型和Beta模型中,L表示累计收入比例,P为累计人口比例,z为贫困线,μ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GiNi index表示基尼系数。

2.数据来源与测算结果分析。采用的数据来自于1989-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这是目前可以获得的最大数据序列。该分组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对新疆农户抽样调查得来,按照农民收入情况划分为不同的收入分组,每一个分组包括该组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元)和该组农民所占的人口比例(%)两部分内容。

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使用两种模型(GQ模型和Beta模型)逐一测算历年新疆农村地区贫困指数。然后,通过比较参数的t值和调整的可决系数,以决定选用那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从而达到更准确反映贫困程度的目的。模型计算过程中所需贫困线数据采用国家扶贫办公布的数据。

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贫困广度(H)、贫困深度(PG)和贫困强度(SPG)变化趋势相似,但波动幅度存在差异。贫困广度的波动幅度较大,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是1995年的33.9%和2011年的24.8%。贫困深度波动相对较为平缓,峰值同样出现在1995年和2011年,分别为13.2%和11%,其他年份都维持在8%以下。贫困强度指标维持在较低数据水平波动,波动区间都在10%以下,最大值是2011年的8.45%,最小值则为2004年的0.54%。贫困强度指标虽然数值较低,但波动幅度却比贫困深度大,甚至从近几年指标值的绝对大小来看,贫困强度指标值大有超过贫困深度指标值的趋势,如2012年贫困强度为7.4%大于贫困深度指标值6.7%,意味着贫困强度指标有向更高区间波动的趋势。

二是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与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差距恶化并存。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999-2007年连续八年贫困广度指标减小,平均降幅达到13.36%。但是,近几年贫困强度指标和GiNi系数却逆势而上。1988年贫困强度指标仅为1.87%,绝大多数年份该指标也都在3%以下,但是进入2010年后连续三年该项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意味着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在加速恶化,最贫困人口的处境堪忧。GiNi系数的计算结果也显示,2009年以前新疆农村地区基尼系数基本都维持在0.3-0.4的收入相对合理区,同样是进入2010年后基尼系数迅速攀升,达到0.4-0.5的收入差距较大区间,并已接近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的范畴。收入差距问题是一个地区不稳定的最大诱因,尤其像新疆这样的特殊地区,更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以新疆农村地区1988-2012年间数据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的阶段性波动,然后测算了新疆农村地区FGT贫困指数和GiNi系数。通过我们的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扶贫资金投入波动性分析表明,目前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平缓期、加速期和激增期。平缓期资金投入以解决贫困农牧民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加速期则是国家开始注重贫困所带来的重大的影响,认为贫困问题是阻碍新疆发展的主要问题。激增期则是承上启下,全力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攻坚阶段。

2.扶贫资金投入与FGT贫困指数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贫困程度变动可以引起扶贫资金投入增加,脉冲响应长期效果来看,扶贫资金投入能够全面降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程度,减贫效果呈现倒“U”型,即从逐渐增强,到到达峰值,然后减弱。

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应当完善扶贫信息系统,开展网络信息监测,及时更新、准确反映数据,加强信息统计分析,健全扶贫开发效益评估体系,建立和落实贫困人口进退动态调整机制。第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要确保贫困人口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外部环境,贫困资金要用到实处,不一定要把自己直接发给他们,可以用这些资金来改善当地的社会环境,比如说建设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修建道路来连接外界。另外一方面就是提高贫困人口本身,要确保他们必要的技能来谋生,可以使用扶贫专项资金来实施再教育政策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温饱资金投入贫困人口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推动老区经济快速发展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路桥施工优化研究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驻马店市水利资金投入现状及思考
论地区发展中的温饱与环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