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逻辑

2015-07-24 07:51韩玉胜
唯实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习近平

韩玉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进行了诸多重要论述,贯穿于其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总书记所言:“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适当拓展,但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要紧紧扭住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1]10

一、坚定中国道路:

“革命—建设—改革”复兴道路一以贯之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他指出,《复兴之路》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恰似“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告诉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必须要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建设道路、中国改革道路、中国复兴道路一以贯之的演变逻辑和发展历程。

中国革命道路是探索独立自主之路。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救亡图存运动。期间经历了农民阶级的“天国梦想”之路、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存之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之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之路,但这些努力都没有找到一条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找到坚实的依靠力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志向远大的领导者,未能找到一条真正的独立自主之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中经过反复思考、不断实践、仔细甄别、大浪淘沙,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遗留任务,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真正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中国建设道路是探索社会主义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建国初期的严峻考验,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中国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开始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条艰辛而又曲折的探索之路,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曾经历过许多挫折。认真回顾并总结这些初步探索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人获得了继续领导人民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改革道路是探索脱贫致富之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扭转了徘徊前进的局面,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格局。作为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贫穷不等于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2]225从根本上否定了“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民探索富裕之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尽艰辛,来之不易。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深刻凝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不断探索的深刻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来奋斗历史的深刻归纳,是中国近代170多年来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也就是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历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路内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二、弘扬中国精神:

“传统—时代—民族—世界”精神辩证统一

所谓中国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而言,尤其如此。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实践、探索人生真谛的智慧结晶,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整体主义、中和之道等精神特质。中华传统文化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处事风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对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凝聚和提炼中国精神必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综观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朴实的文风、质朴的语言和清新的理念时常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影子,他借诗言志,引诗用典,深入浅出,言志警人,极富文学修养和人文意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然是培育和丰富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精神脉搏,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时代强国。中国人民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用辛勤汗水、劳动智慧以及坚强意志塑造了新中国的新时代精神,从“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华西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无不生动诠释了现代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这些极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时代精神正在深深地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构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总结升华,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立足民族精神,激发整个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无论是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难关头,还是遭受自然灾害的巨大挑战,中国人民都能迅速紧密团结到爱国主义的旗帜之下,依靠集体智慧和强大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最终胜利。因此,爱国主义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最真挚、最深厚、最纯洁的感情,也是最基本的感情。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时刻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热爱大好河山,心系祖国发展,维护祖国尊严,自觉树立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全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引领之下,一定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向着理想的未来不断前进。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具有宽广的胸襟气度,批判吸收有益的世界文明成果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只能使自己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对外开放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参与竞争、吸纳世界范围内有益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共识,已经成为我们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然,“引进来”政策必须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

三、凝聚中国力量:

“国家—民族—个人—世界”力量有机融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无比壮丽的伟大事业,它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远大追求。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民,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发“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旨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处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他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打铁还需自身硬”,肩负伟大的使命必须具有过硬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为人民群众利益无私奋斗换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业放在第一位,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坚实的依靠力量。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并逐渐摸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路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成为党的‘道统,历代领导人都以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为使命,以能否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己任,不断探索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3]。因此,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力量源泉和一以贯之的远大理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尽其能。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民族梦,也是个人幸福之梦,蕴含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性。习近平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与每个社会成员都息息相关,这既是个人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源泉。作为社会新生力量和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责任尤为重大,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是鼓励青年积极主动地追求梦想,实现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梦的辩证统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世界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发展关系日益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相互贯通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树立世界眼光,具备战略视野,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优化国际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寻求国际力量,形成与世界和谐融洽的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已经变成一个极富活力的活跃型社会,人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人们的价值理念、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如何能够将多元的价值理念、多样的利益诉求与多变的思想观念凝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主旨之下,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既多样又包容,既丰富多彩又极具共识的社会氛围?必须“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具体实践探索、有针对性的具体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4]“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世界梦”是辩证统一的,所有梦想都应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向不断努力,奋勇前进,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郭广银.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5).

[4]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J].红旗文稿,2012(04).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研究”(14SZA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习近平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