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青诗歌中的“轻”型诗

2015-07-24 19:00许仁浩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
关键词:诗论艾青意象

⊙许仁浩[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2]

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青诗歌中的“轻”型诗

⊙许仁浩[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艾青诗歌数量和技术蓬勃发展的年代,他这一阶段的诗歌题材广博、情感深邃、形式自由、手法多样,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诗歌声誉。其间,他为数不多的“轻”型诗也别具特色,带有其主流诗作不可多得的清新之风。简言之,这类诗歌一扫艾青诗歌中的时代之“重”,并开拓出难能可贵的诗绪之“轻”,是三四十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一种珍贵特质。

艾青 诗歌 “轻” 三四十年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青的诗歌在数量和艺术上取得了双重成功。这一时期的艾青诗歌,既有表现时代之“重”的脍炙名篇,亦有一小部分具有“轻”特质的独特篇目。

龙泉明曾指出,艾青所处的上世纪40年代,是社会、道德与审美方面不甚和谐的时代。①有人重视文学作为工具的作用,把文学服务社会看得高于一切;也有人把文学艺术的纯化放在首位,而缺乏关注和探讨现实问题的热情和耐心。所以,艾青力图从诗论和创作两方面矫正这些不良风气。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下,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写的与政治、抗战、现实相关的诗歌在当时往往能得到褒扬,而那部分“轻”型诗则有成为众矢之的的危险。冯雪峰就一再对艾青的“象征派风味”表示不满:“我以为艾青(他一定有过热爱法国象征派诗歌的时候罢)的某种程度的象征派式的诗的感觉方法,和由此而来的象征派的诗的形式和用语的采用,对于他的诗的精神是会有损害的。”②由此,冯雪峰对艾青“轻”型诗的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谓艾青的“轻”型诗,是指艾青的主流诗作之外的一小部分飘逸灵动、流畅自如、清新悦目、读来爽口的诗歌创作,如归国途中的见闻诗、狱中创作的回忆诗、辗转流浪时的田园诗,它们大都展现了如画的景色、轻柔的回忆、安然的心境和平静的思绪,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喧嚣的残酷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给人温暖、安宁、愉悦、舒畅的审美感受。这些为数不多的诗歌与艾青的主流诗作大相径庭,却是其诗歌影册中不可或缺的一面,《阳光在远处》《斜坡》《青色的池沼》等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有学者以史实为基础,纵向考察艾青诗作的阅读接受史,并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艾青诗歌的接受具有其独特性,其诗人形象也存在差异。③随着时间变化,诗歌的接受和审美也在不断变化。新世纪的文学形式走向多元、文学价值亟待重估,因此读者对艾青的理解也不应局限于文学史的粗略描述,而应更深入和全面地对其进行阅读和捕捉。所以,梳理出艾青的“轻”型诗并结合相关诗作加以分析,然后探究这种现象的生成原因是实有必要的。

艾青的“轻”型诗,在和平年代读起来甚至比他的主流创作更具艺术张力,其技巧和诗性在某些地方也更具超越性。这类诗歌有其独特的语言、形象和意蕴体系,在生成原因上亦是作家经历和诗论主张的合力结果。

要全面认识艾青的“轻”型诗,必须对其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知道,文学文本由语言层、形象层和意蕴层构成,而诗歌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所以用层次理论对艾青的“轻”型诗进行剖析,可以使其特点凸显出来并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一)语言系统的择取

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第一层,而艾青“轻”型诗的语言和他主流创作的语言差别迥异。艾青的主流诗作的语言或是雄浑壮伟、强劲有力,或是阴沉忧郁、含蓄曲折;而其“轻”型诗的语言状态则是清新秀丽、淳朴淡雅、简要明快、单纯真实。以艾青1932年写在归国路上的《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为例:“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绿!/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线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

这首诗的语言轻浅但不流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快乐欣喜的心态。“紫蓝的”“青灰的”“绿的”“新鲜的”“乳液似的”“新绿”“微黄的”等形容词在基调的一致性上保持了高度的平衡,一种轻盈感从字词组合中循序渐进地飘溢出来。两个“看”字也用得极巧妙,从而激发读者从大脑的臆想转到视神经的觉醒,全诗的轻盈感由“看,”到“看!”完成涅,豁然而出。

在“轻”型诗中,艾青对语言系统的择取特别注意,对于字词的选定、语词的组合、标点的使用都狠下功夫。如“在她思念的眼里/映着一个无边的天/那天的颜色/是梦一般青的/青的天的上面/浮起白的云片了/追踪那云片/她能望见我的影子”(《窗》)中的动词,从“思念”开始转为轻快的“映着”“浮起”“追踪”,最后是“望见”,不仅在情绪上获得了一种“轻”特质,还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自觉的逻辑性。

(二)形象世界的构筑

形象层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对于诗歌来说,意象是极为重要的元素。艾青在《诗论》中曾说,“诗人主要是要为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感情,寻求形象”,由此可见艾青高度重视诗歌形象世界的构筑。在艾青的“轻”型诗中,具体的意象交相辉映撑起整体的情景画面,并让这类诗歌呈现出一种清逸俊秀之美。

“朱栋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直接采用骆寒超的结论:艾青的情感世界是由忧患感、拼搏感和光明感组成的,而寄寓这三类感受的分别是土地、波浪和太阳三类意象体系。”④但是,艾青“轻”型诗的意象却呈现一种驳杂的状态,很难概括出意象体系来。简言之,每一首“轻”型诗的意象都是独特的存在。如《秋日游》片段:“当我们跨进了树林,/在草地上坐下时,/我们就惊乱了无数的白色的鹭鸶鸟——/它们拍着翅膀/嘴里发出鸣叫/在丛密的绿色中飞起——/它们大概是久久栖息在这里的隐世者吧。”

这首记游诗是1938年8月诗人游玩衡山后作,朴实自然、古直简淡。艾青在意象的择取上随心所欲,开放式地引入所见所闻的内容,不假雕琢又游刃有余。“树林”“草地”“鹭鸶鸟”等几个随处可见的意象构成一幅诗意的画面,而“鹭鸶鸟”和“隐世者”之间的互动桥梁又是匠心独具、天衣无缝的打造。但这些意象都是彼此独立的形态。

艾青“轻”型诗的整体画面多表现为田园生活的静谧悠然、臆想回忆的轻柔朦胧和旅途见闻的新奇多趣。如其田园诗代表作《青色的池沼》:“青色的池沼,/长满了马鬃草;/透明的水底,/印着流动的白云……/平静而澄澈……/像因时序而默想的/蓝衣少女,/坐在早晨的原野上。/当心呵——/脚蹄撩动着薄雾/一匹栗红色的马/在向你跳跃来了……”

这首诗虽写于1940年3月,但毫无惯常印象中的艾青之“重”,田园生活的恬淡安宁和乡村风物的优美灵动贯穿于该诗的始终,一种“轻”特质在字里行间和意象网络中展露无遗。“池沼”是艾青田园诗中较常见的意象,本诗写“青色的池沼”,“青色”是富于生命的色彩,而诗歌创作时间是春回大地的三月,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奠定了该诗明快清新的基调。这首诗一二节写池沼里长满了马鬃草,池水透明、清澈,池沼的周围都很平静;第三节由静转动,一匹栗红色的马撩动脚蹄从远处奔跑过来,准备到池沼饮水。全诗通过池沼这个核心意象和马鬃草、蓝衣少女、原野、栗红色的马等辅助意象,使一幅奔马饮水图跃然纸上,池沼和奔马一静一动,对比鲜明,画面极富视觉冲击力。

艾青归国途中的见闻诗、在狱中写的回忆诗和记录生活的田园诗在整体画面上都和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一种疏离关系,也自然选择了这种去“重”就“轻”的诗歌意味。这些“轻”型诗在整体画面上色彩丰满、构图自然,具有和当时诗歌主潮相背离的轻盈感、浮动感和跳跃感。

(三)蕴藉内涵的生发

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第三个层次。艾青的主流诗作意蕴深远,常常经由忧患意识变为拼搏意识最后萌发出光明意识,呈现出层层递进的趋势,立足现实并紧扣时代。这些诗歌的意蕴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重。而艾青的“轻”型诗在蕴藉内涵的维度上则与之相反,“轻”即价值。

《月光》是诗人在月光照耀下行走于路上,并由见闻生发联想而创作的,时间是1940年4月15日夜。时值中日交战白热化阶段,但在这首诗中,艾青暂时从苦难的现实和抗日的激情中抽离出来,静享月夜下的安静和平的时光。整首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描述了一个月亮般轻柔的诗人以及他对村庄里熟睡的人们的喜欢,他说:“我想俯嘴向那些沉睡者/说一句轻微的话不惊醒他们/像月光的雾一样流进他们的耳朵/说我此刻最了解而且欢喜他们每一个人。”⑤很明显,这种纯真的欢喜不是迸发似的爆裂而是如月亮的清辉般温柔动人。在意蕴层面上,该诗将“轻”特质始终如一地保持,诗意盎然且柔和可感。

艾青的“轻”型诗在意蕴上不适合深度开掘。他所描述的景致风物、田园生活、异域情调、朦胧记忆既是诗歌表层所见的内容,亦即语言和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核心诗旨。这类诗的终极指向是一种轻盈和谐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战争年代的天籁之音。

艾青的“轻”型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二是诗人的诗学理论与主张。在这两个原因的统摄下,艾青创作出“轻”型诗就不难理解了。

艾青192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学,1928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翌年春天,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⑥。巴黎求学期间,艾青在绘画、文学、哲学、政治、艺术等各方面扩展了视野,在诗歌阅读上受到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双重影响。同时,艾青对浪漫主义的诗思也不排斥。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艾青“轻”型诗的创作成为可能。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艾青经由马赛回国。在途中,他创作了《当黎明穿上了白衣》《阳光在远处》等少量“轻”型诗。之后开始转为关注现实的创作。1933年到1935年入狱期间,特殊的环境使得诗人只能从过往阅历寻觅素材,《芦笛》《巴黎》和《马赛》都产生于这一时期。期间的“轻”型诗代表作主要有《ORANGR》、《雨的街》《泡影》《黎明》《灯》《辽阔》,大多出于艾青的臆想和回忆。1936年出狱以后,经过半个中国的辗转,艾青目睹了经受战争苦难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诗情爆发,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艾青的“轻”型诗创作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时期的代表作有《秋日游》《青色的池沼》《月光》《斜坡》《低洼地》《沙》《旷野》《篝火》《夜(二)》《高粱》等。在内地艰难行走的岁月里,艾青学会了在苦难中发现美并享受美,更加注重诗歌中“轻”与“重”的协调,与同期中国诗歌会的很多诗人相比起来技高一筹。

同时,艾青创作的这类“轻”型诗也是其诗论主张的实践形式。

艾青在上世纪30年代就写下大量的诗论。他的《诗论》开宗明义地指出:“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⑦“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就是真、善、美。”⑧真、善、美相统一,是艾青诗论的最高追求。艾青的“重”型诗关注民生、抗战、苦难,表现了一部分现实之真、社会之善、向上之美。而他的“轻”型诗则聚焦自己的经验,叙写了现实生活中的平静之真、人心之善、自然之美。“轻”和“重”交相辉映,达到和谐的统一。艾青以自己诗歌理论为指导,以自己的诗歌创作为实践,在诗歌真、善、美的平衡上走到了同时代诗人的前列。

在语言维度上,艾青也有自己的诗论:“语言应该遵守的最高的规律是:纯朴、自然、和谐、简约与明确。”⑨艾青在不同时期所写的文章和讲话里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概括为简洁、纯朴自然、明快、集中、创新。而他的“轻”型诗大都语言纯朴、自然简洁、明快集中,是其诗论的有效呼应。

因此,要全面认识艾青,就不能局限于其主流诗作,还应该充分认识他的“轻”型诗。这类诗歌在苦难岁月中独树一帜,抚慰战火硝烟下受伤的心灵,同时也平衡着艾青诗歌的轻重关系。在诗歌理论建构和诗歌文本创作的双重努力下,艾青的诗歌美学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艾青的“轻”型诗,不仅能带给当时读者片刻的安宁与希望,亦能给今天的读者惊异和欣喜,他的田园诗甚至带有一种牧歌情调,犹如天籁萦绕耳旁。艾青之所以创作这类“轻”型诗,不仅与个人颠沛流浪的经历有关,也源于他对自己的诗论的贯彻执行。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提出“轻逸”的美学思想,他认为,轻逸是一种价值,它直接影响文本的结构形态与审美效应,表现为轻盈、明快、灵动之美。这种“轻逸美学”认为轻盈的叙述能使苦难深重的生活变得可以承受,艾青和卡尔维诺在人类共同拥有的审美情绪之中达成一种偶合,不得不说是文学疆场里的一次奇妙相遇。

总之,我们不宜用一种固化的认识去评判一个诗人的全部。对于艾青,对于所有的诗人、作家,我们都应该从其作品出发,永远遵从文本第一性的原则,方能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他们。

① 龙泉明:《艾青四十年代诗歌创作论》,《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第109页。

② 转引自叶橹:《诗歌艺术宝藏的发现与开掘——艾青诗歌研究综述》,《扬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21页。

③ 转引自方长安、陈璇:《读者对艾青诗人形象的塑造》,《福建论坛》2013第3期,第120-125页。

④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页。

⑤ 艾青:《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347页。

⑥ 艾青:《艾青诗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⑦⑧ 艾青:《艾青全集》(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第5页。

⑨ 转引自贺孝恩:《艾青“诗论”美学思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集),2010年。

作 者:许仁浩,武汉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评论。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诗论艾青意象
抚远意象等
艾青《我爱这土地》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艾青来了
意象、形神
艾青来了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无题
诗评诗论
学习毛泽东诗论思想指导旧体诗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