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道德建设: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2015-07-24 07:59张伟
唯实 2015年7期
关键词:约束企业家道德

张伟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主要参与者,在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企业及企业家离西方倡导的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家品质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从制度和道德两个层面入手,加强企业家道德建设。

一、制约我国当代企业家道德建设的原因分析

人本管理意识和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失是我国当代企业家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企业家道德问题的生成不仅有着制度的原因,更有着社会文化的原因。

1.文化舆论的遗毒容易诱发企业失德

古代中国独特的地理与政治背景造就了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市场经济的阻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重农轻商”经济观念形成了政企合一的管理方式。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一贯重农轻商,抬高农业的价值而贬低工商业的价值。曾经一度将发展商业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用农业去否定工商业,结果形成了一方面发展经济成了单纯的“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另一方面原本应该充当经济发展主角的企业却成了代表政府行政权力的一根大棒。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无非为了解决口粮问题,这样一来,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也就始终难以跳出小农经济的范畴;同时,企业以营利为天职,作为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企业理应受约于市场的价值规律,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权力,结果企业始终难以跳出行政权力的制约。因此,行政权力代替企业权力、农业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形成了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两大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破除这种传统经济观念,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我国优秀企业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传统“为富不仁”、“无商不奸”的价值判断也在各方面影响着企业家对自身的角色定位。

企业家对自身的角色定位靠的是企业家自己,但同时也要依靠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与观念的与时俱进。社会的宽容是孵化企业家的“摇篮”。如果一个社会对合法致富的人不宽容(甚至出现“仇富心态”),那么这些人至少会采取以下两种办法来回避风险:一种办法是,当他的钱赚到一定数额的时候,他就不干了。因为如果他再干下去的话太招惹风险。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中国人惧怕财富积累“冒尖”的真实心理写照。另一种办法是把积累的财产转移走。如果企业家在本县本省范围内甚至在境内他都感到不安全,他就会想办法把财产转移出境外(即所谓“资本外逃”)。财产转移到境外的合法办法是投资移民,不合法的办法是“洗钱”等地下经济活动。无论是采取合法还是非法的办法将财产转移到境外,成本通常都比较高,这不仅对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对守法经营的企业和企业家个人来说也不利于其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家的道德建设离不开一个良好宽容的社会环境。如果“三人成虎”,羊迟早也会变成虎;横竖都是奸商,躺着也会中枪。我们不希望看到企业家消极无奈的态度在社会中不断重现,更不愿意看到企业家放任舆论的造势而自甘妖魔化。当一个社会不能以包容感恩的心态来接纳企业家的时候,不仅需要唱白脸的制度,更需要唱红脸的舆论。制度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思想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接受,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对“商”的道德偏见,打破这种对自给自足式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抗拒,打破这种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背上沉重精神枷锁的旧观念。只有全社会上下一齐发力,从观念上和实际上彻底消除这一精神遗毒,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

2.市场竞争带来的机会主义容易诱发企业失德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很容易使企业家滋生机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突出的表现是不按规则办事,不按常理出牌,视制度规则为腐儒之论,视公序良俗为庸人观念,其最高追求是实现自己的目标;不重视过程,以结果来衡量一切。“成王败寇”就是机会主义的行事原则。比如抢注别人的商标、假冒他人的产品、制造伪劣产品、瞒天过海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赖账不还等,手法多样,无所不用。从机会主义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只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就会不顾他人利益;不按规则办事,就会违背道德与法律;不按常理出牌,就会球打擦边,剑走偏锋,危险系数极大;而以结果来衡量一切,则会导致不择手段。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企业伦理与为人道德的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价值观念也更趋于合理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规范、法律规范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的建立起来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就使得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充斥着大量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

机会主义容易造成成本与收益的分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成本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是合乎市场发展规律的,但是,在我们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将本应该自己承担的成本转嫁给别人,把本该是别人的收益转化为自己的收益。这就造成了成本与收益的分离。这种现象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究其主要原因即是因为产权界定不清。如这几年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就与社会存在的成本与收益分离有关。一般而言,机会主义倾向是指在非均衡的市场运行中,有关的经济主体使收益内化,同时使成本与费用外化,以便逃避经济责任。

机会主义容易造成企业信用度低下。这主要表现为企业与相关合约人的违约,债权与债务关系扭曲。1992年我国共签订经济合同30多亿份,履约率仅为30%左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虽然履约率不断提高,但是经济领域依然存在着大量拖欠、三角债、坏债、废债、违约以及不讲信用等现象。我国经济生活领域的债权债务关系还相当脆弱。据调查,目前国家四大专业银行资产中约有4000亿元风险呆账贷款,超过整个贷款余额的30%,50%的贷款因企业的挤占、挪用、渗漏、流失等原因周转不动。目前我国信用度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约束软化,进而导致违约成本极低。

3.约束机制不完善容易诱发企业失德

约束机制包括法律与制度约束。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违法成本远远高于盈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就会更多地规避违法带来的资本耗费,从而从合法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发展;法律环境不健康,违法成本远远少于盈利资本,企业家就会有较多的短期行为、投机行为、违法行为,或是通过规避他人造成的法律伤害来转移资本与人力,造成市场可流动资本的流失。如果企业家的经营活动和企业家的合法私人财产都能获得法律制约与保护,他们就会更多地把时间与精力从机会主义转移到合法的创新与获利。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保护企业家创新、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

法律制度与市场规则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企业本身的制度对于企业家道德选择的影响。如今很多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依靠自己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致富起来,但在一个市场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社会中,规则的缺失会诱使企业家们不自觉去巧取豪夺。改革开放早期曾出现过“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的现象,对我们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来激励和约束这些企业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总之,我国企业家道德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社会原因,更有企业家的自身原因。

二、推进企业家道德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进企业家道德发展,关乎企业发展的好坏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其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1.制度约束路径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带有强制性、稳定性的特点。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抑制企业家的机会主义,增加信息的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营造良好氛围;不合理的制度则会放纵恣意行为,增加交易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认为,如果不受任何限制或约束,“纯粹的理性经济人”就会不择手段地进行任何一种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的活动,对成本与收益的个人主义的计较肯定将使欺诈、逃避义务、偷窃抢劫和暗杀到处泛滥,结果“我们将确实生活在肮脏、野蛮和匮乏的标准霍布斯哲学的丛林里”。这就需要制度的存在使“经济人”的行为受到约束。因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来抑制“道德风险”,是推进企业家道德发展不可规避的路径。这其中包括政府监督机制与企业约束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政府与企业的分工,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政治与经济的分工。实践证明,单纯的政治主导经济或是经济主导政治对政治或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倒退。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需要分清职能、理顺关系,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调控国家的长期及短期需求,并使这些需求达到互通,满足大众的需要;同时对市场进行监督,杜绝违法犯罪行为。2013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金融危机也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政府承担着监督的主体功能,加强政府监督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关键在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和扎实工作。只有他们的恪尽职守,才可能使监督工作发挥应有的功能。政府有关工作人员严格监督生产环节中资源损耗浪费、污染环境、掺假掺杂、违法用工、违规操作等现象,有利于减少企业家做出有损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不合乎伦理标准的行为;在产品的销售环节,做到出厂检测与不定时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不合格产品,尤其要及时督促企业家撤除那些危及民众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危险产品,从而减少对消费者的利益损害。

权力是需要通过权力来加以限制和约束的。企业家掌握企业生产权与经营权,自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必要的约束。因此,我们要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通过制度约定,激励企业家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合法行事;同时通过制度约束,迫使企业家规避违法成本而放弃失范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员工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意识建立与制度保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的作用,吸引职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拓宽企业民主管理的渠道。另外,企业家自身还必须受到公司章程和合同契约的约束,使得企业内部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包括企业家自己。有了这一层的约束,就能使企业家的行为更加规范,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2.道德约束路径

道德约束路径,依靠的是媒体舆论的监督与企业家自身道德养成的制约。前者离不开舆论环境,后者离不开自身修为。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通过创造强大的道德评价环境与道德建设氛围,使得每一个企业家内心都有崇德向善的激励。

首先是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形成企业家道德风尚、锤炼企业家道德品质的重要活动,它对于促进企业伦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调节企业人际关系、改善行业作风、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的道德评价主要由企业内部的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企业内部评价是指企业的员工对企业家在业务活动中的具体行为所做的善与恶、是与非的道德判断。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翁,他们对企业家道德的评价次数最多也最直接。行业评价是行业内部或者专业的商业团体对企业家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和所持的褒贬态度。不同行业的团体,在经营特点和职业要求上具有相当大的区别,如对医疗行业、食品行业与日用百货行业之间的道德要求是不同的。社会评价是指社会或他人组成的群体对企业家的行为、品质所做的善恶判断以及所持的褒贬态度,社会评价的标准、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评价主体手中,企业家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社会评价的压力很大,一般难以抗拒。

其次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就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对企业家行为的监督,具有传播性快、时效性强、影响面宽等特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舆论监督,这里的监督分为对企业家不道德行为的揭露与对表现优秀的企业家的宣传与褒扬。对企业家不道德行为的揭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不合道德行为进行揭露,让群众知道真相;二是引导群众对其行为进行讨论,以此为反面教材进行企业道德行为的警示与宣传,使企业与群众深刻认识其危害;三是通过媒体跟踪报道,迫使做出不合道德行为的企业整改与纠正。对表现优秀的企业家的宣传与褒扬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举办报告会、表彰会等形式,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一方面,维护企业与企业家的形象;另一方面,树立榜样,号召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面的效应永远强过负面的效应。在当代中国,我们更需要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更易促成宽容健康的舆论氛围,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再次是企业家自身的道德建设。企业家不仅具有“经济人”的身份,更应具有“道德人”的意识。这就需要企业家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企业家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就会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学习、内省和慎独是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三个基本途径。“学习”是道德养成的前提与基础,学习不仅包括对科学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善恶的区分与感悟。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没有知识积累的道德建设,那必然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内省”是在吸收知识和文化感悟的基础上,依靠反省与自我批评来达到思想监督、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即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旨在发挥企业家的自律性、自觉性、主动性,在内心深处用人生标准对自己进行衡量、检查、反省,找出坏毛病、坏思想、坏念头、坏行为,并主动加以批评和克制。慎独就是要求自己不仅在人群中,而且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十分谨慎地进行内心的反省与认知,坚持遵从道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企业家不仅要在单独活动,远离监督的情况下,能自觉地按照工作程序和道德原则去办事,更要在日常的生活小事、小节上不放纵自己,于小见大,防微杜渐,处处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责任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课题“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发展研究”(12&ZD03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约束企业家道德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马和骑师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