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践分析
文/陈依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高校扩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正是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许多贫困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我国高校资助系统仍存在改善的空间,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了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资助系统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路径
作者简介:陈依玲(1986.06-),女,汉,广东人,学历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上升,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4.5%,高校的建设目标已从选人转变为育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调整,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以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自1987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可以说,正是这个体系帮助广大的贫困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1.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分析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加大财政投入的原则,以期扩大受助学生比例,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目前我国国家大学生资助主要有扶贫济困的经济目的、激励上进的教育目的、引导人才流向的调节目的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治目的等四个方面。以笔者所在广东G大为例,以扶贫济困为目的资助主要有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以激励上进为目的的主要有校内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以引导人才流向为目的的主要有学校一些龙头专业单独设立的奖学金,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主要有临时性专项补贴、勤工助学等。作为广东省招生规模最大的广东G大,在校生人数在4万以上,学校贫困生的比例在20%以上,学校贫困生人数在8000以上。可以说,正是国家—社会—高校的多层次多种类资助政策使得这8000多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2.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为公民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为建,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一贯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建设优化高校资助体系,是党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此外,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利于维护校园及社会的稳定,提高高校学生对国家对党的信任感和热爱感。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更是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普及及深入,更多学生受惠于政策,顺利完成学业投身社会建设的同时,学校资助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3.1对贫困生的界定模糊,难以有明确的标准。要实现对贫困生的资助,首先要明确什么学生可以被认定为贫困生。然而,由于我国不同区域贫富差距较大,对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无法确切得知,缺少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界定。例如有的学生在生源地并不属于困难户,而在高校所在地由于消费水平高难以支撑学费及生活费,这样的学生到底算不算贫困生还难以达成共识。目前多数学生以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家庭证明作为贫困生身份认定依据,而实际上多数民政部门对于大学生办理贫困证明持“鼓励”态度,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
3.2高校提供的资助机会供不应求,难以满足贫困生的需求。2013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12—2013学年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的统计数据中显示:在这一学年中共有2139万名学生受到各种资助,资助总额为574亿元,人均受到资助2683元。目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的学费大约在7000至8000元之前,有些专业学费甚至在1万5以上,学生所获得的资助莫说学费,即使是平摊到9个月,每个月不到300元连生活费都难以解决。随着高校扩招,国家虽然不断加大学生资助的投入,但由于基数问题,难以满足贫困生的资助需求。
3.3资助工作停留在助人而非育人,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高校贫困生人数增多,学生资助工作繁琐,工作要求细致,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和辅导员共同完成,人手配备不足等原因导致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停留在经济物质层面,缺乏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培育。不少贫困生接受国家学校的资助,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却引发了自卑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生对高校的贫困生公示政策表现出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障碍,归根到底,这与高校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有关。
3.4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的缺失使得高校资助工作遭遇尴尬。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与意义在于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为贫困生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的缺失使得资助工作陷入尴尬境地。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部分学生怀抱机会主义,本着“不贷白不贷”的想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占用了贫困生接受资助的名额。更有部分贷款学生毕业之后玩“失踪”,故意更换联系方式,以逃避学校和银行的催款,造成违约现象。
4.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路径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高校任重而道远。
4.1高度重视,使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化。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层面必须对资助工作引起高度重视,通过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实现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化。以广东G大为例,学校制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建立学校—学生工作部—学院—年级—班级五级认定工作机构,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特别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三个层级,并分别制定认定标准,执行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公示制度,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库,由学生工作部和学院负责监督与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困难学生档案库的在库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使得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作为国家助学体系的有力保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正是奖励资助制度的合理规范化帮助实现了学生“零投诉”。
4.2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鼓励贫困生学会“自助”。在目前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勤工助学是唯一一个非直接性给予型的资助,
4.3国家—社会—高校协力助学,为贫困生创造更多资助机会。国家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并给与这些单位政策性的鼓励,营造企事业助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应积极联系有能力的校友在母校设立奖组学金,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以国家资助为主,国家、社会、学校相结合,共同出力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就学机会。
4.4以资助工作为契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随着国家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对资助工作的要求再不仅仅停留在“助学”上,而是在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尊重贫困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注重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资助工作平台,做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教导贫困生学会感恩,正确看待自身家庭的贫困,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此外,邀请出身贫困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坦然面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坚强的人格品质。
4.5加强人文关怀,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学费制度改革之后,急剧上涨的收费要求不止给学生带来经济上的压力,更加引起学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障碍,造成贫困生人际交往不融洽、学习能力低等现象。因此,需要重视教育学生清楚认识贫困并不可耻,逆境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在逆境中成长,贫困也会带来精神财富。此外,高校应定期组织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高校贫困生往往对自身的要求高,很多贫困生“出人头地”的想法强烈,承担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压力。因此,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引导贫困生学会宣泄以排解压力和苦闷,以坦然豁达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建奇. 198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演变.现代大学教育,2003,(1).
[2]赵力.关于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3]王磊,董双印. 经困生认定工作浅析.创新教育
[4]霍仙丽.加强人文关怀完善贫困生助学贷款体系——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1)
[5]张蕾. 高校勤工助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 重庆工商大学. 2009
[6]刘振洋,满春涛. 浅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学术交流,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