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
文/曹彬
摘要:作为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教育著作,《学记》不仅对当时教育理论做了很好的总结,而且对于某些教育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其中的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尤为鲜明,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生; 主体性教育
作者简介:曹彬(1991-),男,山东滨州人,吉林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志码:A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学著作当中的开先河之作,其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很多都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学记》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把学生的主体性思想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在当时条件下,能提出如此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后人钦佩的同时更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尊重“学”的重要性
《学记》在论述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的重要性。《学记》全文共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单“学”字就使用了四十三次,可见著者将“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纵观全文,《学记》从“学”的视角解读教育,“以学论教”,体现了鲜明的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
《学记》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提出“教学相长”,较之《尚书·兑命》中“学学半”的主张又提升了一个教育层次,将“学”放在了跟“教”平等的位置上。如文中所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不应当是一种单向的输出,而应是双方对于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切磋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学”始终处于首要地位,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而教。
二、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自身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等方面不同,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意识到“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培育学生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差异、合理利用差异,做到长善救失,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的这几句话意在说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有不同的错误,教师必须加以了解。这些错误的差异,都是由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矫正学生的缺点。《学记》对于学生差异性的关注度不可谓不高,根据学生学习中所犯错误的不同,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心之莫同”而去因材施教。
三、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体现在学习中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课程,使学生顺利接受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认为教学不应是“随性而教”而是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合理安排教学次序,循序渐进。教学中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顺序和规律性,是发挥其主体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否则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则说明,应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再教育则收效甚微。
四、提倡启发式教学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灵活的个体,相应的学习活动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建构的过程。所以,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通过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自己领悟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针对“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情况,《学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在说明启发式教学应当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循循善诱、启发点拨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获得答案,明悟道理。“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要求教师要能够多方诱导,多角度的引导启发,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的解决心中的迷惑。
五、着力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志向、情感等因素。学生的学习同时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两者共同作用于学习活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消极的非智力因素则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学记》提倡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在兴趣培养方面,《学记》认为教师应“善喻”,通过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说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认真投入,休息的时候放松玩耍,保持学习的兴趣不会因疲惫而削减。关于立志,“一年视离经辨志”、“官先事,士先志”,其中的“志”也就是志向,意在强调树立高远的志向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崇高的志向是学习活动的持久不衰的动力。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学记》,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意义。明确了教师的“教”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与目的性。《学记》中关于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刘震.《学记》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王春燕.《学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论述的启示. 现代教育论丛. 2009(04)
[4]曾祥喜. 《学记》中学生主体论思想刍议.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 2000(05)
[5]周思勇. 论《学记》中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 基础教育研究. 2012(12)